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萍
内容摘要:艺术类专业教学中交叉课程的出现,是当今大学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在交叉课程教学中,教师们应该转变观念、热爱学生、提升能力、创新教学,并采用多种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积极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 交叉学科 教学
如今,艺术类专业不仅仅是专业艺术院校的囊中之宝,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多以及校园文化的日益丰富,它也成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工科院校等各类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在非专业艺术院校中,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也更加多元化。本文所指的艺术类专业的交叉课程是根据专业的需要开设的与本专业相关的、但严格意义上又不属于本专业的课程,通常由非本专业教师任教。如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口语语法与修辞技巧、声乐基础与表演训练、舞蹈基础与形体训练等;为编导专业开设的基础写作、艺术概论、中外文化概论;这些课程的开设一者极大地发挥了学校资源共享的优势,二者从学生实际所需出发,进一步拓展其知识结构,也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的宗旨。
在艺术类专业的交叉学科教学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如何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笔者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在给播音与主持专业任教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的体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热爱学生,不存偏见
按照国家招生原则规定,艺术类学生实行文化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录取,长期以来“重专业、轻文化”形成的局面是文化课基础薄弱,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窄,人文素养缺乏;再者,这类学生情绪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纪律观念淡薄;早熟且容易偏激,不易管理等等。这让长期面对非艺术生的很多任课教师难以适从,也屡次出现互相推诿不愿任教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们要从内心转变观念,热爱学生,针对不同个体,以正确的姿态审视这些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情感品质,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从根本上说,是教师施展教育才能的前提条件。只有找到与学生的共鸣点,才能使双方融入课堂,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存偏见,就要善于从正面去寻找孩子们的“闪光点”,用“鮮花和掌声”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艺术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崇尚自由,对新鲜时尚事物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这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教师们正是要有效利用这些特质,激发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自己的专业上实现新的突破。当然,虽然理解是沟通师生情感的金钥匙,也不能一味地迎合这些学生,不能无原则地宽容、回避学生的违纪行为,有效的约束和管制才能减少艺术生走向歧途的机率。
二.因人而异,创新教学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艺术类学生更适合少讲述、多实践的互动式课堂。笔者对所带学生进行过考察,一堂课中,他们的注意力最多超不过30分钟,要保证剩余课堂的有效性,教师们就得开动脑筋了。如上面提到的现代汉语和口语语法与修辞技巧,在汉语言专业教学中偏重于书面表述,在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中,更多的时间却是要分派给口语训练。教师可在讲述完相应的理论知识后,结合电视与广播语体进行语法修辞练习,如可采用图片新闻表述、文言故事的现代文复述、串词讲故事等形式,在这些训练中,教师可以指点学生怎样逻辑清晰的阐述事件,怎样能够规范又形象生动的进行修辞表达;在句子成分结构划分中可有意识的向播音当中的停连、重音靠拢,在句型讲解中结合语气进行训练;而在声乐基础训练中着重于气息的纵向支撑训练、舞蹈基础与形体训练着重于形体的挺拔感和端庄大方姿态的塑造。再者,授课也不必囿于传统的正襟危坐形式,主题性的讲座与讨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效果。总之,这些课程在内容和方法的取舍和选择上要大胆、灵活、创新。
三.考核标准,多重机制
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的方式,也是课程建设水平乃至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长期以来,高校课程考核主要以检查学生课程学习书面考试成绩为目的,突出表现为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使考试越来越流为一种形式。那么对于艺术生的交叉学科考核,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方法,只能让学生们保持一种挫败感。非艺术类教师应该转变思想灵活设定,我们可以采取多重考核标准、综合评价的方法。如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学习能力、书面考试、实践能力等。如果一名艺术生在交叉课堂上能始终保持着兴趣,不断地思考,表现出较强的领悟能力,那么至少也能表示他对这门课是不排斥的,他对知识的吸收是有效的;书面考试是对其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有效考证;实践能力则是更加综合性的标准,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最有效参数。因此,结合着种种方法对课程进行考核,不唯一而论,方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四.教师能力,不断提升
教学着眼于学生仅仅是一个方面,随着高校教育的综合性改革,艺术类教师、跨专业教师等的能力提升得到了很高的关注。课程教学对象的改变对于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课前必须准备充分、授课过程也需要不断地磨合。因此,教师们应主动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立足课程,积极寻找两个专业之间的联系,说到底,这些交叉课程是为了配合专业课而设立,是将专业课所构建起来的知识框架更加坚固充实的部分,因此,必须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制定教学计划,决不能随意而为。教师们不仅仅要与艺术类学生沟通交流,更要与专业艺术教师交流沟通。因为一者专业教师与专业学生长期相处更能了解其性格上的一些深层面的东西,二者知识结构的关联点也可以在沟通中得以明了。同时,要多多参与艺术专业的专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编导专业的剧本创作实践环节0中,检验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程度;在一段采访中外留学生的视频剪辑处理中,怎样主题鲜明的凸显中外文化的差异;在一部微电影的画面设计中,如何体现光影效果的艺术感等等,教师们都可以给出相应的建议,这对学生的启发意义非常重大。此外,相关院校也应该给予这些教师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因为他们付出得更多。应将其培训纳入学院师资队伍总体培训计划,选派教师赴相关知名高校进行学习,交流经验,从而开阔教师们的艺术视野,紧跟时代潮流,进而为艺术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如今,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早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不仅仅艺术专业需要交叉课程,非艺术专业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叉学科的充实,因此,教师们要在站稳自身领域的同时,不断延展知识体系,多方位探究教学方法,也才能满足未来大学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汤爱芬.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的比较研究.音乐创作.2013
[2]链接http://www.docin.com/p-2102
9363.html.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8-262.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