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习理论视域下小学古诗“移情”教学的路径探究

2017-10-25 00:18蔡逢春林启全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6期
关键词:移情技术

蔡逢春+林启全

摘 要:认知学习理论能够为小学古诗的“移情”教学提供元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撑。一方面,认知学习理论的信息交互式化约能够为“移情”教学参与者的心理层次提供适恰的解释机制。另一方面,认知学习理论能够定位“移情”教学参与者的心理结点,方便教学者发现情感引导和置入的关键时机。在认知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移情”机制可被用于小学古诗教学中,其核心在于“观察”技术的运使。具体来说,“观察”技术可藉由如下三个层次圆满完成:入境先行,情寓于境;入情为重,情境交融;入心为用,灵肉合体。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 小学古诗教学 “移情”技术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关乎学生人文质素的培育和情感胸怀的涵养。古诗教学的要义在于引导学生走入古人之心和古诗之境,而“移情”教学便是实现此目标的关键手段。认知学习理论注重探究和解构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它为“移情”技术注入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那么,认知学习理论的原理和技术能够为小学古诗“移情”教学的开展提供何种帮助?“移情”技术又当如何妥恰地在认知学习理论的知道下适用于小学古诗教学呢?本文将就以上两个问题作阐析如下。[1]

一、认知学习理论与小学古诗“移情”教学

所谓“移情”,顾名思义,便是情感投射或精神转移。实际上,将“移情”技术应用于小学古诗教学的目的便是获取学习者同文本间的“共情”。而认知学习理论恰能够为这一链路提供原理支撑和方法支持。[2]

一般来说,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目标可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增量的目标。包括古诗词创作技术(如韵律学、语音学、修辞学知识等)、古诗作者的生平纪事及其思想史意义、同赏析文本相关涉的历史学知识和文学知识(如文学流派理论)等。第二层次是情感体悟的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又可藉由两个层次达成,一是技术层次,即学习“寓情于文”的方法和技巧;二是精神层次,即通过自然交感通晓文本深藏之义理、情绪和感悟。第三层次是人文涵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声韵和文字美学上的品味提升、语法大道与处事义理上的人格化育。可以说,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逐节递进的。当我们深入其中勾勒参与者的心理图式,便不难发现,上述三个层次牵连有如是的认知和思维机制。(见表1)[3]

表1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心理分层及其图式

教学层次 知识增量 情感体悟 人文涵育

心理样态 摄入与固定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心理机制 顺应、同化、强化 交互移情 共情

而无论是知识投影、固定,还是情感映射、防御、回馈、交感和共融,都可被化约为信息交换机制作以解构和理解。也只有如此的进路,方能清晰、科学地揭示教学者和学习者在何时、何地、何情、何境下最具教学和学习的“心理资质”。认知学习理论能够给小学古诗“移情”教学的帮助便是将这些“结点”规律化,使其成为能够指导教学和学习实践的“经验之谈”。[4]

二、认知学习理论下的小学古诗“移情”教学

在揭示了认知学习理论同小学古诗“移情”教学的契合度之后,我们再来探究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小学古诗“移情”教学中的“观察”技术。观察技术的要诀有三,一是入境,二是入情,三是入心。所谓“观察”,即心灵交互,是一种通过内心体悟和交感,抛弃传统解释学中的“主-客”二分结构,转而将精神现象作为唯一实存,并融入文本世界的“类精神分析”型技术。

第一,入境。要求教学者生动、贴切地创设、还原古诗所叙、所构之情境,包括自然风景、虚构遐景、历史情景和精神界景。譬如,在“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句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借助精神分析上的初级催眠方法,引领学生“入境”。也即,要求学生闭眼放松身心,在合适配乐的帮助下,由教师以柔缓话语轻述,引导学生想象广阔无垠的草原景色。

第二,入情。情在境中,入境后便要探索情感,继而“入情”。入情技术是“移情”教学的核心步骤,教师可借助现实情境为学生设置“心理触发点”,将诗句之情绪、情怀同学生的生命体悟和生活经验相联结,触动一者便使学生联想另一。譬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之句便可同当下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現代性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将对清明理想的向往、对罪恶丑陋的嫉恶投射入于谦的故事:既理解文本,又激发(强化)己情。

第三,入心。移情之后便是共情,“以我观物物皆著我”后便是文本与读者的互融。所谓“入心”,便是阅读者同作者或文本所构设的人物发生了“灵肉合体”之象,是对阅读、理解古诗的纯熟境界。

结语

小学古诗的“移情”教学遵循着认知学习理论的逻辑。认知学习理论亦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观察小学古诗“移情”教学的三个心理层次及其图式。在认知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者可以运用“观察”技术完成“移情”教学。具体来说,生动还原古诗情境为首要;在引导学生“入境”后,便需要深入挖掘情境中所蕴藏的情愫,并运用移情手法,达成“入情”之目标;最后,剖析出“解构的个人”,引导学生同诗歌共融,达成“共情”的理想状态。[5]

参考文献

[1]孔蕙萍.小学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02):93-94.

[2]郭华.“移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7):22-23.

[3]陈瑜.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4):65-69+64.

[4]田良臣,刘电芝.移情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2001(06):39-40+42.

[5]顾援.从认知学习理论看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8):43-45+61.

猜你喜欢
移情技术
基于移情的诗词文化创意设计方法研究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