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连丽君 孙翠翠
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以开放教育课程“VB程序设计”为例
◎李霞 连丽君 孙翠翠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努力探索新媒体和新方式,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利用微信等新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探究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并以开放教育“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开展了教学实践研究。
开放教育是属于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学对象大多数是高中毕业或者专科毕业的成人学习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首先是学习时间很难保障;其次学习者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有限;第三是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单一;第四是学习能力有限。学习者能否通过自己的认知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成效。上述四种问题的存在,难以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理念,影响了学习效果。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促进了移动学习的开展,为开放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提供了机遇,提高了学习环境的灵活性和效率。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集通讯、社交、平台化功能于一体的免费应用程序,具有普及率高,操作使用简单,交互形式多样,个性化服务等优势,已经逐渐走入开放教育领域。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大多会使用微信,以微信公众号为入口展开移动学习活动,能有效的提高成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本研究根据活动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开放教育环境下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并以《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讨理论模型的可行性,旨在帮助开放教育学习者克服学习屏障,保障各项学习环节的顺利开展。
活动理论。活动理论是以“活动”为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来研究和解释人的心理发展问题的心理学理论。活动理论包含主体、客体、工具、规则、分工和共同体六个要素,各要素并非稳定独立,而是动态且持续不断地与其它构成要素互动。活动理论强调要素的分析,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强调工具的中介作用。在根据活动理论设计移动学习活动时,要注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工具、规则和分工等要素,要增强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要设计适宜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连接性、流动性、情境性、适应性,认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学习者的学习应该是不断利用学习工具持续获取新知识,通过与其他学习主体的交互,形成学习共同体,完成知识的内化及动态更新。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方法。根据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微信及其相关功能非常适宜作为学习工具和平台,可以方便的实现学习者和其他节点的联通,知识的获得和流通变得更加顺畅,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实现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互动。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可作为微信支持移动学习活动的理论依据,活动理论为设计移动学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要素提供了指导,并为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框架。首先明确活动系统的意图,确定活动的主题和任务,其次进行活动分工和规则设计,接下来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及时安排答疑和教研活动,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构建了以微信公众号为入口的,以活动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活动主体分析,确定活动目标,以及资源和工具的准备。
图1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流程图
开展学习活动之前,首先要分析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学习活动的主体一般是成人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问卷调查,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及对于借助微信公众号辅助学习的态度。从而能够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准备学习内容和设计学习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指南,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资源和工具的准备比较繁琐,工作量较大。教学开展之前,首先要完成微信公众平台的注册。注册成功之后,要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设计,包括群发功能、自动回复、自定义菜单。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求班级的学生关注老师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并能够积极的响应相关的教学要求。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比较有限,比如订阅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条群发消息,菜单项也比较有限,如果需要,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链接到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相对于需要专门人员开发的APP而言,利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小程序整合移动学习资源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学习资源包括相关的教学案例、课程微视频、习题、HTML5微课程等。这些都需要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前由教学团队精心设计好,并发布到微信公众号。
确定活动主题和任务。每次活动的主题和任务都应精心规划和设计。主题的组织方式主要有横向统整、纵向递进和概念拓展等。横向统整是从水平维度寻找学科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结点,进而确定活动主题;纵向递进是围绕一个知识节点向纵深方向层层推进和展开;概念拓展则是通过思维发散,围绕一个概念寻找相关知识节点,形成一个主题网络。根据活动主题,制定明确的活动任务。确定了活动任务后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群发功能,精确推送到每一个学习者的手机上。
活动分工和规则设计。活动理论认为分工和规则是活动中的两个要素。没有合理的分工和活动规则,活动目标可能无法实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性别等特征把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构建学习共同体。每个小组建立单独的微信群,并设立小组长和监督员等。教师也要加入到微信群中指导学习活动的进度,并及时答疑解惑。在完成复杂任务的时候,由教师或者小组长进行分工,分工可以发挥每个学员的潜能和优势;如完成一款应用的开发,可以分为产品经理、美工、程序员、测试等角色。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活动,则可以由个人独自完成,需要由小组长和监督员进行沟通和协调,以保证学习者能够较好的参与和完成活动任务。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具有非面对面的特性,为了使学习活动得到有效控制,学习进度能够按计划进行,教师应该制定严格的活动规则,如学习活动任务完成的总时间,参与活动并留言的次数,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提交时间等。
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习者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依赖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和合理的学习活动监管。微信和微网站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微视频、图文素材、动画、习题等发布到微信公众号或者微网站,并按照活动的进度,定期向学生精准推送。协作学习活动的完成需要教师合理进行小组分工,并定时检查各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提醒学生按时提交阶段性学习成果。这些活动在微信的支持下都可以轻松实现。
答疑和教研。答疑和教研是移动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设置关键字回复实现智能答疑,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实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答疑和教研也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开放教育规定每门课程每学期至少要有两次答疑和一次教研。目前的答疑和教研活动的组织主要通过电大在线和国开学习网,学生的参与度很低。通过微信开展教学,可以更快捷的和学生建立联系,做到时时答疑,处处教研。
成果展示。学习活动最后阶段是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应该包括阶段性学习成果和总结性学习成果。根据学科的不同,学习成果有多种形式,可能是一个小程序,也可能是一篇论文,还可能是一个方案。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微信群按照时间规定要求提交给小组长或教师,教师选择以公开或者不公开的方式给予指导和评价,建议对于完成较好的学员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展示其成果并给予积极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及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的预测。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微信点对点的交互可以方便的进行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活动进行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线上活动,通过其数据分析功能,可以了解图文的阅读人数,收藏和转发次数,还可以统计消息的发送人数、发送次数等。通过记录学习者的参与度,明确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进而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开放教育形成性测试也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微课程实现在线测试。
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活动达成效果的评价,应当基于学生的活动成果,结合形成性评价的结果给予学生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投票功能搜集学生对于整个学习活动的感受和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活动计划。
以VB程序设计课程的一小节内容“冒泡法排序”为例,介绍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应用教学微信公众平台-“李霞的课堂”,教学班是计算机与科学技术本科专业17年春教学班的学生。
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教学活动相关资源的建设。制作冒泡法排序微视频,开发排序算法微网站,并设计相关的测试题。建立班级微信群,要求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李霞的课堂”。活动开始前通过问卷星发布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数组、循环语句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适当的向学生推送相关知识的素材。活动的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解和熟练掌握冒泡法排序,同时了解其他相关排序算法。
活动的实施过程。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冒泡法排序”,活动的任务是开发一个应用冒泡法排序的小应用,并把冒泡法排序和其他排序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形成报告提交。
针对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5人,每个小组建立微信群,教师也加入其中。学生既可以在自己小组内协作学习,也可以在公共群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学习。
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习活动主题和任务,并提出规则和要求。如图2所示。学习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微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还可以通过关键字查询获取排序算法相关图文素材。微信公众号提供的菜单和资源有限,为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还通过“炫课工具”创建了HTML5微课件。在微信中,可以通过二维码识别,直接访问该课件。根据活动的内容,也设计了相应的测试习题,方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如图3所示)
图2 课程内容推送截图
图3 通过二维码访问微课件及课件截图
总结和评价。在老师和小组长的督促下,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按时上交学习成果。通过把优秀的案例分享到每一位同学,实现了学习成果的共享,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统计功能,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够积极发问,有效的提高了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起的投票显示,90%以上的学习者对移动学习活动形式感兴趣,能够及时完成学习活动的任务。95%以上的学习者认为,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活动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强大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成效显著。
在活动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引下,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活动为开放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增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体现了“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本文是山东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以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Y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