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闹”走向“有效”

2017-10-26 07:20石爱芳
江西教育C 2017年9期
关键词:编组分组成员

石爱芳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呈现理想的状态,往往只注重形式,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一、把握合作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个体无法解决疑难的前提下,通过集体探究,互相启发,共同克难。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依据教学的需要而展开,特别是遇到有价值的问题时更显成效。但有些老师却把小组合作当作了“万金油”,过分依赖小组合作学习,无论问题的难易,无一例外地都安排小组讨论。其实教师只是把小组学习用作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利器,在外人看来学生积极交流、踊跃展示。殊不知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答案,教師却生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沦为了优等生表演的“看客”,难以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低效的合作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偏离重点和难点,主次颠倒,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低效的讨论过程中,会逐渐消磨探究意识,弱化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要正确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善于选择切合的问题,在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组织合作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让学生体会“杀骡子”那一段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是教学重点,如果简单地让学生阅读课文、交流感受,势必会使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要杀大黑骡子了,此时彭德怀的心情真的平静吗?能谈谈你的体会吗?”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设身处地联想当时的场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畅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分角色反复诵读人物的对话。在这个环节中,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真正内涵,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反复斟酌和品味,从而促进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二、丰富合作形式

合作学习中的分组关系到小组的学习效率,因此编组是一门学问。合理有效的编组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感想,平等互换信息,这样能促使小组成员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小组学习现场经常采用混合编组的形式,教师非常注重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也就是好、中、差的搭配。乍一看,这样的分组能够兼顾到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能够实现同伴互助。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掌控了交流的话语权,基本上处于一言堂的境地,其他学生都成了附庸,很难有发表自己建议的机会,只是一味地附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小组成员知识能力的差异,学生的参与度各不相同。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作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因此,分组形式切忌统一和固定,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的差异灵活选择和调整分组方式,务必要实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话说。例如可以给小组成员进行编上1、2、3、4……的序号,在讨论的过程中,规定发言的次序;在全班交流环节随机抽取号码汇报。这样就让全体学生都“卷入”到合作学习之中。再如可以“自由编组”,例如一次的习作题目是《我不再》,学生补充的词语有:嫉妒、贪玩、自卑、孤独等。根据话题将学生进行分组,同一小组的学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构思,在交流中有共同语言,容易形成思维碰撞,焕发真情实感。此外,还可以灵活地采用一对一交流、轮换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让生生之间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输入和输出更丰富的信息,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合作意识,使小组学习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优化合作评价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升学习有效性的保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教师只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整个过程教师缺乏对小组或个人的评价。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小组合作,收获的只有问题的标准答案,对合作中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交流方法没有清晰的认识。学生不知道怎样讨论能解决问题,更不清楚怎样才能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评价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收官”阶段,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和谋划。将合作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将小组成员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学生个人的表现、态度和情感的评价,也要注重小组成员互帮、互学的集体评价,从而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使得个体和集体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追求内涵价值,杜绝空洞肤浅,让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在互动、互补、激励的良性氛围中深度体验、碰撞思维,从而实现认知能力、情感意识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葛市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endprint

猜你喜欢
编组分组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基于灵活编组的互联互通车载电子地图设计及动态加载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表观对称的轮廓编组算法
集中管理模式下编组场无线通信方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