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文:培育福建人的“工匠精神”为福建制造补上“精神之钙”
在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和“中国制造”再度被提及: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的中国工匠,来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质量时代。
“工匠精神”之所以备受社会关注、引起社会共鸣,正因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正摆脱低端竞争格局,“中国制造”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
福建积极培育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省份。2016年,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福建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11017.3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占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但是也要看到,福建制造业还存在着单体小、不强壮的现实挑战。很长一段时期,仿制、贴牌和低端产能一度成为“福建制造”的痛点,成为制造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追求转型升级的福建制造业,必须不遗余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质增效。质量怎样提?各种产品和服务,都需要创新和“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福建人的“工匠精神”,助力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福建制造业向“制造强省”完美跨越,这是我们需要格外关注的课题。
当前,社会普遍流行急功近利的速食快餐主义,投机取巧、粗制滥造之风盛行,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文化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泡沫化。祛除浮躁风气,塑造“工匠精神”,需要有厚植的土壤。
首先要借助各类传媒舆论平台,在全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宣传“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形成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崇尚精益求精的理念。
其次要把评选“工匠”典型常规化,通过选拔日常生活中具备“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予以充分表彰,促进社会对“工匠”的认同,引导人们在专业领域获取长足发展。
再次要发挥政府导向作用,通过集思广益形成福建省落实“工匠精神”的行动纲领,建立有利于“工匠”成长的制度,对重视“工匠精神”培育取得成效的单位,给予政策奖励。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要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持之以恒地推进,从职业精神的培养,到荣誉体系的激励,再到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在人才培养上,我们长期缺乏职业教育的远见,只重视学位教育,忽视技能教育。在制造业强国德国,2/3是技能教育,只有1/3是学位教育,而我国技能教育处于倒挂位置。随着制造业高端化的推进,生产一线的高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而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政策关注热点。人才培养同质化与就业需求不匹配,既降低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阻碍着经济转型升级。
因此,有必要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抓好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必要转变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确保人岗相宜,打通教育与就业隔阂,弥合经济转型中的人才缺口,发挥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有必要变革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使其获得更多荣誉感与自信力;有必要建立优秀技能型人才重奖制度,加强对各类工匠人才的政策支持,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崇工匠、争做工匠和做好工匠的职业价值取向。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产品在质量、安全度、舒适度、个性化等方面的市场准入制度门槛较低,对低劣产品的监管惩治力度不够,对技术创新的制度保护也不足。弘扬“工匠精神”,必须发挥企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内在自觉性,但外在的制度监督也不可或缺。质监部门要加强对技术创新的保护以及产品质量的法治化监管,并逐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建立运转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加速推进标准、认证和第三方检测市场整合,推出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和内部“吹哨人”制度,让更多力量成为监管者和质量信号提供者。
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管市场秩序,惩治假冒伪劣产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防止出现“劣币逐良币”的逆淘汰,使优质高端产品得到应有的高额回报,推动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生长传承的市场环境。
2016年,福建省政府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实体经济,比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福建省“十三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等,近日又出台《福建省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进入国家创新型省份行列,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可以预见,未来全省制造业将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升级,由“制造”转向“智造”。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福建制造”要赢得明天,必须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着力点,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由“福建制造”向“福建创造”转变。
第一,要推动福建工匠“更新换代”。从组装者向制造者、创造者、研制者转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和锻炼一批从事智能技术和装备研发的创新团队,培养和造就大量面向高层次需求的实战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福建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第二,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培育一大批制造企业成为“行业王者”;要实施产业龙头引领带动行动,培育壮大一批关联度大、主营业务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
第三,要依托“互联网+生产制造”。推动制造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柔性制造、个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创新试点,促进由基于产品的传统制造模式向基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新模式转变。
实现福建制造强省的愿景,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坚实支撑。如果把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产业劳动者身上的“工匠精神”则是必不可少的“软件”,他们才是真正的筑梦人。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