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
在学生们眼中,海南大学体育部执教近30年的宋静敏老师是个“传说”。实际上,宋老师并没有任何特殊技能,被当作“传说”主角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课上得好玩,用的教学器材学生没见过,连寓教于乐讲的故事也有趣。这些教学器材,大多是老师自己动手设计、想办法制作出来的。(《海南日报》)
一位执教近30年的老师,被学生视为一个“传说”,其实这位老师并无其他特殊技能,只因为他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制教学器材,让学生感到新奇好玩。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如果教师能够坚持创新思维,自制一些独具个性尤其是学生从未见过的教学器材,必定会为课堂增色不少。
说起自制教学器材,很多年长的教师一定有这样的记忆。上世纪,教学器材匮乏,很多教师总会想尽办法凭借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凭借自己的智慧,用土办法制作一些实用的教学器材。虽然这些教学器材不那么精致,但对教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那时公认的合格教师必须具备“会写、善说、能制作”三项技能。所谓“能制作”就是指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地自制教学器材。那时候,教师自制教学器材就如同撰写教案一样,是一件常态化的工作。
教师自制教学器材的过程,对于教师本身而言,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涉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处理,涉及教师的设计理念,涉及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制作过程中有难以言喻的兴奋,制作成功后有难以掩饰的喜悦,使用过程中更有成功的自豪。自制教学器材,可以深入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更突出教学的情趣,让抽象文本知识演绎得立体、形象、可感。
虽然当前的科技高度发达,各种教具应有尽有,但是笔者认为,站在培养素质能力的角度,站在因材施教的角度,站在教师自我能力提升的角度,都应该激励教师抽出一些时间,制作出更多具有创意的教学器材。因为这些教学器材,来自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自自己的教学设计,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对学生的帮助也会更大。
一位教师因多年使用自制教学器材开展教学而受到学生特别的敬仰,说明自制教学器材永不过时。这对于教育又是一次善意提醒:教師自制教学器材是一种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发扬光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