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超+杨永良
1995年12月央视主持人赵忠祥出版《岁月随想》,正式了拉开知名主持人出书的序幕后,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从电视到广播甚至新媒体等各类媒体的知名主持人竞相著书立说,其中如柴静的《看见》等一些作品还形成全国热销之势。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每年仍不乏主持人图书问世,但出书热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知名主持人出书现象进行冷思考,探讨在出书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与措施,以期知名主持人更理性地出书,为读者奉献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知名主持人出书问题显现
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当下主持人图书出版市场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一方面表现在知名主持人在出书时存在从众心理。赵忠祥推出的《岁月随想》让主持人图书开始走红后,中央台到地方台的知名主持人纷纷摩拳擦掌,跻身出书的行列。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各个频道的知名主持人几乎都已出版过自己的书籍,甚至一些主持人出版了两本以上的作品,不少还成为了畅销书。其实,一部分主持人的文字、写作思想还不成熟,尽管有华丽的包装,声势浩大的宣传,但终究会因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硬伤遭到市场的淘汰。另一方面,出版社在选题策划上存在着搭便车的做法。知名主持人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有些出版社策划了这一选题并取得了名利双收的效果,引起某些出版社亦步亦趋的模仿,以至于众多出版社共分知名主持人图书这块蛋糕,也造成了知名主持人出书“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
作品类型扎堆,内容空洞。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王芳打响了2016年知名主持人出书的头炮,其新书《最好的方法给孩子》在推出后的二十天内已取得了十万册的销量,知名主持人出书的劲头依然强劲,但相当数量的作品存在着类型扎堆,内容空洞的问题。聚焦当下图书市场涌现出的主持人图书,类型主要集中在个人自述和节目记录这两大类,鲜有创新。据《新华书目报》的《2014:名人出书的那些事儿》这篇报道统计,2014年有包括白燕升等五位主持人出书,其中四人的作品属于上述的两个类型。作品内容不外乎是记录个人经历、心路历程、家庭爱情或是讲述自身节目台前幕后的故事。尤其是一些书中,图片占了较大的篇幅,整部作品更像是一部写真集,再加上作者流水账式的写作手法,难以让读者过目难忘,引起共鸣。这些类型千篇一律、内容乏善可陈的自传或回忆录呈现给读者更多的是作者的自哀自怜、自夸自耀,作品本身既没有优美的文笔、新颖的主题,也没有对具体知识的介绍,价值观的引导,难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理性思考,也许一段时间内畅销却难以做到长销。
出版业的娱乐化倾向明显。众多知名主持人跨界出书,丰富了图书的种类,为图书市场增添了新活力,特别是一部分图书的热销也为出版社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于是很多出版社纷纷效仿,争先恐后的与主持人约稿甚至不惜找人代笔。这种置自身责任与使命于不顾的做法,为的是借助知名主持人的名气出版畅销书,最大限度追求经济利益,却也加剧了出版业的娱乐化倾向。很多出版社为了抢占读者市场,弱化了把关,不管主持人的写作水平多高,图书的质量如何都为其作品大开绿色通道,也造成了当下主持人图书文字苍白乏力、欠缺真情实感等问题的频发。这些“营养不良”的书籍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娱乐需求与好奇心理,却终究难以产生长久的生命力,也让出版社陷入了信任危机。出版业带有娱乐元素无可厚非,却不应被娱乐性质完全侵蚀从而忽视了自身传播文明与知识的本质。
对未来知名主持人出书的思考
理性出书,不附庸风雅。著名图书策划人金丽红曾经说过:“有的名人具备出书的实力,找好角度,可以挖掘出潜在的畅销因素;但有些名人不具备这些因素,無论如何宣传也不能够畅销。”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知名主持人图书出版,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出版社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图书都畅销,不能盲目跟风,要理性出书。写作不同于主持一场节目,需要主持人长时间的打磨,与读者分享自身对工作与生活的感悟不是简单的堆砌文字,而是要在写作前具备较为成熟的构思、完整的框架,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这需要主持人积极与出版社沟通的同时也要不断积累写作知识,一味跟风模仿或是紧靠名气来吸引读者的作品会因为内容的营养不良而无人问津。另外,出版社要想获得长久的利益,出版主持人图书不是唯一的选择,而是要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市场的接受能力,拓宽选题空间,形成自身的特色,而不是参与无序的跟风竞争。
追求精品,勿华而不实。一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内容能够使读者有所收获,主持人图书也不例外。尽管谁也无法否认知名主持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主持人如果不转化思路,依旧是在书中单薄肤浅地陈列自身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爱情家庭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无法对读者起到激励和学习的导向作用,出书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主持人出书追求精品首先要在类型上有所创新,不应只局限于个人自述或节目记录,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写作水平与真实经历,尝试其他类型的创作,带给读者新的感受;其次,在内容上要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既要有新意也要有深度,既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也让读者从中汲取营养,有所感悟。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在其散文随笔《有味》中并没有谈及自己地成名道路,而是另辟蹊径,用悠远的姿态回味过往,细致地描绘了制作糍粑、秤杆等老物件的过程,在为读者普及知识的同时也让其感悟到书中所蕴藏的“慢生活”韵味。《有味》不仅赚了销量,还赢得了口碑。
不忘初心,谨慎把关。图书出版业始终是一个以文化理念为主的产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削弱它的文化性,造成娱乐化在出版业大行其道的局面。出版社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把关者,要正视这一角色,特别是当下知名主持人图书出现了千篇一律、华而不实等问题,更要对知名主持人图书出版谨慎把关。一方面是对作者身份的把关,出版社在与主持人合作前要明晰主持人的风格、阅历和写作水平,这样既了解了该主持人是否具备出书的能力,也方便出版社与主持人沟通,确立选题。另一方面是对作品的把关,出版社在评判主持人图书能否达到出版的标准应是看其作品是否立意新颖,内容是否具有可读性,是否能给读者带来启迪与思考等方面,不能因为主持人的名气就放低标准,把粗制滥造的图书投入市场。另外,达到标准的主持人图书也不能急于投入市场,仍要进行严格的校对,特别是书中在遣词造句上的错误要及时更正,以免影响图书的质量,误导读者。
知名主持人出书,本无可厚非,特别是其作品能够启迪读者,回报社会,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若将出书只是看做一种追名逐利的手段,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结果造成主持人图书数量多,好书少的问题,就不能提倡。无论是知名主持人还是出版社,心里都应该有一杆称,不要被出书热潮蒙蔽而被迫出书。期待未来知名主持人能够出更多不止有噱头,也更有深度的书,在满足读者好奇心理的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产生更多的社会意义,在出版业打造出一个主持人专属的文化品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