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振,赵 纯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滁州 239000;2.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安徽滁州 239000)
高校有偿体育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 振1,赵 纯2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滁州 239000;2.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安徽滁州 239000)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校的有偿体育服务进行了调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探索影响高校有偿服务的因素,构建高校提供有偿体育服务的模式,为高校和体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推动高校有偿体育服务的发展。
需求;供给;高校;体育服务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教育系统拥有的体育场地资源丰富,其中高等院校的体育资源约占据教育系统的10%[1],高校的办学环境较为开放,具备素质较高的师资力量,建有标准较高的体育场馆,丰富的体育资源是其他单位和部门无法比拟的。随着居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健身锻炼的环境和场地的要求也变得更高。目前的体育公共设施供给渠道和体育指导形式单一,现有体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运动需求,在供给和需求上出现了失衡,政府虽已相继出台文件鼓励学校免费或者低费开放校园体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但配套的政策和细则并未出台。本文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探索影响高校提供有偿体育服务的因素,搭建学校与社会的体育服务平台,构建有偿服务模式,让高校的优质体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实现高校的优质体育资源共享。
1.1 场地资源优势
高等学校的历史底蕴比较丰厚,校园环境优美,室内外体育场馆建设标准较高,老校区一般建设在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大,辐射范围广。近些年各大高校因为办学规模扩大,都建设有新校区,有些地方规划建设了大学城,在相应的区域内,高校的体育场地资源非常丰富,是其他单位无法比拟的[2]。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在时间上比较有规律,在周末和寒暑假里空置率较高,可利用空间大。
1.2 人力资源优势
高等学校具有雄厚的体育师资力量,师资队伍学历水平较高,大多数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具备系统体育知识的学习,少数具备运动员经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专业技能方面,多数教师具备专项的教练员资质和裁判员资格,具有丰富的训练和指导经验。在时间方面,根据调查,高校体育教师无需坐班,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和本职工作以外,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特别是在寒暑假和双休日休息时间段,可以参与社会的体育活动的指导[3]。
1.3 有偿体育服务的现状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明确了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的精神,鼓励公办、民办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特别是在寒暑假、节假日期间,学校体育设施延长对外开放时间。目前高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未有明确的指导精神,多数学校未开展此项活动。目前的体育服务现状处于室内场馆开放程度较低、室外场馆半开放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室内场馆对师生低收费或者免费开放,对校外人员不开放或者低收费开放,开放时间以周末为主。室外场馆对个人开放,但场地数量较少[4]。对企事业单位通常采用包场的形式进行开放,主要是球类场地和田径场。其中有些高校常年承办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的体育比赛和相关服务工作。
2.1 供给方领导的态度和顾虑
供给方的具体实施者是高校的体育部门,高校的体育部门通常是教学部门,主要负责体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各高校通常有院级层面的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分管院长任主任。供给方的领导体系为院长—分管院长—体育部门院长(主任),他们的态度和顾虑显得非常重要。在访谈中发现,多数体育院系分管领导的态度是赞成的,但仍存在顾虑,主要顾虑为有无配套政策、影响校园安全、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师工作重心等四个方面。在配套条件成熟的前提下,他们鼓励体育教学部门探索服务社会的途径,扩大办学影响。
2.2 供给方执行者的态度和需求
供给方的体育教师是体育服务的最终执行者和参与者,高校体育教师均为体育专业毕业,系统地学习过体育学方面的知识,大多数教师具备双师素质,能够很好地组织体育活动和锻炼[5]。在访谈中发现,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为有偿体育服务的工作量计算、有偿体育服务的业绩是否纳入到相关考核和专项技能提升等方面。大多数教师希望结合自己的专长,利用课余时间参于到全民健身的服务工作中,将自己掌握的技能传播出去,扩大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另外,在服务的同时扩大与外界的交流,提升自我,拓展体育技能的培训与进修的渠道,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2.3 供给方其他方面的因素
虽然国家到省一级层面都鼓励或者要求各类学校无偿或者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但缺乏细则。有些学校“一厢情愿”,无法真正开展高校的体育有偿服务[6]。同时也缺乏有关收费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在定价方面也无据可依。体育运动的伤害事故是常有发生的,虽然通过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但是运动事故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如何规避各种运动的伤害事故带来的不良后果,需出台运动安全规范,明确责任和义务,尽量能够引入保险机制,降低风险,这就需要保险行业与公证部门的配合,建立运动风险防控办法。
目前高校缺乏有偿服务的管理体系和管理部门,通常是由体育部门实施,分管院长主管,财务部门收费,缺乏商业性质的运行体制,会影响到服务的效率。应建立体育服务社会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管理工作人员,制定工作流程。
随着全民健身的热潮不断升温,不同年龄段的体育锻炼需求不断提高,中老年群体依赖于晨练和广场舞等形式的锻炼,而中青年对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多样化,球类运动、器械锻炼和长跑成为他们主要的锻炼形式。不同的锻炼需求对场地器械和指导的需求也不一致,如何提供丰富的体育服务的菜单是需求方比较关心的因素。另外,体育服务的场地质量、场地环境和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他们关心的重要因素。
3.1 需求方需要的体育服务项目和类型
高校体育场地主要用于体育日常教学、学生课余锻炼和运动竞赛的训练,在场地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周末和寒暑假利用率低,场地闲置率高。然而社会人员的需求高峰正处于高校体育场地闲置时期,在时间上具有互补性。目前大部分学校对户外场地的管理较为宽泛,田径跑道以及户外的篮球、排球场地对零散外来人员是免费的,但如果是企事业团体使用则是需要收费的,而室内场馆的使用是收费的,零散人员按时或者按次收费,整片场地的租用按照时间的长短来计费,通常以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间段或者是整天来收取,收费标准也不一[7]。
3.1.1 单一的场地器械需求
从需求方的角度来看,场地的需求通常是指室外场地和室内场馆两种形式,只要能够提供场地即可,不需要其他的服务,需求者自行进行锻炼活动,通常是按时收费。
3.1.2 运动会和单项比赛的承办
需求方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的团体,目前各类企事业单位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举办单项体育比赛和小型运动会是他们青睐的形式,由于普及程度高、参与面广、活动氛围和效果较好,越来越多的单位把这类体育活动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且呈现出参赛规模逐年扩大的态势。但他们缺乏活动比赛的场地和策划组织人员,需求市场是广阔的。
3.1.3 个人和集体的体育锻炼指导
为了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项目需要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丰富,基本上涵盖了社会上主流的体育锻炼形式,比如健美操、瑜伽等,深受女性群体的喜爱,对塑造体形和提高心肺功能都有很好的效果,这类项目通常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8]。再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项目,基本功的训练和战术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3.2 需求方对有偿体育服务的看法和态度
3.2.1 个人对高校有偿体育服务的态度和要求
本文选取了安徽省滁州市四所高校,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和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来校锻炼人群,调查他们的体育锻炼的偏好和需求,以及对有偿体育服务的态度和建议。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发现,最受欢迎的前五项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散步。个体需求者大多数是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于高校体育场地的使用上,但倾向是低收费。在室内外场馆使用,室内项目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室外项目网球、足球上也乐意支付费用。在其他项目上,需求者更希望是免费提供。在体育指导方面,多数需求者表示习惯自己锻炼的方式,但也有部分希望得到科学的锻炼指导。
对于购买高校体育服务态度的统计,有77.3%愿意购买高校体育服务,22.7%反对购买体育服务。对体育指导有需求的为54%,46%不需要体育指导。对体育场地开放时间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早上8∶00之前为23.2%,15∶00-19∶00为58.1%,其他时间段为18.7%,周末和节假日的需求为66.7%。
表1 来校锻炼人群体育服务相关需求表
3.2.2 单位群体对高校有偿体育服务的态度和要求
对于企事业单位,选取了10家单位进行了访谈,其中金融类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私人企业和政府单位各两家,主要对单位的工会负责人或者分管职工文体活动的领导进行访谈,以了解需求方态度和具体的需求形式。大多数单位对高校提供有偿体育服务的态度是赞成的,对高校体育服务的优势也是认可的,主要体现在体育场馆设施、专业师资力量、活动的组织和后勤保障三个方面。企事业单位最关注的是运动安全和体育事故的防范。有需求方提出校方可以提供明确的有偿体育服务菜单,从项目、参赛规模、活动时长等方面给出服务的价格,需求方可以根据价格和自身的需要选择所需的服务项目。
4.1 尽早出台指导性政策制度
4.1.1 政府政策制度
高等学校是事业单位,行政主管部门为上级人民政府,业务方面受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指导。一般来说,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是各类高等院校的业务主管部门,所以高校有偿体育服务的指导文件应该由教育部或者省级教育厅出台。高校提供有偿体育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各类居民,全民健身活动的主管行政部门为体育局,在省级层面,教育和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并未合并,所以省体育局也应出台指导意见,最有效地方式是省级政府主导,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联合下文,部属高校应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出台指导文件。
4.1.2 校本政策与制度
高校自主办学权限较大,应充分发挥各类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优势,鼓励开展体育服务社会的活动。根据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高校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就服务的主体部门、运行流程、收费标准、教师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建立考核与评价体系,确保高校有偿体育服务高效有序地进行。
4.1.3 配套政策与制度
尽早出台相关的运动事故防范及处理办法,体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建立运动事故预防机制,明确权责,以预防为主,完善应急处理方案,降低发生运动事故的概率。鼓励高校引进保险机制,寻求团队大客户保险合作,降低服务风险。
4.2 搭建服务信息平台
信息化已经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搭建方便实用的信息服务平台是主要交流沟通手段,平台能够及时向校内外人员提供体育服务的信息,需求方可以通过提供信息而选择预定有偿体育服务的项目。高校根据自身的服务能力,最终确认服务的时间和具体内容,需求方在网上完成费用支付,高校提供有偿服务。在享受有偿服务以后,需求者根据自身感受给予评价,校方根据评价结果来考核服务单位和个人。服务平台的搭建,主要是解决供需之间的匹配,目前的体育服务资源是有限的,教师根据特长和业余时间,明确提供服务的时间段和内容形式,需求方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预定体育服务,根据项目特点,设定预定人数限制。
4.3 科学管理,提高服务
4.3.1 明确运行机构和机制
高校体育服务的主体部门应该是各高校的体育部和体育院系,费用的收取应该是学校的财务部门,探索个人和团体体育服务的运行模式,个人采用办卡计次的收费方式,集体采用定制服务等多样形式。在具体的运行上,成立高校体育服务部门,经营流程归属学校后勤部门管理,业务由体育部门管理。大致的服务流程为:需求方和后勤服务公司签订服务合同,派遣服务清单,体育部门提供服务,财务部门进行结算。
4.3.2 引入考核和建立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高校体育服务的服务水平,应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对场地器材、教师指导和赛事组织等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应该是需求方和第三方,采取第三方评价为主,需求方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因为需求方个体差异较大,无法设定评价标准,只能依靠主观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可能不够全面。考核评价的结果不但可以运用在自身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上,还应与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工作量挂钩,促进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另外,服务社会的业绩应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绩效考核中,对社会服务反响好的教师,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4.4 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校园社会体育氛围
高校的办学理念包含着开放和包容,高校有偿体育服务是解决我国体育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大多数人还缺乏对于高校体育服务实质的理解,应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结合城市马拉松等参与面广的体育活动赛事,宣传引导更多的人群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丰富业余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高校的体育有偿服务,并进入高校进行体育锻炼,活跃高校的体育氛围,丰富校园文化。
[1]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2014-12-26(03).
[2]张济舟.保定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社会利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3]曹星星.呼和浩特市普通高校有偿体育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4]丁一.长春市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研究[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5.
[5]杨新生.有偿经营视角下高校体育场馆社区服务演化博弈分析[J].体育科技,2013(3):29-32.
[6]蒋磊,苏龙.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有偿服务现状调查和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148-151.
[7]徐琳琳,程铭.吉林省普通高校有偿体育服务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2):58-59.
[8]陈双.安徽省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体育延伸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9]孙铁民,朱长征.山东省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现状与可行性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5(2):51-52.
G811.4
A
2095-7602(2017)10-0102-04
2017-05-11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院级规划立项重点课题“供给侧下高校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的研究”(YJZ-2016-05);安徽省体育局2016年度课题“安徽省城乡结合部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ASS2016209)。
张 振(1984- ),男,讲师,硕士,从事体育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