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楠
摘 要: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现代转型内在表现了我國文学理论与批评现代转型的内在规律与基本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方式转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文学批评文体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阐述一些文学批评文体现代转型契机,并分析未来转型方向与后续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批评文体;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变迁,中国文学受到进化论思想、启蒙思想、现代思想观念等影响,传统文学形式、现代文学形式、西方文学形式产生了明显的冲突,文学批评文体也逐渐朝向现代化转型。特别是传统与现代文学文体之前矛盾问题,不断的发生转变。在中国传统文体中的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矛盾与比较中,合法性危机不断出现,特别是经过西方文化知识影响后,文学批评文体也逐渐从拟自然知识体系转向为现代科学轴心体系以及社会秩序价值向历史进步价值的多元化转变。文学批评文体在此过程中,不断在本土与西方、危机与抗争、自我与其他、传统与现代的诸多矛盾与困惑中不断转型。
一、中国文体批评文体现代转型契机分析
在近代,中国文学文体革命意识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第一,以政治作为为基础的文体革命;第二,以文学创新为基础的中西比较。随着中国国门大开,中国艺术形式也产生了较大的变革,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五四运动,将中国文体革命推向了新的高度。如梁启超主张在进行小说革命时提到过,不仅要改变传统小说的内容,还要采用谈话体作为新的文体形式。梁启超的“笔谈”中,我国第一次采用了报刊作为话题基地,诸多学者与文学家都提出了自身的立场与观点,从而构成了小说界的新格局。该种探究方法一改传统狭窄、局限的问题,提高了文学批评空间。五四运动后,王国维在《人间对话》中,明确的批判了问题复古论,并大胆的借鉴西方论文文体。例如王国维代表作为之一的《〈红楼梦〉评论》,全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推断严禁。该种新的论说文体,标志着中国文体成功融合西方文体,这不仅让传统文学批评文体在性质上产生了转变,同时也改变了批评文章的写作方式与外在形式。
二、中国文学批判文体的现代转型方向
1.文学批判本体意识显现
在文学批判文体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学者们也逐渐树立起了文学批判文体意识。文学批判文体意识是指确定文学批评主体作用,转变传统文学批评看做文学附属品的观念,这种观念对文学批判文体的独立品格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如周作人在《文艺批评杂话》中提出,文艺批评从本质上说是一篇文艺作品,不仅要进行理性的客观分析,同时也要融入自身的主观观点,该种观念与文学批判文体现代转型有着很大相似之处。在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让文学批判文体活动视为艺术创造的观念多次出现。如李健吾提出“批评本身是一件有尊严的事情,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由此可见,在文学批判文体的现代转型中,其中的本体意识已经开始显现。
2.通过现代化手段改造传统批评文体
文学批判文体的现代转型实则就是现代化改造批判文体。如在传统批评文体中,就产生过对话式批评,但应用范围极其局限。郭沫若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将对话批评发挥的淋漓尽致,文章不仅对歌德的思想与事迹进行了阐述,并在间奏中勾勒了一段争论场景,《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后,将各家反对百态形象的描绘出来。在批评文体中融入了戏剧文体,充分表现了自身的态度与观点,最终取得良好的批评效果。其次,通过对传统批评文体进行挖掘与分析得知,书评形式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但仅限于朋友之间或师生之间。萧乾指出:书评需要重视对作品情感与思想上的评论。该观点从情感、理性的方面对书评特点进行了阐述,将书评提升到了批评原理的高度上。
3.现代化批评问题形式
在五四运动后,新型的文学批判文体形式层出不穷,并且代表性的形式非常多:第一,宣言。如《文学研究会宣言》;第二,理论纲领。如中国左翼联盟所出台的理论纲领;第三,演讲稿。如朱光潜的《文学批评与美学》;第四,附录。如《每周评论》对刊登文章进行分析与批判。新型的文学批判文体形式远不止如此,本文不做多赘述。
4.现代批评文体层出不穷
现代批评文体具有较强的个人特征与风格,是我国文学批评文体的重要标志。例如周作人的美文体、鲁迅的散文、章太炎的逻辑体等,都彰显了现代批评文体的特色,充分彰显出作者的观点与创作特征。在鲁迅的杂文中,虽然其文体形式保留了传统的政论形式,但创作思想与内容上具备着明显的现代化气息。
三、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现代转型影响分析
当一种新型文体出现以后,语言表达方式与效果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会对文学批评话语方式造成直接影响。随着我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文学界也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批评方式的不足,言说方式也更加注重逻辑思维的归纳性言说和演绎性言说转变。在归纳性言说当中,批评文体也逐渐量产生了方法论中的转变。与此同时,郭沫若的诸多作品都揭示了历史文学概念的转变过程,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诗史的发展过程,这都是归纳法所实现的结果。朱光潜的《诗论》对我国诗歌进行了理论阐述与研究,并将西方、东方的诗歌相结合,通过比较与研究,并结合自身的观点对诗文进行了阐述。《诗论》将“诗话”转化为“诗论”,在最后一篇题为《诗的显与隐》专文中,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来判断诗歌优劣,构建了“了解——欣赏——反省——传达”的印象式批评操作程序,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方式的发展与转变,彰显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态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契机、方向以及影响,旨在推动我国批评文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念然,论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107-114.
[2]谢燕.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述要[J].名作欣赏,2014,23:146-147.
[3]庄桂成.文化生态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