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筝
大二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爱课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试着使用它。我觉得使用这个平台最大的好处在于,当有任何与课程相关的疑问,课后可以随时登录平台查漏补缺。比如一次我放假在家闲来无事煮杯牛奶来喝,发现家里的牛奶经过加热之后呈豆腐花状,我就想起之前学习乳制品的时候老师有讲到牛奶加热之后可能出现蛋白质变性沉淀的现象。于是我利用爱课程的资源复习了一下这部分知识点,知道了原来如果加热牛奶出现明显的沉淀,应该是由于酸或者凝乳酶的作用,但它们只可能出现在变质的牛奶中。加热使酪蛋白变得更不稳定,便沉淀成豆腐花状。最后,我倒掉了这瓶高度疑似变质的牛奶,避免了拉肚子的难受和尴尬。
大三下半学期,我们畜产品课程的老师开始利用爱课程進行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的模式,要求我们利用爱课程进行部分课程自学以及课程讨论。这一次,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爱课程的神奇魔力。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线上课程,老师先就线上的各种功能对我们进行了培训,例如如何找到课程视频、如何在观看视频学习的同时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在哪里提问、如何进行评论、如何参与课程讨论等等。看到课程的交互性这么强大,大家都跃跃欲试。
刚开始,大家讨论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液体乳和普通乳有什么区别,喝酸奶的目的是什么,香肠和腊肠的区别等。随着互动越来越多,许多人开始提出一些平日人们不以为然,仔细一看却是真正有疑惑的问题,比如“吃猪皮真的能美容吗?”“鸡屁股和鸡头到底有没有营养价值?”等。还有一位同学提的问题我至今印象深刻:“《猫和老鼠》里面那个有孔的,每次Jerry特别想吃但都是吃不到,看起来特
别诱人的奶酪,是哪种奶酪?”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脑海中立刻跳出Jerry躲在奶酪里偷吃奶酪的场景,不禁会心一笑。与此同时,大家为了能回答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也纷纷使出十八般武艺。虽然我不知道具体的奶酪品种,最终也知道了它是荷兰大孔奶酪。
这样的交互式学习,让自学也变得更有乐趣。一次,老师要求我们利用爱课程上的视频对奶酪这一章进行自学。在了解基本概念之后,我利用视频中老师给出的方法,将奶酪的种类、概念及其主要产品用思维导图梳理了出来:核心知识点是奶酪,然后引申出奶酪种类,再拓展出每一类奶酪的概念、主要产品等。在填写“天然奶酪”这一栏时,我特地在后面注明了原料的关键词:乳、稀奶油、凝固、新鲜、天然香辛料。这时我突然想到,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奶酪”“起司”“干酪”“芝士”“乳酪”“黄油”“奶油”等,它们的原材料都差不多,到底有什么区别?
带着这个疑惑,我将这个问题发送到了讨论平台上,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个同学特较真,还特地把每一个名词的概念都给找来了。就在大家都一头雾水时,老师为我们进行了系统解答,原来,奶酪、乳酪、干酪、芝士都是同一种食物,只是各地称呼不同。而从成分的角度来讲,黄油、奶油、奶酪是对牛奶中的水、脂肪、蛋白质成分进行分离或浓缩所得到的产物,黄油和奶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而黄油的脂肪含量比奶油高,奶酪(又称乳酪、干酪、芝士)的主要成分则是脂肪和蛋白质,并且它们的制作工艺也各有不同。经过老师这么一梳理,我茅塞顿开。真没想到,自学也可以如此酣畅淋漓。
责任编辑:曹晓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