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肢障儿童心理康复机制研究
——以四川南充、乐山为例

2017-10-23 03:39:1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8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实务康复

(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师范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肢障儿童心理康复机制研究
——以四川南充、乐山为例

马甜

(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肢障儿童的康复是全面的康复,不仅要实现医疗和教育上的康复,更要让肢障儿童实现心理上的社会康复。本文以四川南充、乐山市部分农村肢障儿童为例,从社会工作视角,探讨肢障儿童心理康复的路径。通过问卷、量表、访谈等调查工具和方法,分析肢障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并通过个案、小组等实务工作方法进行心理治疗,在此实务基础上总结形成肢障儿童心理治疗的实务方法,以此为肢障儿童心理康复提供一些参考,为社会工作介入肢障儿童全面康复提供理论与实务依据。

社会工作;农村肢障儿童;心理康复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推算,我国现有0~14岁残疾儿童387万,占残疾人总数的4.66%。我国农村的肢障儿童约有86.4万人①,绝对数量大,他们面临着个人身心康复问题,其中心理康复尤为突出,其影响着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本研究通过社会工作实务介入农村肢障儿童心理康复,并在此基础进行总结形成肢碍儿童心理治疗的实务方法,进而为社会工作介入肢障儿童全面康复提供理论与实务依据。

一、农村肢障儿童现状、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肢障儿童概念界定

肢障,即是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年龄18岁以下的任何人即为儿童,但是在我国的实际工作中,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所以对本文中的肢障儿童年龄界定也为0﹣14岁。

(二)农村肢障儿童现状

笔者根据前期对四川南充仪陇县、乐山井研县等县镇的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抽样调查走访,问卷直接发给肢障儿童的家长,由笔者辅助家长填写,每户一份,要求独立完成,无记名填写。笔者共发问卷和心理量表各60份,各回收54份,有效问卷和心理量表各50份,有效率92.6%,符合回收要求,调查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50名儿童的年龄均在4—14岁之间。其中年龄较小或上肢不便的肢障儿童心理量表由笔者成员根据儿童回答代为填写。

笔者选择了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来测量这些肢障儿童的心理状况。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分为六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来评价儿童的自我意识。总分低于第30百分位(相当于粗分54)为自我意识水平偏低,提示该儿童可能存在某些情绪或行为问题或社会适应不良,有自信心不足、自我贬低倾向;得分高于第70百分位(相当于粗分66)为自我意识水平过高,提示该儿童可能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求全。依此为依据规定:总分<54分为低自我意识组,总分>66分为高自我意识组,54≤总分≤66为正常范围组。我们对量表的结果统计分析后显示,88%的被调查者的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量表不同分值段人数分布统计

(三)农村肢障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通过前期调查访谈发现,造成农村肢障儿童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肢障儿童自我认知程度较低,调控能力弱。

2.家庭系统各方面特征影响肢障儿童的认知、情绪及归属感。(1)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肢障儿童的心理状况。(2)家长的心理调控能力——家长应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会影响肢障儿童的认知发展;(3)家庭内部关系结构——不良的家庭内部关系会削弱家庭的正功能,从而产生离心力,这会使肢障儿童产生孤独感,没有家庭归属感。

3.人际关系及社会环境影响肢障儿童的社会化。(1)学校教育:因自身特殊情况不被学校接纳而面临教育不公和受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从而加重肢障儿童的自卑感,同时影响肢障儿童受学校教育的社会化;(2)与同辈群体的关系:健全儿童通常会对肢障儿童表现出排斥和偏见的态度,肢障儿童比健全发育的儿童更可能被同伴拒绝②,引起肢障儿童无法融入群体的焦虑;(3)社会其他不利因素影响肢障儿童被社会接纳,影响其社会参与率,从而影响肢障儿童的社会化。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肢障儿童心理康复的过程

(一)小组工作

在有效被调查家庭50户中,我们先在乐山井研县招募了4名肢障儿童和4名健全儿童开展了类型为成长型的小组工作,随后在南充仪陇县也招募了4名肢障儿童和4名健全儿童开展了同一类型的小组工作,这些儿童的年龄均在6—12岁,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小组工作实务理论及过程。小组工作中采用互动模式和社会目标模式开展活动,运用心理分析理论和系统理论帮助肢障儿童建立起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利用增能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提升其自信心,帮助小组成员成长和改变。

2.小组工作效果评估。小组活动结束后,工作者让每个组员填写了小组满意度评估表(部分不便写字的肢障儿童由工作者根据其反馈信息代写),并对4名肢障儿童重测了心理量表中焦虑、合群度、幸福与满足这三个分量表。从重测结果来看,肢障儿童不再害怕与其他孩子接触,正常的孩子重新认识了肢障儿童,并互相建立了友谊;肢障儿童重测分量表中,焦虑这部分的分值有所下降,合群和幸福与满足这两部分的分值有所提高,说明小组工作对肢障儿童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二)个案工作

笔者从上次小组工作中发掘出2名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肢障儿童,开展了个案工作。

1.个案工作实务治疗过程。(1)以肢障儿童为主体,建立专业关系;(2)基于前期对案主评估出问题和困境制定适合该肢障儿童的心理康复计划。多采用了访谈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每次访谈的具体目标并介入治疗:

①肢障儿童个体:a.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优势视角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模式,帮助肢障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和长处,运用增能理论发掘他们的长处,用角色理论让其意识到自己在家庭及周围环境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被需要的;b.培养他们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运用个案工作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通过认知重塑和心理教育让肢障儿童改变思维方式,矫正情绪;c.对肢障儿童进行果敢训练,帮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提高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

②肢障儿童家庭:a.注重父母或亲人与肢障儿童的沟通模式。由于肢障儿童身心上的特殊性,父母势必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和教育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多方面的困难和挫折,感到沉重的压力,家长们普遍要经历否认、自责和罪恶感、困惑、沮丧和接纳的心路历程③。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来发掘每个家庭成员的潜能,通过家庭重塑认识家庭中现存沟通模式,提升肢障儿童的个人价值感,增强家庭正功能;b.联系家庭内部其他成员给予肢障儿童精神和物质上的积极支持,减缓肢障儿童家庭经济压力,真诚的接纳肢障儿童,让其有家的归属感。

③链接社会资源:a.鼓励周围正常儿童接纳肢障儿童,同时帮助肢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交往;b.帮助自身有能力受教育却未受教育的肢障儿童链接特教学校资源,让他们能接受特殊教育;c.帮助肢障儿童家庭申请经济援助,比如向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申请等。

2.个案工作效果评估。个案工作结束后,对2名肢障儿童进行了心理量表重测。从重测量表与初始量表的对比结果分析,除了智力与学校情况外,其余5个分量表都有了明显变化,另外,从家长和其同辈群体处得到的回馈信息是:1.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敢于与他人交流;2.人际交往的意愿增强,开始意识到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3.学会了关心和尊重他人;4.人际交往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这就证明我们前期开展的个案工作是有一定效果的。

(三)社区工作拟实务操作机制

在前期的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中,充分利用了社区这一平台,由此提出以下的模式:

1.积极动员社区内干部,让社区干部带头联系周边社会公益组织,将肢障儿童介绍给社会组织,链接多方资源,推动三社(社区、社工、社会)联动机制;

2.农村社区基本上是以村为单位的,以一个村委会为单位招募社工,形成一个村内社工站,并在前期做好宣传工作,将整个村的肢障儿童作为服务对象,借助村内组织,让肢障儿童建立起归属感,培养他们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呼吁整个社区乃至社会正确认识肢障儿童,共同改善社区内肢障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肢障儿童全面康复。

三、完善肢障儿童心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社会资源,合力促进肢障儿童健康成长

在实务操作中,要注重链接多方面资源,积极调动家庭、社区以及周边社会组织和公益组织,借助多方力量促进肢障儿童健康成长。

(二)加强学校管理,保证肢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1)提高农村肢障儿童参加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入学率,这是对肢障儿童享受普通教育的基本权益保障④。四川很多特殊学校都不招收肢障儿童,这也是导致肢障儿童受教育率低的主要原因;(2)以农村附近的城镇学校为单位举办接纳肢障儿童的活动,以有效减少健全儿童对农村肢障儿童的排斥,增强认同感,促进他们之间相互融合;(3)学校对农村肢障儿童应进行更多的关爱教育和针对性指导。由于肢障儿童的特殊性,在活动空间上受限较大,所以肢障儿童比正常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三)完善各项社会制度,促进肢障儿童健康发展

(1)建立健全农村肢障儿童全面康复机制,包括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完善肢障儿童生理康复的医疗体系,适当减少用于其生理康复的医疗费用;(2)加大政府对NGO的投入和购买服务力度,让NGO做操作此机制的主力军;(3)重视培养多元复合型社工人才,让社工服务于类似肢障儿童这样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完善特殊教育立法体系,以《特殊教育法》为核心,加大农村特殊教育投入力度,使农村肢障儿童能享受到和健全儿童一样公平的教育机会。(5)建立农村肢障儿童家庭补助体系,根据家庭不同经济状况及肢障儿童肢障程度制定相应的经济补助制度,以缓解肢障儿童家庭经济压力。

【注释】

①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EB/OL].http://www.gov.cn/fwxx/cjr/content_1308391.htm.

②石连海.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0,(4):3-6.

③张宁生,荣卉.残疾儿童的服务如何为调试心路历程.心理科学,1997,20(5):398-401.

④张羽璇.我国残疾儿童被排斥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启示[J].亚太教育,第220页.

[1]王思斌著.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2]谷长芬,陈耀红,曹雁.北京市0~6岁残疾儿童家长教育需求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4期(总第142期).

[3]刘合建,王桂圆,彭光阳,等.残疾儿童家庭康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9):820-822.

[4]李影.残疾儿童康复的社会工作服务[J].理论探索,青年与社会,2013.VOL.544.NO.12·245.

[5]杨素华.残疾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5月期.

[6]邢雯.优势视角下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以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17卷总第80期).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实务康复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2:4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4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中国外汇(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36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O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9
F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8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