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企业绿化的驱动力
Green consumption,the driving force of greening enterprises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或许是华人世界知晓率最高的诗句,读来朗朗上口,传递出李绅先生浓浓的对种田人的同情与关怀,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食物来之不易。而我们那些识字不识字的长辈在饭堂里借用此悯农诗谆谆教诲一代代子女爱惜食物,厉行节约的画面,也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
以大机器为代表的和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的到来,降低了食物生产的劳动成本和强度,也让食物的供应变得愈来愈丰富多彩和方便快捷。但是,却让餐桌与农田的距离越发遥远,令食客与劳动者的关系日益松弛,彼此间再无情感的纽带,更谈不上心理上的负疚。于是,舌尖上的浪费,也就司空见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指出,全球生产的食物中有大约三分之一,即每年大约13亿吨被损失或浪费。其中,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工业化地区每年人均食物浪费量高达300到340公斤。这背后,是数千万耕地的白白投入,也是淡水资源、化肥和能源的巨大浪费,是大量污染物的排放。
上个世纪60年代,伴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先生发表了《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他提出地球资源的供应能力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会成为影响人类文明能否持续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资源与环境约束,必然会推动工业文明以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以往,我们提倡节约粮食主要关注的是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抑或勤俭持家,而今,则有了更深层的含义,成为绿色消费的组成部分。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思前·食后·厉行节约”。
说到绿色消费,我们不仅要提倡适度消费,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同时,还要看到环境不友好的消费所产生的高额环境成本以及负责任消费对那些污染企业的影响力。换言之,公众的绿色消费对商品的生产者会产生直接影响。
2017年4月7日至8月31日,环保部28个督查组检查41928家企业单位,发现22832家企业单位存在环境违法违规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54.5%,超过半数的企业存在各种环境问题。企业为何在国家如此严厉的污染治理力度下,仍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关键是市场需求。如果公众在个人消费的环节关注产品原料是否安全环保,产品生产过程是否依法合规、低碳无污染、能否多次利用?那一定会从市场需求侧传递出强烈的信号,倒逼企业的绿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