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圣
适用主题:宽容之心;简单的感动;从善的力量……
重庆小伙黄庆自幼与奶奶相依为命。去年第一次高考被江苏一所知名高校录取后,黄庆因担心年迈的奶奶在老家无人照顾,决定通过复读报考本地高校,今年又以高分被重庆大学录取。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很多人为黄庆的善良所感动。有人却不依不饶地追问:他去年报考了重庆的高校吗?如果报考了,为什么去年不录取他?如果没有报考,难道去年填志愿时就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年迈的奶奶?去年录取他的那所江苏高校,为什么不能给他一个既能读大学又能照顾奶奶的妥帖安排?因为这些疑惑得不到满意的解答,有人还质疑媒体“只顾感动”,没有触碰到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显得很不专业。
新闻报道需要专业精神,需要能够问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笔者觉得,有时候恰恰是一些条件反射般的怀疑,冲淡甚至扭曲了一些本应很简单很单纯的感动。就拿黄庆为就近照顾奶奶两次参加高考这件事来说,读者提出的那些问题,笔者其实也想到了。但在黄庆高高兴兴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实在不忍心再刨根问底向他抛出这些问题。自幼家境贫寒,与奶奶相依为命,第一次参加高考考了高分,想去自己理想的大学。就算因此有点考虑不周,谁能忍心责怪他呢?意识到自己去江苏念书后奶奶在家无人照顾,想不出其他的办法,没想过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也许能够求助于媒体和舆论,犹豫再三后还是选择了“再吃一年苦”的复读。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质朴的决定,为什么一定要去指责他呢?
欣慰的是,复读一年后的黄庆再次考出高分,重庆大学获悉他的情况后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关心,由副校长一行专程将重庆大学今年的第一份录取通知书和首笔资助金送到他手中。重庆大学还承诺,确保所有像黄庆一样家境困难的学生顺利入学且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完成学业。這是一个曲折动人又不失完美的结局。虽然黄庆又苦了一年,费了一年的周折,但他终于如愿实现了读大学和就近照顾奶奶两不误的目标。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流着泪再次诵读自己最喜欢的《陈情表》时,笔者感受到了这个故事里内藏的所有善良。为什么不能“只顾感动”呢?
社会确实有它复杂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不敢“只顾感动”。或者说,越是在很多事情都变得复杂起来的时候,我们越应该保有“只顾感动”的勇气和能力。能够拥有“简单的感动”,能够被“简单地感动”,有时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捡拾并珍藏好那些小小不言的善良。它们在纷纷扰扰忙忙碌碌中也许不起眼,却往往能够像冬天里的一股暖流、夏日里的一缕凉风,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原来珍藏着那么多美好。
(编辑:李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