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彤
“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有理想和追求,富有使命感。”
9月2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一份史无前例的文件公开发布,前所未有地聚焦一个特殊群体和与之有关的一个词汇: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这份名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下称《意见》)的文件,从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等10个方面,提出了29条具体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以正式文件的方式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
《意见》发布四天之后,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李河君创办的汉能控股集团23周年司庆的日子。作为二十多年一直坚持实业报国、科技报国的企业家,这种来自党和国家的肯定与支持,让他倍感欣慰与鼓舞。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他带领汉能用八年时间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民营水电站,之后又毅然进入投资规模更大、技术难度更高的薄膜太阳能行业,将汉能打造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企业家精神,也成为以企业家精神成就企业、反哺社会的绝佳范例。
在李河君看来,“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有理想和追求,富有使命感;同时要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不安于现状;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强的抗压能力;有判断力,能知大运,不要逆势而行;专注干一件事,不能见异思迁……”
这些认知,并非一日达成。回顾李河君和汉能这23年来走过的路,也许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些认知从觉醒到发展,再到深入和升华的过程。
从商人到企业家的蜕变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企业家?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20多年前,在中国“下海”大潮中刚刚完成原始积累的李河君,也曾在心里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那是他从一个商人向企业家蜕变的开始,也是他探究和实践企业家精神的起点。
上世纪8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李河君放弃国家分配,选择了“下海”经商。到1995年,公司已经积累了上亿元的资金。
然而,完成了初步积累的李河君,反而有几分失落:“赚了些钱,好像并没有抚平我内心的一种冲动,也无法满足我全部的追求。什么是好企业?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选择赚钱的行业,还是选择我喜欢的行业干事业?这些问题一度困扰着我。”
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水电行业,由此找到了答案。
当时国家暂缓了对电力的大规模投入,但李河君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对电力的需求一定会出现持续快速增长。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能源行业充满信心,坚信这就是自己要做的事。他果断处理掉其他业务,把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进了清洁能源行业。
2002年,李河君拿到了金沙江上最大的水电站项目——金安桥。随后用了八年时间,克服无数艰难困苦,建成了金安桥水电站,迄今为止,这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民营水电站。
金安桥水电站的建设和建成,让李河君真正意识到了个人身上的社会“使命”。望着金沙江上那巍峨耸立的640米长、160米高的大坝,望着那奔腾而下的激流,他曾万分感慨:“受的这些罪值了,流的这些泪,痛快!”
在为国家清洁能源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汉能自身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金安桥水电站如印钞机一般每年贡献几十亿的净利润,带来稳定现金流,也成为李河君转向新事业最雄厚的基础;成功建造这个比葛洲坝还大的工程,李河君和汉能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信任和尊重。2011年,李河君当选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十大先进典型。
这些认可与褒奖,使他在这条艰辛旅程上的行走中,感受到了“使命”。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促成了李河君个人理想向社会理想的转变,继而有了汉能“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后来改为“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的理想。
回顾当初的选择,他坦言:“挣快钱,改变企业发展方向、做低风险的投资,这些都没成为我们的选项。坚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干祖国强大需要的事情,我们才能找到归宿感,才能体会到成就感。同时,我也感知到,更大的使命还在后面。”
至此,他實现了从一个商人到企业家的初步蜕变。追求理想与使命感的企业家精神在他心里生根,也成为延续他一生的主线。
要使命感,也要战略眼光
如果说理想和使命感是商人与企业家在思想境界层面的分水岭,那么战略眼光就是一个企业家不可或缺的硬实力,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
在完成金安桥水电站建设的奇迹、所有水电项目达到600万千瓦水电装机之后,许多人都觉得,李河君可以就此退休了,每天打打高尔夫,优哉悠哉地过日子。而他非但没有退休,还给自己找了一项更大、更艰巨的事业。这不仅仅是出于使命感,也源于企业家特有的战略眼光和思维。
早在2004年,李河君就开始为汉能的下一个十年寻找方向,在对包括潮汐能、地热能、太阳能在内的诸多清洁能源进行深入研究后,他选定了当时还不被看好的薄膜太阳能,并坚信这是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方向。为此,他投入数百亿资金,在海外并购技术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在国内建设薄膜太阳能研发和生产基地,把水电站赚到的利润几乎都投了进去。不少人都为这样的战略升级捏一把汗,更有人觉得他这是“疯”了。
但李河君心里清楚,国内选择薄膜路线的光伏企业少,不是因为它没前景,而是因为技术和投资门槛高,需要持续的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实际上,薄膜太阳能因为具有轻、薄、柔和弱光发电等多种优势,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尤其是更适应能源生产和利用分散、移动、互联共享的未来趋势。
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发言的李河君提出,发展移动能源产业,对于我国转型升级、扩大内需、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履行国际减排承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希望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把握这一产业变革机遇,给予鼓励和扶持,将其打造成像高铁、水电一样的中国优势产业。endprint
2017年9月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支持山西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布局太阳能薄膜等移动能源产业,打造移动能源领跑者。
在全球范围内,薄膜太阳能也日渐成为新能源产业竞争和争夺的焦点。欧盟、美国、日本等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都加快薄膜太阳能特别是铜铟镓硒(CIGS)研发,企图抢占技术制高点。
得益于李河君的战略眼光、提前布局,汉能占尽了先机。它已经实现了从拥有最大民营水电站的清洁能源公司,向全球规模和技术皆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公司的跨越,成为国内少有的掌握该行业核心技术的公司。
在书写汉能历史的过程中,李河君也在不断总结自己的所思所得。他将这种战略思维能力归为企业家需要具备的第二大能力,其中包括战略判断能力和战略把握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节奏,在趋势来临之前就知道企业应该往哪里走,提前布局;更进一步,则是知进知退:知道什么时候要实现跨越,什么时候应该放慢脚步,进行调整。
“国运则我运”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市场经济中的“关键少数”和特殊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需要企业家们发挥创新能力,激发企业的活力,进而激活整个经济。
激发市场活力靠什么?最显而易见的答案就是创新。
针对中央发布的《意见》,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在中国经济经历双重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二次创业”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二次创业”不是传统发展方式的延续,而是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包括推出新产品、新设备、新设计,开拓新市场、形成新优势。
在李河君的领导下,汉能“二次创业”的创新步伐也领先业内。
2012-2014年,汉能利用全球太阳能产业步入调整期的时机,先后将Solibro、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和Alta Devices四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公司收入囊中,一跃成为全球技术最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公司。
尽管已经一举占据了薄膜太阳能产业的制高点,但李河君没有因此懈怠,“如果买来的技术不继续进行创新,会难逃逐渐落后被淘汰的命运。”因此,汉能持续进行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将全球收购的技术进行整合,逐渐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大力推进核心装备国产化和技术产业化,不仅实现公司的转型升级,也在带动整个薄膜太阳能产业的升级。
收购之后,汉能多条技术路线的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还在不断刷新纪录:Alta Devices创造并保持了砷化镓单结电池28.8%和双结电池31.6%的世界纪录,GSE铜铟镓硒电池转换效率达到18.7%(采用多元共蒸法),MiaSolé的铜铟镓硒电池转换效率达到19.2%(采用多元溅射法),Solibro的芯片研发转化效率达21%(玻璃基共蒸法)。
更重要的是,李河君领导汉能在2015年再次调整战略,向民用市場和移动能源市场倾斜,围绕住、行两大领域,着力开发创新性的薄膜太阳能应用产品,将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市场优势。从薄膜太阳能无人机、汽车、户外用品、发电纸等便携式薄膜太阳能产品,到装载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共享单车、全景汽车天窗,汉能的各种创新产品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汉能的带动下,一个崭新的产业正在崛起。
凭借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的杰出成就,汉能两次入选全球历史最悠久的科技商业杂志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学院《科技创业》)选评的“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家”,并斩获一系列其他创新类奖项。
李河君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汉能未来能走多远。如今,“持续的变革与创新”已从他个人的企业家精神要素,上升为整个汉能的企业基因。
经过多年历练,李河君还总结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十大企业家精神:大品格,大智慧,大气魄,大眼光,大历练,大担当,大坚韧,大爱心,大胸怀,知大运。
《意见》的出台让李河君对汉能的未来更有信心。“国运则我运。”他说,“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和信仰,一旦融到企业家的血液里去,就一定能产生一种无穷的动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