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音乐校本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2017-10-23 13:11夏雄军张怡恬静
学习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城镇校本课程音乐教育

夏雄军+张怡恬静

摘要:小城镇处于城市和农村的中介部分,指农村地区相对范围内经济发展较快、较集中,具有基础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社会生活发展和服务中心。由于受到小城镇经济、教育、生活条件等因素发展的驱使,部分农村人口开始向小城镇迁移,导致我国小城镇人口多由当地聚居人口与周围农村的流动人口组成。小城镇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结构体,加之人口组成的特殊性,造成小城镇本体文化根基不坚实,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底蕴。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统一课程的补充,是共性中求得个性的体现。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途径,是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成功的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通过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可以建造或改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其情操,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推进受教育者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健全人格与健康个性的形成。由此可见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所以通过音乐校本课程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构造具有小城镇特色的美育方式,对促进小城镇形成统一、规范、系统的文化环境有着独特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音乐教育、校本课程、创新

一、内容创新

1.吸取地方音乐文化精髓

小城镇人口在迁移到小城镇生活之前受原本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着不同音乐文化素养与情操,加之小城镇学生音乐基础薄弱、教师自身能力的欠缺,统一内容、统一难度的国家教材在小城鎮的实施、开展,对于教师具有一定挑战性。所以在小城镇音乐教学时,应该根据小城镇人文文化特点,结合本土的音乐文化知识,将当地传统音乐、地方民歌、曲艺、民间器乐中的精髓开发成为音乐校本内容,以此推动小城镇音乐教学,促进小城镇本土音乐文化特征的形成。

如湖南湘西、云南丽江两地就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两地小城镇居民都由不同少数民族人民聚集而成。各不相同的习俗与文化给当地小城镇社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所以他们需要形成一种凝聚力,通过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提炼成为音乐校本内容。如湘西土家族的打溜子、苗族的民歌、丽江纳西族民间器乐白沙细乐、彝族舞蹈阿细跳乐等就是很好的、值得被传授的校本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且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并且能丰富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音乐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也有利于从整体上加深小城镇居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掌握,提升小城镇居民整体文化素养,加快促进文化凝聚力的形成,从而构建统一、规范的文化环境,推动小城镇社会文明的发展。

2.流行音乐增彩课堂

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缓慢性与不稳定性两大特点,这不仅导致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更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加上当地政府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忽视了对社会音乐文化方面的财政投入,所以生活在小城镇的孩子不能像大城市的孩子拥有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他们参加音乐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在小城镇的中小学生日常接触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参与的音乐活动就是听流行音乐。而如今流行音乐作品良莠不齐,加上大众媒体糖衣炮弹般的传播效应,这对于心智尚不成熟,没有是非分辨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影响力极大。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小城镇中小学在开发音乐校本内容时,老师应该抓住流行音乐这一突破口,顺势高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通过音乐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甄选出流行音乐中的佳品,反复过滤、净化,留下积极向上且有内涵的作品作为音乐校本内容。 如《浏阳河》、《十送红军》等以老歌新唱的形式进行改编的歌曲,这些歌曲都具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学生在愉悦心身的同时,也传承了历史;周杰伦的《蜗牛》、五月天的《倔强》、筷子兄弟的《父亲》、李宇春的《和你一样》等,这些音乐中都流露着对亲人、对梦想、对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进取的的生活态度,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再如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千里之外》,李宇春的《蜀绣》等中国风歌曲,它们从配器、歌词、唱法等不同角度重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在音乐校本教学中老师要善于从流行音乐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把本土民族音乐巧妙的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流行音乐是一种开放的审美文化,它从表现形式、艺术处理上都赋予了很强的创造性,因此将流行音乐纳入小城镇音乐校本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小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为小城镇的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性的人才,进而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

二、方法创新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部分小城镇学校领导看重升学率,家长也认为音乐课作为“副科”学习时间长了可能会影响“主科”学习,从而影响到孩子考学,所以他们普遍对于音乐课的重视不足。这也就最终导致音乐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下降,运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把音乐课上成了单一的唱歌课或听歌课,多出现零互动、填鸭式的教学现象,这样的课堂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使音乐课名存实亡。

随着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如何培养青少年“艺商”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而从今年起,江苏将试点音乐、美术纳入中考,并将考核结果计入中考总分。新政策的实施如同春风般吹向了一直被当为“弱势群体”的艺术类学科,小城镇音乐教师要借助这阵春风大力发展美育事业,在授课方法上变以往的“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贯穿于教学,让学生始终沉浸于音乐文化的滋润当中,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和高雅的情趣,推进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竭力固守音乐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绝对地位,削弱人们的传统观念,避免这些观念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城镇音乐教育的发展。

1.乐器DIY,边做边学

由于受经济影响,很多学校仅仅配置了一台钢琴却要供全校学生使用,就更不用奢望还有其他更多的乐器能提供给学生学习,这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教学的开展,但这却不能成为阻断学生接触更多乐器学习的理由。小城镇的孩子因为从小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勤劳、朴实、独立,普遍动手能力都很强,教师在音乐校本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优势,带领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乐器,如鼓、笛子、二胡,或者一些当地特有的民族乐器,弥补教学乐器贫瘠的现状。学生制作过程不仅是简单的动手操作也是探究与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一边介绍乐器的来源、发音原理、演奏方法,一边带领学生探究不同材料对于音色的影响、不同设计对于音准的影响等等,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对乐器进行再创新,不断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相信这种动手操作式教学方法学生会接受与喜爱,寓教于乐亦然如此。endprint

2.“走出去”与“请进来”

小城镇音乐教学没有系统的教学体制,发展较慢,多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把音乐局限于课堂。其实小城镇色彩斑斓的音乐文化环境,给音乐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既然音乐产生于生活,特别是地方音乐产生于一定的母语音乐文化环境,音乐校本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孕育地方音乐的土壤。根据校本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文化活动,零距离的体验原生态的音乐文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在相应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对民间音乐文化的自豪感。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采风活动,让他们自由的搜集音乐素材,体察民风民俗,这一过程会接触到很多课堂不能展示的新鲜事物,不仅能丰富他们的音乐体验,也可以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采风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的组织学生整理资料,并开展采风成果展示会。通过这些方法带领同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充分利用社會资源,将实践与学习完美的结合,从另一方面也为小城镇的社会生活增添了色彩,营造了小城镇独特的音乐文化氛围。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举家迁移到小城镇,这使得小城镇学校师资由于学生人数的迅速增长而出现超负荷的现象。然而小城镇人口的汇集,也伴随着民间艺人的流入,他们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并活跃于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实践经验。如在音乐校本教学中将民间艺人请入课堂,不仅能填补上教师短缺的漏洞,而且学生与艺人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地方音乐文化,避免地方音乐文化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而被新鲜事物取代,让其能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而形成更规范、更系统的传承方式,让更多的地方音乐文化成为小城镇独特的文化标志。

除此之外,小城镇音乐教师受自身专业能力的局限往往对地方音乐特色掌握不足。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校本音乐教学,音乐老师们应该成立地方音乐学习小组,定期的去拜访在地方歌曲演唱与地方乐器演奏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艺人,通过这种校外实践学习的形式使教师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促进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增强对地方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推动小城镇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3.跟随新媒体时代的步伐

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小城镇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应该充分利用当代科技信息技术,除了运用多媒体其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的优势辅助教学外,学校还要善于利用网络搜集教学资源,通过校园广播,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给学生分享音乐知识。因为小城镇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具规模,缺乏对音乐文化环境的渲染意识,所以要通过学校营业音乐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值得重视的是如今已经进入全民“自媒体”时代,在大部分小城镇互联网、手机的使用已得到普及,这就给教师利用自媒体平台来辅助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在音乐校本教学中要善于通过自媒体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接受多种学习方式,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如通过社交软件的语音、视频功能加强师生课下的交流;通过互联网师生、生生之间共享学习资源;通过微课、翻转课堂扩充音乐课堂等等。自媒体是实现师生课上课下的及时互动与交流的平台,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小城镇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就面临无从继续学习音乐的问题,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音乐校本课程课时有限的问题。

结语: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加强小城镇社会文明建设,提高城镇人口整体文化素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人身理、心理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所以需要加快小城镇音乐校本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坚实小城镇本土文化根基,推进促成统一的小城镇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茜.小城镇器乐音乐教学发展探析[M].湖南师范大学

[2]刘慧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教育建设[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3卷(2期).

[3]王秋林.西南地区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1年11月.

[4]腾腾.新媒体时代下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音乐,2016年,第4期:155-159.

[5]李冰.“中国风”引入中学音乐校本课程的有效策略探究[J].黄河之声,2013年,第22期:37-38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城镇校本课程音乐教育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