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星
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固定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对比
周云星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固定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8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发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40例),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40例),两组患儿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和肘内翻发生率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分别是(4.34±1.1)天与(9.14±2.1)天(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是(56.74±5.3)天与(58.14±5.1)天(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 22.5%与 5%(P<0.05)。两组远期临床疗效的优良率分别是 90%(对照组)与92.5%(观察组)(P>0.05)。结论手术内固定联合手法复位组相对于单纯手法复位组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肘内翻发生率低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两组患儿远期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别。
手法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好发于3~10岁儿童,经临床统计约占儿童四肢长骨骨折的3%~7%左右,占肘部骨折的55%~80%左右[1],是指发生在肱骨干和肱骨髁交界部位的骨折。针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但手法复位常使患者遗留神经和血管畸形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引起患者的肘内翻畸形 [2];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也是一种较普遍的方法,但因其创伤较大,不利于骨折愈合 [3]。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有文献报道手法复位结合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疗效较好。虽然手法复位结合经皮交叉克氏针已有大量报道,但其与传统手法复位治疗方法的对比较少 [4]。为探究手法复位结合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把我院近年来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克氏针固定和手法复位两种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诊断并且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手法复位联合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组40例为观察组,单纯手法复位组4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中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19例,稳定21例;屈曲型22例,伸直型18例;GartlandIIA20例,IIB型11例,III型9例。观察组中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18例,稳定性骨折22例;屈曲型20例,伸直型20例;Gartland IIA 22例,IIB型10例,III型8例。两组骨折类型等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对照组 [6]:患儿取平卧位,医生及助手握紧患儿前臂中下段和上臂上段,相反方向缓慢均匀用力,做对抗性牵引。医生左右轻移骨折端,以纠正骨折端移位,并在纠正移位的过程中使远端稍稍桡偏。对伸直型骨折患儿,两手环握以两拇指向前推骨折远端,其余指环握骨折近端向后拉,助手在牵引下慢慢屈曲肘关节,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则相反。透视确认复位满意后使用牵引器,使患儿上肢维持屈肘牵引,然后分别在骨折远端内侧,外上方,肘后各放置一个海绵垫,接着予以夹板或者用石膏进行适当固定,绷带捆扎。固定后及时检查患肢远端手指血运和感觉情况,以及时调整绷带的松紧适宜度。最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使伸直型骨折患儿维持在屈曲肘关节90°或屈曲型骨折维持在40°。
结合两组患者的提携角等相关指标,根据Flynn临床疗效 [6]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判定标准来判断两种方法的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本研究均采用软件SPSS 20.0,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天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例)
通过对两组进行骨折不愈合,肘内翻畸形,神经损伤等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肘内翻畸形和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例)
2.4根据Flynn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患儿提携角的丧失和计算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评价,数据经卡方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例)
本文表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观察组,这是因为观察组患儿通常需要经历术前围手术期等准备过程,相应住院时间高于观察组。但同时笔者发现,两组患儿的远期骨折的治愈率,优良率等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因两组患儿的骨折端均未经过开放性手术等方式的暴露,血供未受损,所以两组骨折不愈合发生均较少。其中对照组1例患儿术后石膏固定松动,骨折未愈合,随访转院治疗。两组术后均出现1例尺神经损伤表现的患儿,经治疗症状均在术后6个月内消失。
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骨折内翻畸形的发生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 [8]。原因主要有:软组织因素。肱骨内外髁为前臂伸肌和屈肌肌腱的起止点,因此骨折时骨折远端附着肌腱牵拉会造成软组织不平衡从而发生旋转移位,且肱骨髁部骨质形态等结构的特殊性,往往使骨折在断裂后难以复位和固定,使骨折远端容易尺偏、内旋。骨折远端内旋会使骨折端的内侧应力增大,内侧骨皮质压缩塌陷,造成内侧修复生长较外侧迟缓,最终引起内翻畸形;复位固定因素。复位时骨折远端内侧移位,术中对线对位不准确导致内翻畸形;骨折固定效果不牢固,在重力作用下导致内翻畸形;过早持重物导致内翻畸形 [9];骨骺生长紊乱。骨骺生长紊乱是肘内翻的一种原因,或是肱骨外髁受刺激致生长过度,或是内髁受阻滞致生长缓慢。研究表明,骨折区远端骨骺生长功能受到抑制使得内、外侧骨骺生长不平衡也可发生肘内翻畸形 [10]。
本文观察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显著低对照组。这是因为对照组在手法复位时仅将X线中内外皮质连续性的恢复视为解剖复位,但患儿受伤后骨折端肿胀程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外固定不当、外固定材料松脱、儿童活泼好动等原因,都可能造成手法复位外固定术后骨折再移位[11]。相对而言,观察组中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治疗的方法,除了行体外复位外还给予克氏针固定,固定稳定可靠,能避免各种因素导致的骨折再移位;同时克氏针固定避免了复位后石膏托或夹板外固定定期繁琐调整;牢固固定允许患儿早期恢复功能锻炼。上述因素均可有效避免内翻畸形的发生。
[1] 朱孝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9例小儿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9(6):491-493.
[2] 邱贵兴,沈金杨张.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不稳定型骨折[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9(12):111-113.
[3] 李盛华,叶丙霖,王想福,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14,12(27):155-157.
[4]福全,王魏牛.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6):732-734.
[5]谢秀霞,柴翠萍,林文霞.小儿肱骨踝上骨折骨牵引术中的舒适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3,13(3):521-522.
[6]杨毅军,王小玮,张勇,等.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评价[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10):786-788.
[7]罗毅,黄肖雷.合复位加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35-37.
[8]刘军,廖全明,王志贵.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畸形的预防及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2014,24(26):3684-3685.
[9]张勇春,李林宏,吕晓华.改良切口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15,10(20):67-69.
[10]邹健.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生物
10.3969/j.issn.1672-5972.2017.05.020
swgk2016-03-00035
R683
B
海南省东方市中医院外科,海南东方572600
观察组 [7]:患儿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视患儿情况采用俯卧位(较小儿童)或坐位(大龄儿童),常规消毒,铺巾,复位方法同上。C臂透视证实骨折复位满意后,固定骨折短端,维持患肢屈肘位,分别自肱骨外上髁向骨折近端穿入2枚交叉克氏针,穿出骨折线上方3~5cm的对侧骨皮质5~8mm为宜,透视确定克氏针固定正确后,剪断克氏针尾,折弯,包扎针孔。若发现复位不稳定,可考虑在内侧穿入第3枚克氏针予以固定。注意保护尺神经,穿针时以拇指触及尺神经并将其推向后方,伸直肘关节,在拇指前方穿入克氏针。检查肘关节活动度及可靠程度,剪短克氏针,弯折尾端。穿针固定后测试肘关节被动伸屈活动,确定固定良好后,将小夹板或者石膏固定于屈肘80~90°位,绷带捆扎。术后检查患肢远端手指血运和感觉,确保绷带等外固定松紧适宜。
术后处理:术后抬高患肢并严密观察肢端血液循环状况,给予预防感染及消肿治疗,术后当天即开始患肢手指屈伸功能锻炼,3周后待肿胀消退,去除小夹板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