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英+钱方针+冯媛
“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是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而精心策划的主题出版物。虽然项目启动时间不长,但其首期图书——“犹太难民与上海”一面世,就入选2015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种经典抗战图书,获得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并在上海书展和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获得了出版界、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国际著名的博睿学术出版社也抛来橄榄枝,合作开发“犹太难民与中国”数据库。可谓,初出茅庐,效益立现。
一、始于感动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600多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纳粹分子的疯狂屠杀,当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对急需帮助的犹太难民关上大门时,上海,这座同樣遭到战火摧毁的东方大都市,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向犹太难民敞开了大门,接纳了近三万犹太难民……
当一次会上,听虹口区政协主席管维镛讲起这段历史,笔者感动之情油然而生:患难真情!这段闪烁人性光辉的历史不正是“中国故事”吗?而且,是中国与世界的故事!况且,这两个苦难与智慧并存的民族在战火纷飞的“二战”期间演绎的佳话至今还在延续:昔日的“犹太女孩”70年后重返上海,寻找叔爷;“上海故事”70年后依然感动美国国会……
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恰逢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推出这个选题的好机会。但是,一定要区别于市场上的同类图书,有自己的特色。
要做好书,市场调研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项目组的冯媛是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新编辑,她凭借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练就的调研本领,收集了网上和市面上绝大多数与此内容相关的同类书籍。通过比较分析,大家基本固定了两位核心专家:“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首席专家潘光和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王健;图书定位:准学术;范围:从上海做起。
时任出版社社长韩建民,极力支持这个项目,多次打电话,亲自邀请潘光研究员和王健研究员组建专家团队。
“犹太难民与上海”就这样拉开序幕!
二、众人拾柴火焰高
上海是当时收留犹太难民最多的城市之一。这里,不仅留下了许多当年的感人故事,也成就了一些与此息息相关的机构——上海市虹口区政协、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海市档案局、虹口档案局和上海图书馆。这些机构依托地域优势,保存和积累了丰富的史料档案,为这段历史的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犹太难民与上海”项目的成功运转,新民晚报还利用其平台优势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各类资料,上海市政协和虹口区政协成立了征集办公室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丛书设立了以潘光为首的20人审校团队,并由王健担任主编,联合时报老总编浦祖康担任执行主编,由学术专家和资深记者组成撰写团队,以保证图书史料准确和语言通俗。
在各方的支持配合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首期工程“犹太难民与上海”7卷本相继面世,于2015年9月1日在上海市政协和2015年10月14日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举行了国内和国际首发仪式。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日报、光明日报、凤凰卫视、欧洲新报、欧洲时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华商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
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全球副总裁皮特·科伯特表示,“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对世界犹太研究有非常大的贡献,博睿愿意与上海交大出版社联合打造该出版工程,包括英语、希伯来语等语种的出版工作,向全球读者全面介绍这段历史。“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逐渐走向国际。
三、一次播种,多次开花
1.从“用中国语言讲世界的故事”到“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
经过对“犹太难民与上海”的运作,我们发现这一故事虽然由来几十年,并没有广为人知,在《善良与包容——二战中的犹太难民与上海生活绘本》(中英对照)的国际巡展中,许多国际友人被这个故事感动,但之前闻所未闻。如果就此止步,那“犹太难民与上海”的故事将随难民的仙逝而消失。因此,我们要继续讲好这个故事,而且要用世界语言讲好这个故事,所以在2016年我们推出《犹太难民与上海(英汉对照)》《犹太难民与上海(德汉对照)》《犹太难民与上海(希伯来语·汉语对照)》。
2.从“犹太难民与上海”到“犹太难民与中国”
在“犹太难民与上海”的运作中,我们发现这一故事不仅仅在上海,虽然专门研究纳粹大屠杀的西蒙·维森塔尔中心(Simon Wiesenthal Center)指出,当时上海一市接收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收的难民数的总和还多。中国其他城市,如哈尔滨、天津、大连、青岛、香港等也在此期间接纳安置了一定数量的欧洲犹太难民。
讲好中国故事,应该讲好“犹太难民与中国”的故事,因此扩展至“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
3.资料整理逐级推进
在“犹太难民与上海”的运作中,发现这段历史在过去的70年间不仅没有被有效地传播和讲述,史料挖掘、整理和研究也只是冰山一角,大量涉及“犹太难民与中国”主题的档案文献资料近年来才逐步公开。因此,文献资料的整理也是势在必行,第二期“犹太难民与中国档案资料集成”,第三期“旧报刊中的犹太难民”以及第四期“犹太难民口述史”也在积极筹划与准备中。
4.立体化呈现“犹太难民与中国”故事——数据库建设
纸质书承载的内容总是有限,而故事中的视频、音频,以及多元重复的故事都需要更好的载体,数据库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荷兰学术博睿出版社敏锐地察觉这一数据库的潜在市场,与我社达成合作开发完备数据库的意向,努力推荐立体化再现这段历史的“犹太难民与中国”数据库也已启动建设。
未来,将联合国内外众多研究来华犹太难民的机构,凝聚国际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系统挖掘海内外有关“犹太难民与中国”的档案文献资料,抢救好这段历史史料,建设完备的数据库,展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历史贡献,弘扬中国人民善良、包容的优良品质,塑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源是一个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资源,是当今在国际上争夺话语权的关键。抗战已过去70多年,健在的犹太难民越来越少,我们希望可以抓住最后的机会,对这段历史的珍贵材料,包括犹太难民的原始档案文献、口述史、实物、照片和访谈材料等,进行采访搜集、整理出版。
四、资料难收集,道路阻且长
项目的推进比我们的想象,要困难许多。
首先,项目涉及的各类资料遍布全球,收集成本较高。项目的资料分布情况:国内有上海档案馆、虹口档案馆、虹口区档案馆、难民纪念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以及天津、青岛的相关档案情况;国外包括德国、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英国、意大利等,主要有德国柏林档案馆,奥地利档案馆,美国纽约JDC(犹太难民联合分配委员会)、YIFO(主要收集犹太档案),美国南加州大学,Yeshiva大学,澳大利亚的博物馆,日本外务省档案馆,英国外交部档案馆。除此之外,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黑龙江社科院、上海图书馆、意大利油轮公司等地方还有一些实物资料,包括船票、报刊、证件等。网络资源也有黄包车网站等。
其次,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可利用率参差不齐,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目前有关“犹太难民与中国”这段历史的资料包括档案文献资料、实物资料、视音频资料、图片资料等。其中,档案文献多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老资料,破损残缺,品相不一,并且涉及各种语言,体量巨大,需专业人员修补及翻阅筛选;视音频资料同样内容涵盖众多,语言多样,并且为了进一步抢救当年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记忆中的活资料,还涉及大量口述记录及视频拍摄工作,也需专业人员的投入。资料数量众多,工作难度较大。
最后,这段历史涉及敏感话题,内容把控有所难度。本项目内容涵盖犹太民族和二战历史,可能涉及部分政治、宗教方面的敏感话题,各类内容需聘请专家反复斟酌,以确保符合国家出版标准。
“犹太难民与中国”出版工程的诞生,倾注了专家和学者的心血,饱含着历史和未来的期盼。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在深感肩头担子分量很重的同时,也充满不断发掘和完善自身工作的动力。“再现历史、重温旧情”——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主题出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出版事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