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朝语
关键词:问题学生 成因 解决办法
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经常会遇到一个特别的群体,那就是问题学生,他们常让教师头疼,困扰着教师的教学情绪,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问题学生的现状、成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 班级问题学生的现状分析
在我教学的班级中,问题学生也比较多。比如殷晓伟(化名)、段志明(化名)、杨宏(化名)等学生,他们的头脑并不笨,但他们在自习时间只想着玩,加上做作业的速度比较慢,导致他们经常拖欠课堂作业。而鲁文发(化名)、罗四莉(化名)、罗小秀(化名)等学生,本来就属于学困生,他们根本就不想学,也不愿意做作业。周兴海(化名)、夏云顺(化名)等不但成绩差,还经常缺课,他们喜欢找借口向老师请假,目的是为了逃学。徐小萍(化名)、陈静(化名)这两名学生,起初她们的学习成绩比较好,是由于集中办学转入我校的学生,是住校生,但总以头疼或者是肚子疼为借口,三天两头找老师请假。
二、 班级问题学生的成因
针对这些学生,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他们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村庄,身处不同条件的家庭,但近几年来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他们多半只能由爷爷、奶奶照顾,导致他们在家里基本无人辅导和监督他们的学习。爷爷、奶奶心疼他们没有父母照料,除了关心他们是否吃饱和穿暖,还经常没有限度的满足他们的用钱需求。这样长期一来他们就养成了懒散、放任、自私、粗鲁的性格。他们甚至来到学校之后也不服老师们的管教,并且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对抗行为。又有些问题学生是表现为学习吃力,平时懒动脑,课堂上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徐小萍(化名)和陈静(化名)这两名学生,教师经过经过多次谈话之后,才知道她们都是对学校住宿生活不适应,又远离父母,特别想家,才會故意编出各种借口。
三、 班级问题学生的解决办法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教师应该格外重视,从生活、学习,以及思想等方面关心他们。教师要关注他们的行为,尤其是交往行为,了解他们平时怎样交往,引导他们正确交往的方式,什么样的人可以交往,什么样的人不可以交往,交往方式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下面我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来分析问题学生的处理方法。
课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多举手回答问题,多在课堂上发言,多参与课堂学习互动。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即使是很小很小的成绩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此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尽量少批评学生,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即使是答错了教师也不要批评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只要敢举手发言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他们回答对了或者答对了一小部分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把握好使用使用语言的分寸。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生最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哪怕是极小的一个鼓励,都会给学生带来某种成就感,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才能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自己要学。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外,教师要多找他们谈谈话,谈话时要让他们尽量把心情放宽松一些,消除戒备心里,不要让他们误认为老师一找他们谈话就是在训他们,批评他们。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他们真心相处,做到真诚相待,他们才会对你讲真话,才会把最真是的一面告诉你。这样教师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把问题学生解决好。比如,陈静(化名)和徐小萍(化名)这两个学生,我摸清她们的情况之后,我跟她们的家长进行了多次的沟通,让她们的家长明白她俩存在的问题。经过协商,陈静(化名)的母亲到学校陪她住了一个星期,徐小萍(化名)的母亲到学校陪她住了两个星期,她俩才各自完全适应学校的住宿生活,对学习也逐渐产生了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对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学习上的障碍等给以及时的帮助,并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让他们树立主动求学的信念。而且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使不同问题学生存在的不同情况得到良好的解决。教师在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来对待问题学生之前,找到问题学生形成的个体原因是前提条件,之后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分析问题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他们的内心想法,才能更好的采取对应的措施来快速解决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而且在选择处理问题学生的方法上要做到因人而异,切不可因为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相近而将处理方法生搬硬套,那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之,教学活动中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行为是与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及社会风气等息息相关,他们的存在的问题也是这些方面的综合反映。要让这些问题学生变得没有问题,教师要从他们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生的自身情况等方面入手,而且教师应该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努力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让他们像其他没有问题的学生一样恢复健康、积极的学习状态,最终让他们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1]汤书翔.小学教育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5-20.
[2]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56.
[3]马凤芹.当代中小学教育科研与应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30-38.
[4]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0-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