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凤程
摘要: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来实现学生的就业质量。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之下,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教师的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本文就当前的高职教育环境之下教师专业的发展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建筑类专业特点进行论述,试为高职教师素质结构的优化以及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师;素质结构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高职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更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将发展重点由强调学校的外延发展逐渐转移到内涵建设的工作中来[1]。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分别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教师作为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的发展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素质结构的优化以及专业发展内涵的不断完善[2]。针对建筑专业的教师而言,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发展原则,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唯有如此,才能为社会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高职教师的要求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职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需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开放式教学以及专业化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3],学校、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走进企业,接触到真实的职业岗位,在实践过程中,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宰,更多的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经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并及时为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在这种情况下,只掌握书本上的有限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专业需要。高职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展开讨论与研究。就建筑专业教师而言,还应重点关注建筑行业的职业发展趋势,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技能以及设计理念。还应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并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展开专业技术的研究,并进一步开展设计、建模以其他相关操作,使学生有机会真实感受一个建筑物由一个设计思路转变成一个立体的3D模型的整个过程,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之下对于教师的素质结构以及专业能力的要求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应当系统、扎实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理论,还应具丰富的职业经验,能够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具备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教学能力以外,还应具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业、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原则,充分将教学活动与社会、企业紧密结合。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教学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就高职就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主要是指教师要为社会以及体液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专业技术的讲授,还应提升学生的技术服务能力,在你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技术的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6]。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建筑专业的教学过程来说,其专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以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入手,鼓励、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展开设计实践工作,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行业内较为先进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结构进行可行性分析,不断探求更高效的建筑方式,以及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建筑材料,使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环保、高效。
2、课程开发能力。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的存在较大差别,高职教育从过去的照搬本科与专科的教学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形成更加符合自身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模式探索的重要成果
[7]。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实际的工作要求展开,在具体的工作中,实现对于教学内容的检验。学与做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锻炼,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职教育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其他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高职教师还应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设置需要以及自身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侧重的进行课程的开发,使教材为我所有,使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实际效用。
3、职业指导能力。职业指导能力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当前社会对于高职人才的根本需求以及不同专业的发展特点,再结合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对于人才市场的相关信息展开分析,最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作为高职教师,除了要帮助企业、社会培养出专业的技术性人才,还应重视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高职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延伸,也应当满足其职业素质的需要。就高职教育中的建筑专业而言,教师应当坚持以就业方向为根本目标,指导学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专业的能力需要进行专业类型的选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筑行业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根本职责所在,也是高职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8]。
4、专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师团队中的一员,除了应当具备敬业爱岗、科学创新的专业精神之外,还应满足高职院校对于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当中满足不同行业对于本专业就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教师既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还应满足伦理要求对于教师行业的特殊要求。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秉承着不断探索的精神,开展教学活动,专业精神的养成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对于建筑专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还应特别注重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使学生技能满足专业需要,又能承担起相关专業人才应当承担起的社会责任。
三、结语
在当前社会时代背景之下,知识的更新频率不断加快,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高职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必须以此为原则,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根据专业要求以及社会需要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也就是说,对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还应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教师自身的素质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内涵的不断丰富,为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以及高职教育的整体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光,沈会超.工学结合视阈下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2):79-81.
[2] 李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基于对上海市某高职院校的个案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 褚小宝.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5):12-13.
[4] 马宪亭,王宏臣,张月平等.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职教通讯,2012,(17):61-62.
[5] 张俊杰.工学结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3):94-96.
[6] 张新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 冯宁.论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27):70-72.
[8] 赵春江.提升工科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