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明富
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试题文学类文本选材有小说和散文之别,这让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2018年备考似乎注定要在小说备考、散文备考这两种不同的“战场”上“冲杀”。2018年毕业生也似乎注定要比以前的考生負担加重。有没有什么办法减轻学生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呢?观察2017年全国卷所选的三篇文学作品《天嚣》《窗子之外》《我们的裁缝店》,我们也有发现,那就是这三篇作品都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作品。既然如此,那么从教会学生读懂叙述和描写的文字入手,或许能找到备考文学作品的“捷径”。如果说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重点考查考生读懂说明、议论的文字,那么文学作品就应该侧重考查考生读懂叙述、描写的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高考选择议论性(思想性)散文的可能性就小,而选择类似于《我们的裁缝店》的散文就会成为常态。
既然如此,那么怎样读懂叙述和描写的文字呢?
读懂叙述性的文字,首先要掌握一些原理性的知识。叙述,就是将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初中学习阅读记叙文,或许已经掌握了叙述方法及其各自的表达效果。顺叙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倒叙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补叙,可以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善,使记叙周严,不留破绽。平叙则可把平行发展的事件交代得眉目清楚,显得从容不迫,让读者同时看到平行的各个事件,获得立体的感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叙述的四大要素,其中事件又有原因、经过(过程)、结果。叙述还要讲究线索的安排,双线结构是叙述常见的策略或技巧。
叙述还有叙述视角和人称的问题。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讲得比较到位,可以取来一阅。
其次,要用这些知识着意观照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如2017年全国卷1《天嚣》采用的方法就是顺叙。时间是一个沙尘暴的夜晚,地点是西北荒漠,人物是导弹试验基地队员和蒙古族瓜农(或者是“疑似蒙古族瓜农”),事件按照明线可以理解为基地队员等待救援忍受干渴、基地队员冒险救助“门外人员”,若依照暗线,事件是蒙古族瓜农带瓜救助基地队员。叙述的视角是基地队员,这样更容易真切表达他们置身异常危险的境地,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干渴,也让他们眼中出现的蒙古族瓜农和西瓜显得“神秘”,犹如神助一般。这样的视角,省俭笔力,陡显文字的简约之美,而又引发读者美的遐想,如瓜农如何带着西瓜,在漫天沙尘的袭击下,一步步艰难来到基地队员的营地,从而完成自己的使命或“死命”(即使死也要完成自己给自己下达的任务)。
最后,考生对照已经读过的小说,有意仿照以上观照,从叙述角度去考察小说的阅读。教师可以节选相对完整的片段,有意训练学生对叙述的把握。
以上说的是叙述的阅读。描写的文字阅读,观照的对象自然不同。它似乎更微观更聚焦,聚焦于某一物或人。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描写的作用,通俗的概括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读懂描写性的文字,首先要掌握关于描写的系列知识。从方式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时表现为明写和暗写。从对象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从对象的状态看,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从切入角度看,景物描写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人物描写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更具体局部描写有神态,有时又称之曰“外貌”)。从文字的繁简看,又有细描和白描之分。这套术语,一定程度上说,是关于描写文字的既有成果。学习者在弄懂它们内涵的基础上,假借它们去观照描写性的文字,就容易感知他们需要感知的内容。如提到景物描写,我们知道那既是环境,或者是自然环境,或者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社会环境,又是心境,是人物特定心理在景物上的一种曲折表达,类似于鉴赏诗歌常用到的“寓情于景”。提到动作描写,我们一样看到的是人物的心理性格。假如我们考生确实练就了这样的“火眼金睛”,面对一些高考试题也就不难作答。如2017年浙江高考《一种美味》中的如下文字。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第一段是“画外音”,表达方式是议论,阐释的内容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那副场景依旧存留在他的脑中,印象依旧是那样清晰。第二段文字是描写,针对这一段文字高考有题: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我们审题时,会瞬间转换它的设问:这一段文字是何种表达方式?既然是描写,且是人物描写,那么它有几种描写方法?每一种描写含蕴着怎样丰富的内涵?
这一段是描写,有神态描写(出神:发愣的样子;示意:父母之间的心灵交流;“卸去了笑容”,笑容突然没有了),有景物描写(屋外黑糊糊的夜空)。
由神态、景物想到人物的心理,于是从母亲的两次“出神”中我们看到了母亲的痛惜、茫然和无奈,因为她觉得自己对不住那两个儿子(“我”的“两个哥哥”),他们必须为弟弟做出牺牲,而父母确实无能为力。于是从母亲“似乎用眼神示意”到“卸去了笑容”中悟到母亲以为这个时候任何话语都是缺乏效力甚或充满欺骗,因为哥哥为弟弟做出牺牲,父母没有理由解释,没有希望安慰,也找不到理由解释,也找不到希望安慰。所以,母亲的脸变得阴暗。阴暗的脸其实是心灵的变化的曲折反映,曲折表现母亲沉郁、愧疚、不安、苦痛的心灵感受。最后母亲眼中的景物,虽然是实景描写,但更是心境的外放——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描写的文字,是具象的,但是却有深刻的含意在。我们要养成见具象文字而思抽象含意的习惯,就要先有意而为,即选择典型的描写片段,认真阅读,深刻接触与感悟,从而练就理解描写语句的能力。
近日,微信流传一个“段子”:“饿狼觅食,听到有女人在训孩子: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喂狼! 孩子哭了一夜,狼在门外痴痴等至天亮,长叹一声:骗子,女人都是骗子!”狼之所以“痴痴等至天亮”,而且责怨“女人都是骗子”,那是因为饿狼没有理解文中语句。对于“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喂狼!”这样的文学性语言,理解切忌死心眼。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小说林海音《血的故事》中的一段语言描写: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秀鸾及其父亲都知道自己言语的意思,也都能听懂对方的目的。秀鸾能听懂父亲的话,知道父亲反对她的激烈,但未必相信父亲真能做到那样绝情。老头子同样能听懂女儿的话,知道她已经死心塌地,至于“去死”也只是传达出一种坚持到底的态度而已,要不然何以敢回应“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之类的话。作品中的人物都听懂了对方的话,那么读者听懂了吗?请判断以下这一选项的正误。
(1)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
这个选项中的“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显然走了“饿狼”的老路。
(编辑:彭宇)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2015年度省级重点立项课题“课标精神、高考视角和选修教材的交融性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CJYB15011508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