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英
刚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时,翻开教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一、创设有趣情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各种各样的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然后放到一起看看哪些是物体,哪些是图形,同时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让孩子在玩中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创设故事情境,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学生在平时接触过许多令他们津津乐道的,带给他们无数欢乐的童话、寓言故事,所以会牢牢地存盘在头脑中,这些是他们的兴奋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如我在教学“认识时间”时,就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情境导入:“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比赛了,猜猜看,这回谁能赢呢?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引出课题。认识几时几分是教学难点,尤其是差几分到整时学生不易接受,我就让学生动手拨钟表,告诉大家自己拨的时间,然后再同桌互考,看谁说得对就得到一颗小星星,最后的奖励是选出代表当小老师拨时刻来考大家。学生都争着抢着来当小老师,学生正是在这种情境的不断变换中体味着学习的乐趣,参与的快乐。
三、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聰明的工具和镜子。”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课的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四、创设游戏情境,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课堂中采用游戏,也是课堂教学中充满欢乐氛围的高潮环节。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主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境,准备了好多物品:有铅笔、格尺、小熊玩具、小飞机模型等等,让学生当售货员和顾客,模拟购物情景,学生在买卖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元、角、分”的转换,知道了什么时候用元,什么时候用角,初步了解了用小数的方式表示人民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乐得得意忘形。知识就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得以巩固,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