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有感

2017-10-26 17:01张晟昊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知识分子

张晟昊

《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在人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围城。我们经常会将围城比喻婚姻状态,事实上,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学校、事业领域汇总都会有“围城”存在。《围城》的中心议题就是将婚姻、将人生用“围城”比喻。阅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感触是很深的,具体如下。

一、《围城》的创作背景

《围城》是钱钟书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期所创作的作品。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还是一片黑暗,多数有条件的知识分子到国外留学“镀金”。《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就当时社会的部分知识分子群体代表。方鸿渐在国外留学四年,回国的时候,正处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中国社会背景下,他接受了西方文化,同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两种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产生了困惑,逐渐地在走入到精神困境。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部分留学生构成了病态阶层在中国社会中存活。钱钟书在《围城》中就剖析了这部分群体的个性特点以及在道德意识上的弱点。《围城》的主题内容不仅体现在婚姻上,也体现为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所持有的态度,明确这些知识分子深处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就宛如是在人生城堡中,在精神上都没有完全的自由,要从这种围困中冲出来却又很难。饱受煎熬的情况下而对人生充满了绝望。在当时到处充满黑暗的生存环境下,这些知识分析顯得麻木而无奈。

二、《围城》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围城》的主要故事内容都是以恋爱和婚姻为主题展开的,但是所阐述的并不是婚姻伦理方面的内容,而是更多地从社会学的领域对人生态度的探索。方鸿渐是当时社会的知识分析代表,其从国外“镀金”回来之后的人生轨迹通过其爱情和婚姻体现出来,虽然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方鸿渐在思想意识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最终还是回归到对传统文化的服从。通过阅读《围城》可以明确,整个的“围城”就是一个社会环境,在这些知识分子群体中,传统文化被推向了社会的变化,从他们的人生形态上充满了西方文化色彩,似乎他们已经沉浸在西方文化当中,但是,这些知识分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亘古不变的,是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文化的“夹缝”中生存,使这部分知识分子群体感到茫然,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心理排斥感,对西方文化还无法完全吸收,处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就逐渐地心理消沉。

《围城》中所塑造的方鸿渐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中挣扎,对西方文化一知半解,对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无法很好地适应,结果就是被动承受,从其爱情到走进婚姻的“围城”就得以体现。方鸿渐的爱情是饱受挫折的,他在西方留学接触了西方文化,同时又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撞的社会环境中,他唯唯诺诺地生存着。事实上,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别,相互之间也是具有相容性的。由于方鸿渐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并没有渗透地理解西方文化,将西方文化局限于表象,即咖啡、牛奶、面包等等西餐以及开放的意识,东方文化局限于古诗文、线装书以及各种保守的观念。其对中西方文化经过这种肤浅的判断之后,就游走于两种文化的表象之间。

三、《围城》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基础上建立的女性意识在《围城》中有所体现。当时的中国处于男权主义环境中,对女性所持有的是歧视态度。虽然从表象上来看,中国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是倡导男女平等的,但是这种性别歧视已经在传统意识中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女性主义意味着女性要独立在社会上生存,需要女性意识的觉醒。建国之前的中国社会环境中,女性的地位提升了,《围城》中留洋回来的知识分子所表达的就是这一点。但是,这些女性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尊重,对于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依然处于被动。将男性玩弄于股掌之中的鲍小姐、以沙龙的形式“围猎”方鸿渐的苏文纨、具有自主谋事能力的孙柔嘉都是当时社会的新女性,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方鸿渐接近,让方鸿渐在女性群体中无所适从。这些女性是具有女性独立意识的,但在男权社会中依然要接受男性的选择,处于被动的生存状态是毋庸置疑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围城》中的主要人物群体是知识分子。当时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对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在钱钟书的笔下,无论人物是怎样的生存状态,都是为了享受健康的环境生活,当然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坦然面对。《围城》的内容中不乏对社会的质疑,表达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意识,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中所存在精神腐蚀,“围城”的主题得以充分表达。

猜你喜欢
方鸿渐围城知识分子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社交电商的“围城”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你是知识分子吗?
方鸿渐与贾宝玉的围城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