周慧群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点加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从数学角度出发,及时发现问题,并利用自身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促进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
小学数学问题是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理论或方法,经过积极探索、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应满足三个特性:(1)接受性,指学生能够接受这个问题,还可表现出兴趣;(2)障碍性,即学生当时很难看出问题的解法、程序和和答案,表现出对问题的反应和习惯处理模式的失败;(3)探究性,学生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思考,展开各种探究活動,寻求新的解题路径,探求新的处理方法。小学数学问题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我们就可以着重遵循一定的思路去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另外,小学数学中的问题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直接应用问题,也包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将课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知识只有应用在生活实际中,才能发挥其真正价值,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也让孩子们的兴致更浓,对问题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更高,他们往往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问题的解决当中。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不仅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同样也需要学生有兴趣,有较长时间的专注力和耐心细致的思考。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认识常见的人民币,学会做基本的运算,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而且这项内容本身就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人民币,但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自己去买过东西。所以,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孩子们就会非常专注地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当中。
再如,在学习常见的度量单位时,教师也要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中常见的单位,让他们拿着尺子去量自己和同学的身高,或者量一量书本的尺寸。在这种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对度量单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面对相关问题时也就多了些自信,更沉着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氛围,让孩子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解决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多给孩子们鼓励,让孩子们有勇气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这是学习发生的重要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和学生是平等的,让学生对自己没有畏惧之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跟自己打招呼时,要给予及时回应,让他们都能愉快地与老师相处。教师尊重学生,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孩子们自然会觉得这位老师不一般,自然也就更喜欢老师,更愿意学习这门课程。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爱学生,也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有兢兢业业、勤劳奉献的敬业态度,要扎实钻研教学教法,给孩子们呈现出精彩的课堂。一个有真本事的教师才会真正受到学生的爱戴。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营造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情境
传统教学封闭的课堂环境大大降低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性,而机械化的教学理念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则完全背离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入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情境氛围中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实践证明,自由开放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更专注,思维变得更加主动和灵活,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也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技术设备等,打造丰富生动的数学问题解决情境,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也自然得到有效提升。
四、借助实践化操作教学,增强学生主动性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操作数学,理解数学,解决数学问题。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去认识问题情境,更直观,更生动,更容易让他们投入其中,用他们现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一些度量单位或者图形知识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增加直观的感受,加深他们对问题理解的同时,也丰富了生活的常识,提高了他们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从方法入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都会有一些常规的解决思路,不过,常规的思路往往会限制孩子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既要教会孩子们一些常规的解题思路,又要鼓励他们大胆探寻更多更简便的解决方法。教师也要不满足于现状,多研究,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研究新的方法和思路,与学生一起体会收获创新的快乐。因此,常规的解题思路是基础,只有基础具备了,才能给师生更多自由探索创造的可能和空间。数学问题逻辑性较强,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点就更加明显。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多多鼓励,让学生在自信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加强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实践,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而不懈努力。(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