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谦与宪宗元和政局——对梁守谦家族相关墓志的再考察

2017-10-23 08:51
中国中古史集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尉宦官墓志

梁守谦在宪宗元和朝担任枢密使、神策右军中尉等要职,宪宗遇弑后,穆、敬、文三朝皆掌神策军,秉权近二十年,是诸多宫廷政变的亲历者。由于种种原因,这样一位声势显赫的宦官两唐书皆无本传,虽屡见史端,但记载较为零散。近年来,梁守谦本人及其家族成员梁守志、梁承政等人墓志陆续刊布,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这些珍贵的新史料一经公布,便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景亚鹂先生对《梁守谦功德铭》、《梁守谦墓志》、《梁守志墓志》进行了考释[1]景亚鹂:《略谈唐代的宦官及宦官制度——从〈梁守谦功德铭〉及其〈墓志铭〉说起》,载《碑林集刊》(6),2000年;《〈梁守志墓志〉考释》,载《唐史论丛》第23辑,2016年。,陆扬先生以《梁守谦墓志》为例讨论了中晚唐“宦官领袖”及其与政局的关系[2]陆扬:《从碑志资料看9世纪唐朝政治中的宦官领袖——以梁守谦和刘弘规为例》,《文史》2010年第4 期。另以《9世纪唐朝政治中的宦官领袖——以梁守谦和刘弘规为例》为题,载氏著:《清流文化与唐帝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杜文玉先生则从宦官家族的角度对其家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杜文玉:《唐代宦官梁守谦家族世系考》,载《唐史论丛》第22 辑,2016年。。众所周知,宪宗遇弑后,宦官跋扈,内宫不靖,碑铭多有隐讳,今人从不同角度对碑铭材料进行解读,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拟在学界现有成果之上,以梁守谦家族相关墓志为中心,对梁守谦其人其事,以及其在宪宗元和政局中的作用重新考察,以期对唐代宦官政治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一、梁守谦家族墓志录文

在《梁守谦墓志》出土之前,梁守谦事迹仅散见两《唐书》等史书,非常破碎,身世、事迹皆不可详考。记载较为集中的史料主要是梁守谦亲信杨承和所撰《邠国公功德铭》。[1](唐)杨承和:《邠国公功德铭》,《全唐文》卷998,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333—10338 页。由于撰者亦为宦官,在叙淮西之功等多阿谀之辞,长期不被学界重视。世人对梁守谦家世较为详细的了解始于《梁守谦墓志》。[2]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大和012《梁守谦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 2104 页。

《梁守谦墓志》录文见于《唐代墓志汇编》,另见《全唐文补遗》第4 辑。拓片图版见《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大学卷2。[3]吴钢、吴敏霞编:《全唐文补遗》第4 辑,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124 页。孙兰风、胡海帆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大学卷2,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9 页。为便于讨论,今参据图版,移录如下:

唐故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府仪同三司行右卫上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邠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三百户赠扬州大都督定梁公墓志铭并序

朝请郎前试大理评事上柱国雷景中撰并书

岳降灵粹,时生哲人,运契休明,光辅□德。暨入掌纶诰,出平寇戎,使妖氛廓清,建功业广大者,安定梁公也。公讳守谦,字虚己。姓标令族,代不乏贤,擢居元臣,班列独步。曾祖晟,皇任左清道率府长史;祖希倩,皇任宁远将军、翊卫中郎将;父庭,皇高道不仕;咸以大志,□修令名,隐居莅官,皆阴德济物,玄庆不泯,素风蔼然。公则嗣其后也。爰自弱冠,节行孤高,起登内朝,便处要地。贞元末,解褐授征事郎内府局令、充学士院使。公艺业精通,器宇沉邃,性不苟合,发言成规。元和初,进阶宣义郎,迁掖庭局令,监琳琅杞梓之士,赐银章朱绂之宠,依前院使。宪宗以文明御宇,知翰苑勤劳。四年,加朝议大夫拜内常侍,锡金紫之命;授正议大夫,总枢密之任。自统握大柄,谋猷日新,方隅乂安,凶丑屡灭,纲纪中外,弼谐圣明,至公无私,环海清谧。十一年,丁内艰,茹毒衔哀,泣血过制,以其内相权重,夺情起复,授忠武将军知省事。公识度宽明,机智深远,洁白廉退,一之古人。其年冬,诏征天下之师。讨淮蔡之师,监统之选,不易其人,藉公良筹,膺此殊任,进阶加云麾将军,充行营招讨都□[1]“都”下所阙当为“监”字。。时阃外之事,委公裁之,威肃令严,将校知禁。明年夏五月,拔郾城,降叛卒。贼势既挫,皇威益张,扑灭可期,诏命□阙,卻秉机务,再□盛朝。冬十月,蔡之元凶果就擒获,俘馘上献,氛埃荡销。此时天兵犹未卸甲,公又衔命暂统师人,甄叙战功,劝赏在手,驲骑所至,道路风生,残孽余凶,皆感恩宥。复命,十三年,加冠军大将军,迁右监门卫上将军,寻拜□□□[2]“拜”下所阙三字当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朝望益重,勋庸转高,厚德深仁,天下钦服。公素蕴宏略,初权禁戎,恩信不亏,进献无阙。十五年,拜特进,列戟朱门,渥泽逾盛,繇是实其府库,精以戈甲,惊巡抚御,靡不亲躬。十五年,迁骠骑大将军兼右武卫上将军。时皇帝升遐,宗社未定,公首册储贰,肃清宫闱,又加宠命。长庆元年,封安定郡开国公。冬十月,西戎犯边,诏下左右神策兼京西诸道兵马讨焉,拜公为监统。乃精选良将,训练锐师,犬戎畏威,慴惮奔北。二年,封邠国公,食邑三千户。四年,拜开府仪同三司兼右卫上将军。公捧日从龙,偏承圣旨,俭德守道,家无余财,竭俸倾心,修建功德。不以寿终为讳,于大茔侧,创置先修,栽植松楸,树立碑记,君子谓之达观也。洎敬宗嗣位,夏四月,小孽猖狂,凌犯帝座,公即日扫荡,以静皇居,忠愤昭彰,勋绩广茂。二年冬,彗起萧墙,祸生宫掖,潜龙未震,神器不安。公引兵诛夷,旋定社稷,功高前列,位冠内庭,加实封三百户。大和元年春,公朝对之暇,尝谓朋从曰:夫宠辱若惊,功成身退,苟顺天道,必全其真。因回止足之心,顿起满盈之诫,愿保冲素,不顾浮荣。遂陈表章,恳让权位。皇帝嘉叹,累答天书,褒德赞功,三请未许。公寻进车马服用,便与将校言别,一军号恸,声彻九重,卧辙攀辕,如丧父母。盖恩信慈惠感人之深故也。明日将赴朝谒,披露血诚,冒触宸严,固乞休退。上引其带砺之誓,念以翼辅之功,省表歔欷,难辍斯任。公再陈哀迫,方遂深衷。君臣衔悲,相顾流涕,圣心重惜,如失股肱。此日敕又令班列大臣,咸送到私第,归休之盛,千载一时。公历侍六朝,每立殊绩,名位虽退,恩荣不渝。翌日,拜右卫上将军致仕,特加全禄,赐钱帛粟麦,宠命优崇,荣耀里闾,光载史册。追二疏之遐躅,慕陆贾之高名,优游林泉,多在别墅。前后御药宝器凡九降天使,恩亦至矣。岂料天不福善,忽罹于殃,以其年冬十月廿日,暴薨于永昌里之私第,享年四十有九。呜呼!帝道克昌,元臣遽没,乾纲载定,一柱俄倾。天子辍朝,都人罢市,追怀痛惜,倚赖无期。追赠扬州大都督,宠其逝也。赉布帛之外,别赐钱一百万,以备斋七之给。夫人南阳韩氏,以令淑温和,配合琴瑟,妇道邕睦,母仪肃严,早受恩荣,封号冀国,每起撤帷之恸,犹怀举案之仪,痛切崩城,追攀不及。令子五人:长曰承敏,任朝散大夫、掖庭局令,赐绯鱼袋;次曰承度,任朝议大夫宫闱局令,赐绯鱼袋,充沂海监军;仲曰承乂,任朝议郎内府局丞;仲曰承汶,赐绯鱼袋;幼曰承政,赐绿;皆玉润贞姿,博通群艺,忠孝双美,声华并驰,不坠清风,克奉严训。自丁艰釁,号哭无时,虽执三年之丧,竟佩终身之慼。有女二人,长适太原郭氏;亲弟一人曰守志,任原王府司马兼侍御史,恭而且悌,礼义修身,挥涕缠哀,同护丧葬。以大和二年二月二十三日龟筮叶吉,将窆于京兆府万年县李姚村白鹿原先修茔,礼也。卤簿仪仗,所司备供。感春色无光,路人掩泣,送终之饰,亦冠绝当时。嗣子以景中久践门阑,粗谙事实,恐陵夷谷变,因令为文,辄课虚怀,无惭直笔。铭曰:

岳渎降灵,贤人诞生,孤标令德,翊戴文明。少负公才,早登翰苑,鲲鬐虽化,骥足未展。密近旒扆,从容掖垣,偏承睿渥,独掌纶言。始佩银章,旋纡紫绶,秉持枢要,匡建在手。帝命监统,筹能济时,郾城将拔,遽灭淮夷。出杖皇威,入权禁旅,恩霑品物,义振区宇。位极开府,功高护军,底宁宫阙,扫荡妖氛。只事六朝,策名二纪,道齐得丧,荣保终始。每味玄寂,常嗟俗尘,崇修梵宇,广树良因。宠辱若惊,勋庸不恃,朝车请退,贤路求避。屡献章表,恳辞官荣,泣离丹陛,悲恸皇情。既遂休闲,隐居别墅,优游泉石,才变寒暑。天意不慭,祸歼忠良,俄然遘疾,奄尔薨亡。天子辍朝,股肱如失,大厦栋倾,巨川舟没。痛结亲爱,哀缠里闾,风悲繐帐,日惨轜车。郁郁佳城,萧萧寒柏,万古千秋,纪在贞石。

《梁守志墓志》志石2012年出土于西安市东郊,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志石高76.4 厘米、宽74.7 厘米,四侧饰十二生肖图案,拓片及录文见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集》[1]赵力光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178《梁守志墓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47—549 页。。志文43 行,满行43 字,楷书。其文云:

唐故左神策军华原镇遏都知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詹事行嘉王府长史兼侍御史上柱国安定□梁公墓记铭并序

将仕郎试太常寺奉礼郎张俭撰

夫岳渎降祉,天地孕灵,闲出英贤,翼辅军国,任当其位,用得其材。生乃显名,殁而不朽者,即今安定梁公也。公讳守志,字行实。本支琅瑘王卿之胄胤,其父安定梁氏之所出,外族无嗣,先考继之,遂即梁姓,子孙氏焉。曾祖晟,皇左清道率府长史。祖希倩,皇宁远将军、翊卫中郎将。咸以衣冠明于理道,父子正于克家,惟孝惟忠,允文允武。父庭,皇不仕王侯,高尚其事,夷齐罕并,巢许莫俦,以为君子之贞而得幽人之象。公兄讳守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右街功德使、开府仪同三司、行右卫上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邠国公,食邑三千户,实封三百户,赠杨州大都督。位齐台辅,务剧丝纶;掌握风雷,指挥日月;枢机密事,舟楫要津;锡位崇颁,擢居重任。骥行云路,鹤立天池。光辅圣摸(谟),化宣神策,鹰扬翰苑,虎视戎营,鼎食内相之庖,门树中军之戟,主持三教,臣侍六朝,荣耀先宗,庆流后裔。公壮节梗概,器宇恢弘,出性矜庄,禀情廉洁,博学务敏,好习韬谋,书剑之能,文武不坠。克己复礼,修身及家,惟孝友于,立敬自长。洎穆宗圣鉴,野无遗贤。况公声塞京师,名流日下,遂宣付左军、故开府马公。列班分职,执事从戎,运筹帷幄之中,挂甲辕门之下。自元和十五年赐阶中散大夫、检校太子詹事、上柱国,授左神策军正将兼押衙。于是礼专揖让,人望指挥。长庆二祀,皇帝神明,知军府之勤劳,卹公官资之尚屈,冬仲月,特拜监察御史。四年夏,护军马公又加兵马使。逮敬宗登极,国有小艰,公价勇奋飞,决定寇难;躬为戎首,以赴天心;新命载加,昇超厥位。夏五,拜殿中侍御史。朝夕捧日,出入从龙,偏戴光辉,特承雨露。宝历年春,进阶太中大夫。二年春,故护军魏公改署公为先锋兵马使,依前押衙。今上即位之初,公勇义成谋,张皇师旅,匡国赴难,社稷乂安,效以臣忠,用彰武略,上嘉贞节,特赐秩荣。于时三月,拜原王府司马兼侍御史。其年兼差领数将,未即更年,营幕日富,旋加正议大夫。圣上以公恪勤率职,首领烦劳,德重位崇,久居将幕,遂拜富平镇遏兵马使,余官勋如故。累承恩渥,除改不常;一岁之中,五迁阶级。六年,进阶银青光禄大夫。累彰宠秩,屡践班荣。选士励兵,伫酬恩旨。七年秋,拜嘉王府长史,余官如故,镇抚依前。遏密十年,始终一贯,考绩殊上,临事得衷,军易三监,县迁七宰。戎器添益,廨署增修。诚无剋下之辞,常有奉公之誉。今上改号初夏,即今护军、骠骑仇公以公积岁从事,戎幕有功,镇抚郊畿,令闻朝野,依前署押衙兼苑内都巡使,并差主将。公竭诚奉职,夙夜敬恭,嘉声上闻,念能安抚。二年冬,骠骑仇公奏拜华原镇遏都知兵马使,余官如故。懿夫仲叔分职,犹子辅朝,威震外戎,势临中国,麾旄电引,朱紫风随。诸将领藩,莫如斯盛也。岂期神不愸遗,厉生厥疾,愿自休退。章疏屡陈,上惜其材,莫允所请。奈何天不佑善,旋若霜花,神气斯须,奄如风烛。开成三年三月十二日,薨于华原之镇,亨年五十四。呜呼,爪牙遽没,军主哀伤,名将罹殃,圣上惨悼,特降恩命,宣诏门司,许归殓于永兴里之私第。夫人天水赵氏,德怀贞顺,性禀阴灵,蕴质芳柔,含姿济美。孀居敛簟,垂训鸿妻,举案如宾,教彰冀妇。抚持孤露,常如孟母之贤;昼夜哭帷,终比敬姜之恸。厥有爱子曰宗师,右神策军押衙、宋州司士参军。虽代袭将门,学旌儒术,弯弧挂剑,说礼敦诗,文武彬彬,威仪翼翼。幼攻词笔,多参射策之流;长好干旄,独善韬谋之略。居家唯孝,事主尽忠。未尽生荣,忽遭凶闵。衔哀泣血,毁瘠茹荼。终身之忧,昊天罔极。一女在室,未及笄年,闺阃有仪,儡然在疚,丧其过戚,孝已尽哀,击胸伤心,毁不灭性。克用开成三年十月十六日,将迁殡于京兆府万年县白鹿原上先茔之后,礼也。且夫人以三才之德,孝为百行之原。不遗父母令名,以显嗣续之道。惧年岁滋久,陵谷迁移,乃刊石勒铭,垂之幽邃。其词曰:

承家命氏,因生袭姓。尊祖敬恭,慎终仪令。仁其昭穆,德惟善正。风范琅瑘,化居安定。明明我祖,实维姜嫄。显显令德,贻厥子孙。奉先思孝,非法不言。庆流九族,荣耀二门。代出英贤,鸿之苗裔。内侍仁叔,开府令弟。友于惟孝,中外恩惠。九族勋华,四门崇丽。赫赫仁德,峨峨王佐。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公有输诚,私无聚货。闾里声驰,京师名播。圣帝聪鉴,宣职禁军。累迁班袟,屡展功勋。骢马绣衣,躞蹀芳芬。惟扬我武,不坠斯文。天仗仁杰,出镇郊畿。七更县尹,三易监师。穆穆肃肃,切切愢愢。乐矣美矣,歌之咏之。入升衙阃,巡察禁园。敬恭朝夕,才变寒暄。屈声佯佯,万口一言。骥足未舒,出镇华原。国北要津,拣贤诏委。甲马枪矛,宣赉逦迤。诜诜孝侄,盈门朱紫。侍饯康衢,荣名遐迩。始临戎幕,士卒忻忻。上天不愸,殱我良人。旋闻遘疾,奄迩归真。天子惨容,军主悲呻。国槯梁栋,天殒将星。亲爱号踊,闻不忍听。友断手足,落泪零零。沉泉贞石,纪于斯铭。

梁守谦幼子梁承政墓志现藏西安博物院,墓志录文刊布于《全唐文补遗》第8 辑[1](唐)石衎:《朝请太夫行内侍省宫闱局令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梁公(承政)墓志铭》,载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8 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15 页。,近从碑林博物馆王庆卫先生处得见其拓片图版。志石四侧饰十二生肖图案,与梁守志墓志相同。晚唐两京地区的十二生肖纹多为人身兽面,志石饰纹与其所处时代完全吻合。志石长宽各61 厘米,30 行,满行30 字,楷书,形制比梁守志要小很多。今参核图版,重新录文如下:

朝请太夫行内侍省宫闱局令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梁公

乡贡进士石衎撰并书

公之先本自周平王东迁,封少子于梁山,以为梁伯。其后子孙因为氏焉。故汉有大将军冀,风传万古,名振千秋。洎乎代有令人,不能备纪。公讳承政,字拱之,先人守谦,右神策护军中尉,开府仪同三司,兼知省事。有子七人,公即季也。祖代皆以忠良发迹,豪杰匡时。先太夫人韩氏,妻夫人孟氏,祖代名家,王孙贵族,茂异以偕于松柏,姿仪秀竞于兰芳。早以笄年,从于礼娉。有子三人[1]“三”,《全唐文补遗》误作“二”。,孟曰全裕,仲曰全禧,季曰全禓,并久亲庭训,禀以义方,居常无问安之亏,入室怀色难之教。公英智绝俦,温恭罕疋,始从筮仕,便履显阶。大中六年七月十四日授内养。奋翼丹墀[2]“奋”,《全唐文补遗》误作“夺”。,飞扬天路,玉阶亲侍,常迎日月之光,蓬岛澄心,恒厕冕旒之下,尽节既深,君恩益顾。大中十年十二月十二日,除太原副监。化美北京,恩谣上郡。亚旅师氏,职贰护戎。感北方之强,死而不厌;与连营之士,和而不同。寔见才为时生,德超独步。咸通六年二月廿五日,鸿恩降自于天来,韎韐贵彰于盛服,赐绯鱼袋,便充修太仓副使,廪人罔犯于纤瑕,斤斧自施于节目。用民之力,深得岁时,公途既博,班秩须荣。咸通八年四月廿一日,授左三军副使,颉颃至天东,翱翔居日下,壮神武于龙庭,护亲军于帝侧。可谓股肱辅弼,密迩腹心。迴旋紫禁之中,宛转青霄之上。咸通十年二月廿日,宸听更隆,天心益厚,放九皋之鹤,迥入秋云;控北溟之鱼,上游天汉。除兖州监军使,道贵禄贤,恩由广秩。感素王之境,再振儒风;俾少昊之墟,更新周道。可谓德齐岱岳,名动鲁邦。呜呼哀哉,优游在秩,俄染膏肓。纵起虢以何为[3]“虢”,《全唐文补遗》误作“號”。按,“起虢”为典故。虢太子尸蹷,扁鹊活之。事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逢救燮而无益。时享龄六十有四,咸通十一年七月廿四日,在秩薨于公馆。骨肉懑惫,天地悄然。泰山亲见其颓,梁木以当其坏。以其年扶护神榇,归于京师。号哭动天,悲风满路。跋涉山川,达乎上国。权殡永昌里之私第。毕塗在屋。呜呼!莫不痛伤朝野,悲痛人情,礼也。安厝有期,送终有则。用先远日,兆得吉辰。咸通十二年四月九日,称家之有无,凡祔于神,必诚必信。遂窆于京兆府万年县崇道乡李姚村,祔于先茔。子孙恐年代绵远,陵谷迁移,遂命鄙为词,刻石为记,其铭曰:

英英雅秀,济济奇能。德摽(標)独步,才为时生。事君尽礼,孝爱成身。风传东鲁,化美北京。流年何速,气与形分。逝波长往,梁木长倾。千秋万古,镇此幽扃。

二、墓志所见梁守谦家族家世

《梁守谦墓志》为鸿篇巨制,述其郡望仅笼统作“安定梁公”,《梁守志墓志》志盖题“唐故安定梁公墓记铭”,则其家族以安定梁氏为郡望。《梁守谦墓志》自云曾祖梁晟,左清道率府长史;祖梁希倩,翊卫中郎将,父梁庭为普通百姓,无官宦。但据《梁守志墓志》,梁守谦兄弟本不姓梁,实为王氏,其父王庭因外家梁氏无嗣,过继梁希倩为子。梁守谦家族墓志皆载梁氏先茔位于京兆府万年县崇道乡李姚村白鹿原。安定梁氏是长安一带的大姓,东汉末年外戚权臣梁翼即是安定梁氏。初唐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待宾)神道碑》记梁待宾“迁窆于雍州蓝田县骊山原旧茔”[1](唐)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载《文苑英华》卷906,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769 页。,梁待宾乃隋朝名将梁睿之后,亦世居长安。此两支梁氏祖茔相近,多以武为业,或有密切关系。《旧唐书》卷156《于頔传》:“梁守谦掌枢密,颇招权利,有梁正言者,勇于射利,自言与守谦宗盟情厚,頔子敏与之游处。”[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56《于頔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31 页。这从侧面印证了梁守谦对当地梁氏多有关照,而其本家王氏则不为人知,恐怕王氏家族社会地位不高。这种先过继外姓,后入宫为宦官的情况,在唐代宦官中并非孤例。穆宗长庆初荆南监军使乐辅政也是如此。据乐辅政本人及其父赵爱的墓志,乐辅政本姓赵,自称天水赵氏,实亦为长安人,祖上三代皆无官宦。赵爱有三个儿子,乐辅政幼年时出继给其舅乐氏,不久辗转进宫为宦官,侍奉德宗皇帝。乐辅政另外一个兄弟赵辅弼则在禁军中任职,为左龙武军僻仗押衙。[2]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长庆009《乐辅政墓志》、大和023《赵爱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64、898 页。乐辅政、赵辅弼兄弟一做宦官,一做禁军。与梁守谦、梁守志兄弟非常类似。

梁庭过继梁家后,育有守谦、守志二子,不过生前没有一官半职,日子并不如意。唐代两京一带贫苦人家为了生计,可能把某个男丁过继他人,也可能让某一个男丁入宫充当宦官,以减轻家庭负担。梁守谦、乐辅政皆是这方面的典型。除梁守谦外,自称出自“安定梁氏”的宦官还有会昌初年桂管监军梁元翰。[3]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会昌018《梁元翰墓志》,第956 页。梁元翰为宦官梁崇仙养子,死后葬于万年县浐川乡上傅村观台里,与梁守谦先茔同县。而梁崇仙的名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建中初割据襄阳的梁崇义。梁崇义,长安人,有膂力,本羽林军射生手,从来瑱镇于襄阳。梁崇仙、梁元翰等宦官或许与梁守谦家族没有关系,但至少可以印证梁氏在宫内颇有势力。

梁守谦、梁守志兄弟死后都埋葬在梁氏祖茔,身份得到家族的认可。梁守谦地位显赫,共有五个养子,两个养女。《梁承政墓志》云:“有子七人”,盖将养女也纳入诸子数中。《梁守谦墓志》载其五子名讳云:“长曰承敏,任朝散大夫、掖庭局令,赐绯鱼袋;次曰承度,任朝议大夫、宫闱局令,赐绯鱼袋,充沂海监军;仲曰承乂,任朝议郎内府局丞;仲曰承汶,赐绯鱼袋;幼曰承政,赐绿。”《梁承政墓志》载梁承政三子:全裕、全禧、全禓。《梁守志墓志》载梁守志有一子梁宗师,右神策军押衙,亦为武职。梁守谦诸子皆以“承”连名,梁守志为其亲弟,其子不与梁承政等连名,此点比较特殊,或为其小名。综上所考,梁守谦家族可考者谱系如下:

谱系表中实框表示身份为宦官,虚框表示非宦官。梁守谦祖上并非宦官,故其家族成员并非纯粹的宦官世家。建中四年德宗出奔奉天时,随从禁军将士与宦官有扈从之功,一同受赐“奉天定难功臣”、“兴元元从”等功臣号,在赋税、爵赏等方面享有特权。不少宦官收养禁军子弟为养子,亦有禁军之子入充宦官。经历数十年的融合,神策军与宦官几乎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梁守谦家族谱系直观地体现了宦官势力与京城禁卫武人的糅合。杜文玉先生曾指出,梁守谦与同时代的刘弘规、李辅光等权宦一样,都具有“良胄入仕”的身份。[1]杜文玉:《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 辑,1988年。所谓“良胄入仕”,即征选中小官吏或普通百姓子弟入充宦官,这类宦官出身好,往往升迁也较快。建中之难后,德宗以宦官统禁军,像梁守谦这种武将家庭背景的宦官备受德宗青睐。不过,德宗出奔奉天时,梁守谦父祖没有扈从经历,不属定难功臣之列。梁守谦官运亨通,更多的还是靠他的机敏和才干。

三、翰林使时期的梁守谦

梁守谦幼年生活,特别是入宫之前的经历,诸史不载。其父梁庭未有一官半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梁守谦被送入宫中,可能是生活贫困所致。墓志没有记载其入宫时间,唯《梁守谦功德铭》载:“贞元中,公以温惠为甲胄,清慎为戈矛,迹尚彤闱,名高紫闼。”通常情况下,新进宫的宦官是白身宦官,须在宫内杂役差遣数年,积累一定的勋劳后会被“赐绿”,即赐穿绿袍,获得“出身”资格,然后被授予散阶和内侍职事官,跻身宦官官僚之列。这个过程与士人入仕类似,所以也被称为“解褐”或“起家”。《梁守谦墓志》云:“爰自弱冠,节行孤高,起登内朝,便处要地,贞元末,解褐授征事郎内府局令、充学士院使。”“弱冠”为墓志中常用的套话,并非都是实指。“起登内朝”指其起家官。梁守谦获得起家官之前的杂役历练,墓志略而不书。如果梁守谦贞元中十余岁时入宫,经过几年的历练,贞元末获得正式官职比较合乎情理。

梁守谦获得的第一个使职官是地处密勿的学士院使。学士院使是差遣使职,梁守谦正式的职官是内侍省内府局令。内府局令属正八品下。不论本官,还是使职,梁守谦的起点似乎都比一般宦官要高很多。杜文玉、陆扬二位先生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推测与其“良胄入仕”的身份有关。平民出身的宦官,往往在京城还有亲属,甚至有些还在神策军供职,比战俘、罪犯、奴隶出身的宦官更容易获得擢用。元和时期的权宦,如李辅光、刘弘规、马存亮等,皆属“良胄入仕”。即便如此,梁守谦二十余岁即已出任学士院使,升迁速度依然惊人。除去“良胄”出身外,我们还可以从梁守谦本人的品性进行分析。梁守谦出身在一个过继外姓的家庭里,梁氏在当地又是大姓,免不了仰人鼻息度日,早早地养成察言观色、谨慎周密的性格。这种性格使他更能胜任宫内枢密之事。尽管唐德宗是历史上著名的猜忌皇帝,但是办事细密的梁守谦很快就在同僚中脱颖而出,年仅二十余岁就得以出任学士院使。

《梁守谦墓志》称其第一任使职为学士院使,但是白居易《奉敕试制书诏批答诗五首》、李绛《论中尉不当统兵出征疏》等传世文献中多作翰林院使。唐长孺先生揣测学士院使为翰林使的改称或异称,二者“实是一使”。杜文玉先生则据《闾知诚墓志》指出学士使与翰林使是两种不同的使职,但没有展开具体讨论。[1]杜文玉:《大明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2—273 页。唐玄宗开元初设立翰林院,主要安置供奉内廷的各种技艺之士,如琴、棋、书、医、词学、经术、卜祝等翰林待诏。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于翰林院南置学士院,翰林学士从翰林待诏中独立出来。德宗时期,为拟诏方便,又在金銮殿旁别置东翰林学士院。在梁守谦时代,大明宫内实际并存东西两个学士院。[2](宋)程大昌:《雍录》卷4“金銮坡”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7—78 页;另参见杜文玉:《大明宫研究》,第154—162 页。翰林学士、翰林待诏习惯上皆可称为翰林,同样,学士院使也被称为翰林院使。穆宗长庆初杜元颖《翰林院使壁记》云:“圣明以文明敷于四海,详择文学之士置于禁署,实掌诏命,且备顾问。又于内朝选端肃敏裕、迈乎等伦者为之使。有二员……故当由是职,必极其位,有若今右军梁特进,枢密刘监焉。”壁记中所描述的翰林院使显然即学士院使。那么,当时翰林待诏所处的翰林院有没有专置院使呢?从逻辑上看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假如当时翰林院也置院使,即翰林院使,不仅两种使职相互混淆,还意味着并存三个翰林院使,这与《壁记》所载情况是相抵牾的。因此,梁守谦时代没有专门监押翰林待诏的中使,时人所称的翰林院使实际上就是学士院使。直至穆宗时期仍然保持这种称谓。

在穆宗以前,各种场合下几乎都没有出现学士院使这一名称。文宗大和初所立的《梁守谦墓志》却径作“学士院使”,这是目前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的“学士院使”。白居易等同时代人皆不用此称谓,那么,这个“学士院使”应该是撰者在撰写墓志时用当时的使职进行的追改。这一变动暗示文宗大和初专门押领翰林待诏的翰林使已经设置,为了避免后人误解,撰者不得进行区分。文宗以后,学士院使、翰林使的区别非常明显。《闾知诚墓志》载其“(大中)三年秋,拜染坊使,俄迁监学士院使……至十年六月入觐,充内坊使,累迁翰林院使”[1]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中063《闾知诚墓志》,第1015 页。。咸通二年(861)十二月浙东监军王归厚卒,其墓志云:“圣人知公之忠贤也,顾为内枢,曰:‘吾金门之下,待艺能之士,非多才敏事辈,孰堪主张,吾得人矣。’遂迁翰林副使。”[2]赵文成、赵君平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933《王归厚墓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4 页。在“翰林副使”下有一夹行小注“旧制,翰林除副使则无大使”。李训、郑注皆出身翰林待诏,甘露之变后,翰林待诏遭到宦官集团打压,翰林使也深受影响,有时只置副使,不置正使。王归厚家人恐后人轻视“翰林副使”,特意在墓志中加注说明。可见翰林使虽然与学士院使颇有渊源,但是地位却要低很多。

贞元末梁守谦出任翰林院使(学士院使),直至宪宗元和四年(809)。其间经历了永贞新政、顺宗内禅等重要的政治变革。翰林学士掌握草诏权,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押领学士的翰林使位置敏感,更为各方势力所瞩目。不论是王叔文集团当权,还是俱文珍、刘光琦当权,梁守谦都能岿然不动。这不仅显示了梁守谦左右逢源、人脉宽阔,更足以证明其对政局走向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还具有处理各种棘手政务的技能。

学士院使传达诏旨或学士意见时必须“揣切必究,毫芒靡失”,也获得一定的议政权力。元和四年,成德镇帅王承宗拒命,宪宗发神策军讨之。但是在神策军统帅人选问题上,宪宗与翰林学士存在严重分歧。蒋偕《李相国论事集》卷2《论中尉不当统兵出征疏》:

元和四年,上令左军中尉吐突承璀统神策军讨王承宗,节制诸道兵马。翰林中缕陈从古无令中人统各镇师徒诸道受其节制者……前后谏论一十八度。后宰相论,亦不允,遂依上旨。仍令学士李绛撰白麻。其日绛又进状,称事实不可。适有进旨,召翰林(使?)梁守谦,上手持一纸文书云:“宰相悉言可任承璀,而学士不肯,如何?”遂令中书出敕。[1](唐)蒋偕:《李相国论事集》卷2,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5 页。其中梁守谦前有“翰林”二字。梁守谦为宦官,并非学士,元和初为翰林使,即学士院使。

此时,梁守谦在翰林使任上,负责宪宗与翰林学士之间的协调工作。但是往返数次,学士始终不肯草诏,双方僵持不下。无奈之下,宪宗向梁守谦征询意见。梁守谦表现得相当圆滑,既没有站在翰林学士一方,直接反对宪宗,也没有顺从宪宗旨意,强压学士拟诏,而是巧妙地提出一个变通办法:“遂令中书出敕”。就像“和事佬”一样,梁守谦既避免得罪学士,又帮助宪宗实现了目的。从这件事的处理来看,梁守谦办事相当老练灵活,常有意想不到的途径解决难题。这种能力显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

梁守谦的老练能干、善解人意给宪宗留下了深刻印象。左军中尉吐突承璀率神策军出征后,军书旁午,内廷亟需能帮宪宗谋划之人。参知机密的宦官使职为枢密使,时任枢密使是对宪宗有翊戴之功的刘光琦。刘光琦恃功跋扈,多次借用中书主书滑涣拟旨,引起宰相、翰林学士们的集体反感。刘光琦的张扬不密与梁守谦的谨慎多谋形成鲜明的对比。吐突承璀出征以后,梁守谦也顺理成章地取代刘光琦,出任枢密使一职。刘光琦罢枢密使时间不详。《册府元龟》卷665《内臣部·恩宠门》:“刘光奇宪宗时累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内侍监致仕。元和七年正月赠扬州大都督,以掌宣转枢密故也。”刘光琦或已老病倦怠,被梁守谦取代后即致仕隐退。

枢密使为宦官四贵之一,号为“内相”。梁守谦由翰林使直接迁转为枢密使,似迁转过于迅速,但这在当时并非特例。《翰林院使壁记》中右军梁特进、枢密刘监,分指梁守谦、刘弘规,二人相继由翰林使(学士院使)迁为枢密使。刘弘规之后由学士院使直接迁为枢密使的寥寥无几。为什么学士院使元和年间地位如此显赫,其后却多无此机遇?这其实也是由当时特殊的时局所决定的。

代宗永泰二年(766)首以宦官董秀掌枢密。除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外,代宗创置枢密内职的初衷还在于在宰相与皇帝之间传达机密旨意。董秀结交宰相元载,擅权伏诛,继任者乔献德等皆不敢干政。[1]杜文玉先生等认为梁守谦墓志及功德铭等材料中没有出现“枢密使”三字,梁守谦为“知枢密”,而非枢密使。今按,差遣使职非常灵活,使职名称的固定多有一发展过程,判断使职是否设立,应以其职掌之始为主,同时参据其是否连续设置。《唐代墓志汇编》咸通019《师全介墓志》记其元和初为“内枢密院孔目”,若梁守谦仅是“知枢密”,而不是“枢密使”,则会面临枢密院有院无使的尴尬境地。又以梁守谦所任的翰林院使为例,白居易、李绛等时人皆作“翰林使”,这为当时的称谓。但大和初所立《梁守谦墓志》则作“学士院使”。如拘泥于文献记载,认为梁守谦所任为翰林使而不是学士院使,恐亦有不当。德宗奉天之难以后,擢任宦官,枢密使权势得以扩展,从有屋三五楹的简陋机构发展成颇具规模的使院。德宗猜忌将相的另一产物就是翰林学士迅速崛起。宪宗元和时期,李吉甫、李绛、裴垍等多由学士拜相出院。学士出院拜相后,皇帝和他议政时,中间传递信息的宦官由学士院使改为枢密使,多少会带来一些不适应。因此,当枢密使出现空阙,需要物色新人选时,皇帝自然倾向早已心有默契的学士院使。宪宗时期梁守谦、刘弘规由学士院使迁为枢密使皆源于此。宪宗以后,枢密使权势迅速膨胀,传递皇帝诏旨仅是其全部执掌的一部分,学士院使已不能望其项背,直接擢任枢密使的机会也非常渺茫。

四、枢密使时期的梁守谦

据《梁守谦墓志》,元和四年梁守谦“加朝议大夫拜内常侍,锡金紫之命;授正议大夫,总枢密之任”。由翰林院使转为枢密使,意味着梁守谦正式跻身于宪宗朝内廷的核心决策层。不过,当时最有权势的宦官不是梁守谦,而是身在成德前线的吐突承璀。吐突承璀与梁守谦一为神策中尉,一为枢密使,对元和政局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后世史学家常将二人进行对比研究。陆扬先生即把梁守谦视为“宦官领袖”,称其为“国家大臣”,而把吐突承璀称为“皇帝的家奴”。[1]陆扬:《从碑志资料看9世纪中期唐朝政治中的宦官领袖——以梁守谦和刘弘规为例》,《文史》2010年第4 辑,另载氏著:《清流文化与唐帝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不过,随着一些墓志材料的刊布,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吐突承璀的“家奴”形象,可能只是历史学家的一种“迷思”。

吐突承璀身世不详。一说他出自诸道进献的“私白”,可能来自闽南一带[2]唐长孺:《唐代宦官籍贯与南口进献》,载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7—280 页。,事实上,吐突氏本代北复姓,与之类似的复姓尚有吐奚、吐难、吐门、吐火、吐万等[3](南宋)郑樵:《通志》卷29“代北复姓”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74 页上。。吐突承璀后人在墓志或爵号中以“阴山”为郡望,其族属或为鲜卑人或突厥人。显而易见,吐突承璀并非长安“良胄”,出身比梁守谦要低很多。在中国古代,依靠皇帝私恩而攫居高位的人,历来都被士大夫打入另册。若为官僚,则斥为倖臣、弄臣,若为宦官,则称作奴才。传世文献中对吐突承璀形象的种种建构,与这种偏见不无关系。

吐突承璀入宫时间略早于梁守谦,《册府元龟》卷667《内臣部·干事门》称其“性敏慧,有才干”,《新唐书》卷207《吐突承璀传》赞其“察察有才”。贞元十年(794),南诏重新遣使内附,德宗以御史中丞袁滋为册南诏使,权宦俱文珍为宣慰使,一同奉使南诏。今云南昭通豆沙关崖壁上尚存当年留下的摩崖题记,其文略云:“大唐贞元十年九月□□□□二十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使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4]《唐袁滋出使南诏摩崖题名跋》,录文引自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5 页。“小使”相当于俱文珍的傔人或随从,吐突承璀尽管职务卑微,却得以刻石留名,无疑得到俱文珍的器重。

贞元十三年,俱文珍返朝,出监江淮重镇宣武军。吐突承璀亦追随俱文珍至汴州。《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262《程安墓志》:

入大梁夷门,鹤顾鹗视,欲择木而息。乃先叩宣武军监使、内侍省上护军俱文珍之权门,称布衣请见。初,文珍以常客待之。公酒酣,词藻不屈,谈广野君郦生之辩,借汉留侯子房之筋。文珍膝过前席,以公才实白大梁主,请借留而任之。……遇左中尉吐突承璀,曾是文珍之故吏,与公倾盖有旧。元和中,承诏领神策、羽林诸军巡塞,师渡盟津,以公为河阳三城使押衙。[1]赵力光等编著:《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673 页。

宣武军自刘玄佐之后,政局动荡,军乱屡起。俱文珍在宣武自置三千亲兵,很快稳定了局势。吐突承璀喜好言兵,长期追随俱文珍,具有一定的军事实践经历。程安是俱文珍的门客,得以与吐突承璀“倾盖有旧”,元和中吐突承璀大贵以后,遂提携程安为河阳押衙。

奉天之难后德宗倡导宦官掌兵,俱文珍在宣武的表现为其赢得了巨大声誉,贞元末自宣武征入,韩愈作《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为其送行。归朝后“宦官典兵者多归附之”,在神策军中势力很大。吐突承璀亦应随俱文珍同时归朝。《册府元龟》卷665《内臣部·总序门》云“吐突承璀幼以小黄门直东宫,宪宗即位为内常侍知内侍省事”,并不完全准确。宪宗被立为太子在顺宗永贞元年,吐突承璀为宪宗藩邸故旧,应为贞元末之事。时宪宗年二十余岁,正为年轻气盛之时。吐突承璀长期追随俱文珍,侍奉同样喜好武功的宪宗,更为情投意合,得心应手。永贞元年,宦官谋行废立。俱文珍逼迫顺宗禅位,拥立宪宗为帝。宪宗旋擢吐突承璀为左军中尉,成为耀眼的政坛新贵。

吐突承璀出自俱文珍门下,在神策军中有一定的根基,又是藩邸旧宠,宦官中能同时具备上述条件者寥寥无几。梁守谦没有在地方的经历,吐突承璀则长期在地方活动,在边疆和藩镇都有历练。吐突承璀的早期履历比梁守谦并不逊色多少。只不过他并没有按照常规一步步迁转,而是凭借宪宗赏识,一步登天,直接擢为神策中尉。后人所谓“私宠”的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元和初宪宗讨伐叛乱藩镇,主要借助俱文珍一系宦官。元和元年讨西川之役,高崇文名义上隶于吐突承璀,行营的都监正是俱文珍。元和四年,成德王承宗拒命,宪宗欲以神策军夸服天下,吐突承璀作为神策军最高军事长官,有领兵出征的权力,但是遭到翰林学士及谏官们的坚决反对。宪宗不得已,只得将使职中“处置”二字改为“宣慰”,征讨也变为不置统帅的“围殴”模式。神策军本为乌合之众,吐突承璀将驭无方,师疲怯战,久而无功。在裴垍的谋划下,吐突承璀诱捕首鼠两端的昭义节度使卢从史,草草结束了这场讨伐。

吐突承璀受命出征时,梁守谦尚为翰林使(学士院使),不久即迁为枢密使。成德前线神策军及藩镇军的指挥调度,梁守谦都参谋其事。裴垍定计诱捕卢从史时,宪宗称:“此唯李绛、梁守谦知之。”足以证明梁守谦是遥制成德战局的核心成员。神策军班师回朝后,吐突承璀一直处于舆论的聚压之下,同样深度参与其事的梁守谦,却没有任何非议。《李相国论事集》中李绛多次抨击吐突承璀,几乎从不攻击梁守谦。这种反差与梁守谦任翰林使时与李绛、裴垍等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关,但更要归因于梁守谦缜密而又低调的行事风格。

成德之战期间梁守谦是如何行使枢密使议政之权的,没有史料保存下来。但是两年后,魏博换帅,梁守谦以枢密使身份议政的事例被完整记载下来。元和七年(812)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死,镇兵拥戴田兴为帅。宪宗召集梁守谦与宰相李绛、李吉甫共同商议对应之策。《通鉴》卷239“元和七年十月乙未”条:

魏博监军以状闻,上亟召宰相,谓李绛曰:“卿揣魏博若符契。”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李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不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必待敕使至彼,持将士表来为请节钺,然后与之,则是恩出于下,非出于上,将士为重,朝廷为轻,其感戴之心亦非今日之比也。机会一失,悔之无及!”吉甫素与枢密使梁守谦相结,守谦亦为之言于上曰:“故事,皆遣中使宣劳,今此镇独无,恐更不谕。”上竟遣中使张忠顺如魏博宣慰,欲俟其还而议之。[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9“元和七年十月乙未”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95 页。

《通鉴》本条史料取自《李相国论事集》。《李相国论事集》由牛党文人辑录,多挟私怨,“吉甫素与枢密使梁守谦相结”云云,史无实证,恐出自牛党抹黑之辞。在处置田兴擅袭旌节问题上,李吉甫主持遣使宣慰,徐察其变,李绛主张径授旌节,收买军心。梁守谦实际上赞同李吉甫,但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委婉地从“故事”说起,这样既不党于李吉甫,又不党于李绛,巧妙地把最终裁决权留给宪宗,满足其宸断心理。仅一例足以看出梁守谦办事极为老练,而且城府很深。

由于梁守谦能以片语移改人主之意,长安城内一些人开始打着梁守谦的旗号招摇撞骗。元和八年,京兆人梁正言,自言与枢密使梁守谦同宗,能为人属请。原襄阳节度使于頔使其子赂梁正言,求出镇藩镇,被奴仆告发。此案牵连甚广,出入宫廷的名僧鉴虚也被杖杀。[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9“宪宗元和八年正月”条,第7699 页。元和九年,又有萧文晟等四人,谎称梁守谦许诺授节度使,向前泾原节度使苏光荣之子苏巨论索贿六万贯。事泄,萧文晟被重杖处死,苏巨论流峡州。[2](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24《总录部·诈伪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914 页。梁守谦熟悉官场规则,行事低调缜密,不可能轻易授人以柄。至于梁守谦是否真的毫不知情,那就见仁见智了。于頔本非纯臣,镇襄阳时跋扈不法,号为“襄样节度使”,以梁守谦的政治敏感性,似乎不会去触碰宪宗大忌。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于頔虽然跋扈,却颇有吏才,曾屡次击退李希烈。宪宗想经营淮西,梁守谦稍进美言,重获启用也未可知。不管事情真相如何,至少说明坊间人皆知梁守谦足以操纵节度使人选。相比之下,元和六年弓箭库使刘希光受羽林大将军孙璹钱二万缗为求方镇,吐突承璀并非直接当事人,却被牵连入案,贬为淮南监军。在危机公关方面,吐突承璀与梁守谦显然不在同一层次上。

元和十一年,宪宗正式发动对淮西吴元济的讨伐。淮西之役是元和中兴的关键一役,很多政治人物、政治集团的兴衰都与之直接相关。宪宗汲取讨伐成德的教训,不复以神策军出讨。吐突承璀被闲置一旁,丧失建功立业的机会,梁守谦则备受朝野瞩目,表现十分抢眼。《梁守谦功德铭》称“灭蔡之功,十有其七”。不论是韩愈的《平淮西碑》,还是段文昌的《平淮西碑》,都对梁守谦之功大加赞扬。在淮西之役中,梁守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作为枢密使,梁守谦是朝廷指挥淮西之役的核心决策者之一。大多数时间内,梁守谦与宰相裴度一起,共同决定军国大计。梁守谦沉稳多谋,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其作用即便不如裴度那么重要,也不能完全忽视。

其二,以都监的身份亲临淮西前线督战。元和十二年,宪宗怒诸将久而无功,遣裴度亲往前线督战。但是官爵金帛之赐本君王之权,不可假人,于是继命梁守谦为行营都监,前往监军,“授以空名告身五百通,及金帛以劝死事”[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9“宪宗元和十一年十一月庚午”条,第7727 页。。《梁守谦墓志》亦云:“充行营招讨都囗[2]“都”下所阙当为“监”字。。时阃外之事,委公裁之,威肃令明,将校知禁。”此前北线云集乌重胤、李光颜等名将,但是都统韩弘不欲诸将立功,故未能尽力。裴度、梁守谦代表宪宗,亲临前线,疏通各方关系,迅速扭转局势。元和十二年夏,李光颜等经过苦战,攻拔淮西重镇郾城,奠定了朝廷胜利的基础。“贼势既挫,皇威益张,扑灭可期,诏命归阙。”不待完全胜利,宪宗便亟不可待地将其征入述职,足见宪宗对梁守谦十分倚重。

其三,处理淮西善后事宜。元和十二年十一月,李愬雪夜入蔡州擒吴元济,淮西平。宪宗欲尽诛吴元济旧将,遣梁守谦再赴淮西,处置善后事宜。梁守谦至郾城与返京途中的裴度相遇,二人一同返回蔡州,量罪加刑,不尽如诏。梁守谦与裴度长期共事,宽宥降人是二人协商后的处置。在处置淮西事宜上,梁守谦表现出了相当的灵活性。既不违宪宗诏旨,又不违拂裴度之意,这与梁守谦一贯的处世原则基本一致。

淮西之役巩固了梁守谦在宦官集团中的政治声望,大有超越吐突承璀的态势。此后梁守谦开始更为积极地营建自己的势力范围。《新唐书》卷177《钱徽传》:

入拜左补阙,以祠部员外郎为翰林学士,三迁中书舍人,加承旨……是时,内积财,图复河湟,然禁无名贡献,而至者不甚却。徽恳谏罢之。帝密戒后有献毋入右银台门,以避学士。梁守谦为院使,见徽批监军表语简约,叹曰:“一字不可益邪!”衔之。以论淮西事忤旨,罢职,徙太子右庶子,出虢州刺史。[1](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77《钱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71—5272 页。

钱徽是长庆科场案的主考,属于牛党阵营,新《传》多有虚美之辞。钱徽元和三年入充翰林学士,其为翰林承旨时,梁守谦已为枢密使,而非学士院使,这一记载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钱徽罢职因其主淮西罢兵而忤旨,与梁守谦无直接关系。不过,这段材料至少表明梁守谦宦官群体意识较强,初步展现出宦官领袖的态势。除了杨承和等淮西立功的新贵外,一些永贞革新中受到牵连的宦官也被梁守谦网罗至自己门下。《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成013《王志用墓志》:

公姓王氏,讳志用,字志用,其先琅琊人也。比因从职,至于上京……洎德宗皇帝握图,顺宗皇帝储位,诏选颖达聪悟为侍卫者,公独届于殿庭焉。颇有异能,时辈感服。至于德宗皇帝升遐,顺宗皇帝登极,俯顾左右,择其勤劳,上惬圣心,独应人望。才衣绿服,朱绂又加……洎宪宗皇帝登极,公已先朝旧臣,还居散位。特蒙右军中尉梁公,早年见知,一拔从事……后淮西悖逆,皇帝兴师,诏擢梁公监统天兵,扫清氛祲……公以为手足肺肠,潜机密运,谋而若神……洎穆宗皇帝登极,诏选以祗应四方之诸侯者,□内侍奏,迁为内养。[1]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成013《王志用墓志》,第932 页。

王志用曾祖、祖父皆无官宦,唯其父有“试太常寺太祝”的散职,属于长安普通平民阶层。王志用约与梁守谦同时入宫,也属“良胄”出身,但运气则较为坎坷。贞元中王志用服侍太子顺宗,永贞新政时,以东宫之旧,“才衣绿衣,朱祓又加”,颇受重用。永贞革新失败后,王志用也遭到废黜,退居散位。梁守谦趁机将其吸纳为自己的门吏。宪宗遇弑后,梁守谦举荐王志用为内养,安插在穆宗身边,刺探穆宗动向。

淮西之战不仅对元和政局影响甚大,对宦官集团的权力结构也产生很大的冲击。一大批宦官借助淮西之战,攀升至高层宦官,梁守谦则是这一宦官新贵阶层的核心人物。相对而言,梁守谦的政治对手吐突承璀,自讨成德失败后,未立新功,日渐孤立。这种宦官权力格局的更替对元和末的政治局势很快就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神策右军中尉阶段的梁守谦

平淮西之功使梁守谦处于人生的顶峰。两次奉使淮西的经历证明其有能力处理与军事有关的事情,弥补了个人履历中没有监护军队的缺憾。元和十三年,宪宗将其擢为神策右军中尉。

梁守谦性格缜密,完全可以胜任枢密使之任,在神策军方面则一直缺乏根基。自贞元十四年第五守亮出任神策右军中尉起,右军长期被第五家族所掌控,第五守亮、第五国珍、第五从直相继出任右军中尉。梁守谦出任中尉以后,第五家族走向衰落,除第五可范在唐朝灭亡前夕被任命为左军中尉外,百余年间没有出任过神策中尉,甚至连监军使这样的中层宦官也不多见。由此推测,梁守谦出任右军中尉之后,右军内部恐怕有一个权力新旧更替的问题。自德宗时代起,左军因地近皇宫,地位一直在右军之上。梁守谦出任右军中尉后,时左军中尉为吐突承璀,二人关系也较为微妙。神策军内部暗潮涌动,给政局的稳定带来一丝隐患。

元和十四年,即梁守谦出任右军中尉的次年,发生了一件足以逆转唐代历史的大事件。一代英主唐宪宗吞食丹药,喜怒异常,被宦官陈宏志等弑逆。梁守谦和吐突承璀分为左右中尉,自然难逃其责。宪宗遇弑当夜,吐突承璀一同遇害。《梁守谦墓志》却对宪宗遇弑讳而不书,唯云:“时皇帝升遐,宗社未定,公首册储贰,肃清宫闱,又加宠命。”穆宗继位后,对梁守谦极为信赖,“首册储贰”并非妄言。而“肃清宫闱”四字,则暗指吐突承璀之死,梁守谦颇预其事。

吐突承璀,骄宠跋扈,喜好言兵,削藩立场鲜明,但心机明显不足,率神策军讨成德时,被昭义节度使卢从史视同“婴孩”。宪宗遇弑当夜,吐突承璀率先赶到,反被他人所图,正是其疏于谋略的又一次表现。这种性格的人并不适合从事宫廷阴谋活动。

梁守谦,沉稳缜密,多谋善断,善于平衡宫内外各种关系。梁守谦被擢用,主要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与宪宗的私人感情远不如吐突承璀。另外,梁守谦在宫内外人脉广泛,与李绛、裴度等关系都很融洽。陈宏志等弑逆宪宗,这一突发事件也唯有梁守谦才能力挽狂澜,收拾残局。

我们虽不能确定梁守谦是否为弑逆之党的一员,但弑逆之党在梁守谦的庇护下未被追究则是铁一样的事实。陈宏志等人必然对梁守谦的庇护感恩戴德,这样又笼罗了一批人死心塌地追随自己。宪宗弑逆案直接改变了左右军的格局。吐突承璀被杀后,左军副使马存亮等多有怨言。根据梁守谦一贯低调谨慎的风格,最稳妥的做法莫过于扶持、安插代理人间接控制左军。梁守谦的亲信马进潭、亲弟梁守志等相继被安插至左军。元和十五年十月,吐蕃借宪宗之丧,大举入寇。梁守谦充左右神策京西京北行营都监,统四千神策军前往救援。这一事件证明吐突承璀被杀后,左、右两军都纳入梁守谦的掌控之下。

由于元和逆党在梁守谦的庇护下未遭清算,皇帝的人身安全难有保证。穆宗享国日短,在位四年即中风去世。继立者敬宗年仅十八岁,继位不久就发生了张韶之乱。

《册府元龟》卷128《帝王部·明赏门二》:

敬宗长庆四年(824)即位,四月丙申,有染坊供人张韶,结染工无赖之徒百余辈犯右银台门入宫。帝在清思殿击毬,闻警,将出幸右神策军。左右皆曰:“盗入宫,未知众寡,右军遥远,道路可虞,不如幸左军之速至也。”遂幸左神策军。初,帝尝宠右军中尉梁守谦。每游幸宴乐,两军或相夸耀,多加守谦之胜。而左军军士时以为言,京师颇传其事。及帝违难至,左军中尉马存亮匍匐出迎,捧帝足呜咽涕泣,自负帝入军中。帝极慰悦。既安堵,存亮又令大将军康艺全率骑卒入宫讨贼,与右军兵马使尚国忠引兵合击,贼众歼焉。[1](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128《帝王部·明赏门二》,第1541—1542 页。

左军背负弑逆恶名,名誉遭到污损,穆宗、敬宗也一直信赖梁守谦,偏袒右军。当敬宗仓皇奔至左军时,马存亮没有料到敬宗危急关头还会信赖左军,感动得捧足而泣,即刻发兵讨贼。右军则仅有兵马使尚国忠参与平叛。左军离皇帝近,通常情况下皇帝应更亲近左军,但是宪宗遇弑后,左军备受抑制,右军反居左军之上。这种极不正常的军事格局使得宫内禁戍体系较为混乱,成为这一时期宫廷多事的根源之一。

张韶所统本乌合之众,讨平并不困难,但对涉案宦官的惩处则比较困难。《通鉴》载:“盗所历诸门监门宦者三十五人,法当死。己亥诏并杖之,仍不改职任。”这一轻描淡写的处罚,简直就是宪宗遇弑后情形的重现。《通鉴》本条下胡注云“两军中尉佑之也”,把矛头指向两军中尉。不言而喻,左军中尉马存亮并不得宠,而纵容宦官、收买人心恰好是梁守谦的一贯做法。

左军救驾有功,自然要提出自己的诉求。《旧唐书》卷184《吐突承璀传》:“敬宗时,中尉马存亮论承璀之冤,诏雪之,仍令假子士晔以礼收葬。”《旧唐书》本纪将改葬吐突承璀事附在张韶之乱下。吐突承璀之死,包括其罪名,都是梁守谦一手操办,马存亮为吐突承璀平反,无疑公开触怒了梁守谦。平定张韶之乱后,梁守谦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马存亮却无官爵之赏,仅加实封二百户,其麾下左神策大将军康艺全,出为鄜坊节度使,名为赏功,实则变相削弱左军。[1]《册府元龟》卷406《将帅部·正直门》:“康全艺为鄜坊节度。文宗太和元年为右骁骑卫上将军。全艺平张韶之难,以功拜鄜畤,理军节费,不交贵近,竟以无助,入居散秩,论者甚惜之。”马存亮没能实现左军的翻身,反而面对压力,不得不自请出监淮南,规避风头。

马存亮去职后,与梁守谦密切合作的刘弘规出任左军中尉。次年十一月,刘弘规病逝,其位由魏弘简接任。左军频繁换帅,人心浮动,给觊觎之徒提供可乘之机。魏弘简上任不到十日,宦官刘克明等弑敬宗,迎立绛王为帝。面对共同的威胁,元和系老牌宦官联合起来,共同发兵平乱。《梁守谦墓志》言:“二年冬,彗起萧墙,祸生宫掖,潜龙未震,神器不安。公引兵诛夷,旋定社稷,功高前列,位冠内庭,加实封三百户。”但从左神策军将军何文哲的墓志材料来看,立下首功的还是左军。《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和020《何文哲墓志》:

其年月建丁丑,宦者刘克明构衅萧墙,贼乱宗社,毒肆渠逆,祸及敬宗。其时寇害暴兴,王业幽辱,臣妾波荡,人鬼风号。虽有嗣立之名,未是适从之主。公领神策勇士万余人,与故开府中尉魏公弘简创议协心,犄角相应,誓清逆党,伫开天衢。又选骁勇数百人入内搜斩。自辰及酉,氛浸悉平。扫豺狼于谈笑之间,前无强敌;剪鲸鲲于波澜之上,靡有孑遗。然后与开府右军中尉梁公守谦同谋义始,选练精兵,册建我皇,匡合文物。[1]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和020《何文哲墓志》,第895 页。

《通鉴》等传世文献载两中尉、两枢密与宰相定策立江王(文宗)后,始发兵诛刘克明。《何文哲墓志》却载左军先诛刘克明,然后与梁守谦等定策立江王。考诸史实,当时绛王已宣“遗制”,面见宰相百官,若不先定迎立江王,神策军无效忠之主,断不至盲目起兵。《何文哲墓志》在叙事上也有问题,未足全信。定策立江王(文宗)阶段,起核心作用的是枢密使王守澄,若有所疑议,王守澄多与学士韦处厚等谋之。不论是在定策阶段,还是在讨逆阶段,梁守谦的地位已被王守澄所取代。

梁守谦深知“玩寇自利”的妙用,不仅是元和逆党,就是张韶之乱的从乱者也以姑息为主。但是刘克明失败后,参与者惩治非常严酷。刘克明投井而死,“出其尸戮之,务澄等皆斩首以徇,籍入家赀,又杀其党数十人”。对宦官大开杀戒,这与梁守谦当权时的处置风格完全不同,反映的是王守澄的凶残嗜杀。从霍仙鸣起,右军中尉有主持译经的传统。梁守谦礼佛尤为虔诚,大量时间耗在翻译佛经上,处理其他事务的精力大受影响。王守澄、杨承和等本依附梁守谦,此时羽翼丰满,不甘久居其下,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诛刘克明、迎立文宗同样引起宦官集团新一轮的权力调整。左军虽然再立新功,但仍处于右军压制之下。大和元年九月,何文哲出为鄜坊节度使,左神策大将军李泳出为振武节度使。最重要的权力调整来自右军系统内部。枢密使王守澄是第一功臣,文宗若酬其拥戴之功,只能以右军中尉赏之。那么,现任右军中尉梁守谦就成其升迁的障碍物。作为在官场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手,梁守谦对此心知肚明。《册府元龟》卷168《帝王部·却贡献门》云:“太和元年三月,右军中尉梁守谦表请致仕。献马五十匹,玉带五十条,银器五担,敕并不受。”这一记载与墓志暗合。墓志提及文宗“前后御药、宝器,凡九降天使”,有学者据此推测梁守谦是身患重病才急于致仕的。事实上,赐御药与赐宝器连用,是对致仕老臣的礼遇,不一定指致仕者身染重病。如果表示身染重病,一般会明确记载为“遘疾”、“罹患”,除“御药”外,还应有“御医视疾”云云。梁守谦应该就像墓志记载的那样,是没有太多征兆的“暴薨”。梁守谦之死是自然死亡,还是另有隐情,今人已无从考知。

六、梁守谦家族其他成员的仕宦

唐代宦官与其他朝廷不同,可以同正常人一样娶妻,收养子嗣,组建家庭。梁守谦同样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梁守谦娶妻南阳韩氏,有养子五人,养女二人。据《长安志》卷8 记载,梁守谦宅位于丹凤门街东来庭坊,与高力士养子高廷福宅及庄宅使司相毗邻。《梁守谦墓志》称其“俭德守道,家无余财”,但是权倾天下十余年,各地官员进献及皇帝非时赏赐即非常可观。在当时,梁守谦家族无疑是个极其显赫的家族。

中唐以后,由于宦官典兵,且党羽甚多,诸如李辅国、仇士良等权宦,即便皇帝心存芥蒂,但为了安抚其他宦官,死后仍要给予高规格的厚葬。皇帝的真实态度,会在其家族后人的仕宦情况上表现出来。过去人们对梁守谦家族的情况知之甚少,《梁守志墓志》、《梁承政墓志》等墓志的刊布刚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首先,我们来看看梁守谦亲弟梁守志的仕宦情况。

据《梁守志墓志》,梁守志卒于开成三年(838),时54 岁,以此推算,梁守志当生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而梁守谦生于代宗大历十四年(779),长梁守志6 岁。宪宗元和朝,梁守谦前后任枢密使、右军中尉,炙手可热,但是似乎没有给其弟特别的照顾。宪宗遇弑时梁守志已35 岁,却没有一官半职。梁守志第一个官职得于穆宗继位之初。《梁守志墓志》云:“穆宗圣鉴,野无遗贤。况公声塞京师,名流日下,遂宣付左军、故开府马公,列班分职,执事从戎。运筹帷幄之中,挂甲辕门之下。自元和十五年(820)赐阶中散大夫、检校太子詹事、上柱国,授左神策军正将兼押衙。”元和十五年是一个敏感的年份。是年正月宪宗遇弑,当夜与宪宗一样遇害的还有左军中尉吐突承璀。左右两军矛盾尖锐。墓志所云“故开府马公”即代吐突承璀为中尉的马进潭[1]马进潭为左军中尉时间较为短暂,陆扬先生疑马进潭即马存亮,马存亮为皇帝赐名(陆扬:《从碑志资料看9世纪唐朝政治中的宦官领袖——以梁守谦和刘弘规为例》,《文史》2010年第4 期)。据《梁守志墓志》,马进潭在墓志中作“故开府马公”,大和元年已不在人世。马存亮在墓志中作“护军马公”,据李德裕《马存亮神道碑》,马存亮卒于开成四年(839)。马进潭、马存亮非为一人甚明。盖长庆初马进潭去世,原出左军的马存亮得以代为中尉。。马进潭为梁守谦亲信,梁守谦又以亲弟为左军正将、押衙,显然是为了进一步驭制左军,在左军培植自己的势力。

在梁守谦的庇护下,梁守志在左军的仕途比较顺利,参与诛除弑敬宗宦官等行动,屡经迁转。穆宗长庆四年(824)夏,“护军马公又加兵马使”,敬宗宝历二年(826)春,“故护军魏公改署公为先锋兵马使”。“马公”指左军中尉马存亮,“魏公”即魏弘简。梁守志加官晋爵主要出自梁守谦的授意。

大和元年(827),梁守谦致仕,右军中尉由王守澄接替,左军中尉亦换为韦元素。王、韦二人争权不和。梁守志失去梁守谦这一靠山,在左军中较为尴尬,很快被出为左神策富平镇镇将。随后在富平一守就是十年。十年里,富平县“军易三监,县迁七宰”,即监军换了三任,县令换了七任,梁守志却似乎被朝廷遗忘,始终没有得到迁转。

大和中后期,文宗启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大和八年,郑注出为凤翔节度使,以便非常之时能够调动勤王之师。京西北神策诸城镇也被卷进这场政治风波。梁守志本梁守谦之弟,立场上是支持宦官的。大和九年,甘露之变失败,左军中尉仇士良大肆屠杀朝臣,京畿城镇神策兵也被调入长安,维持社会秩序。《梁守志墓志》云:“今上改号初夏,即今护军、骠骑仇公……依前署押衙兼苑内都巡使,并差主将。”“仇公”即仇士良,富平镇隶左神策,受其调遣。但是梁守志素非仇士良亲信,局势稳定后,旋出为另一畿镇华原镇的镇将。《梁守志墓志》铭文云“屈声佯佯,万口一言”。梁守志郁郁不得志,次年卒于华原任上。

梁守志的政治生涯可谓与梁守谦息息相关。类似的情况在梁守谦之子梁承政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据《梁承政墓志》,梁承政卒于咸通十一年(870),时64 岁。以此逆推,梁承政生于宪宗元和二年(807)。大和二年(828)梁守谦下葬时梁承政21 岁,或许入宫不久,仅为“赐绿”。赐穿绿衣绿绶,意即不再是无官品的白身,通常情况下,很快就要授予正式官职。[1]墓志中此类例子颇多。如《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历026《程希诠墓志》:“使迥,以功授掖庭局监,赐绿衣。”大和019《李日荣墓志》:“赐绿李日荣,右可将士郎、内诗省掖庭局宫教博士、员外置同正员。”大和024《许遂忠墓志》:“至贞元十七年,恩赐绿绶,拜将仕郎、掖庭局监作。”大和029《王明哲墓志》:“贞元廿年九月起家赐绿,署掖庭局蓝作。”兹不一一赘举。但是,梁守谦死后一二十年内,梁承政却未获朝廷任用,直至宣宗大中六年(852)才被收为内养。梁守志在梁守谦去世后立刻被排斥至富平镇,同一历史时期梁承政也近乎禁锢不用。由此可见,文宗表面上对梁守谦优崇异常,甚至超规格地举办了葬礼,实际上对他非常刻薄寡恩。

宣宗大中六年,梁承政“始从筮仕”,被选充内养时已45 岁。中晚唐内侍省有内养院,内养指皇帝身边传宣旨意的亲信宦官,又有“殿前内养”、“白身内养”等名号。[2]〔日〕石永芳三:《唐末内侍省内养小论》,《社会科学论丛》43,长崎大学教育系,1991年。内养虽地位较低,但地近丹墀,获重用的几率很高。梁承政充当五年内养后,大中十年外授太原副监。“副监”即监军副使。宦官外任使职,一般三五年即被召还,但梁承政在河东副监的位上,一干就是十年,终宣宗朝都未被召回。大中后期以吐突承璀之子吐突士晔为右军中尉。考虑到吐突承璀与梁守谦之间的恩怨,梁承政出为河东副监,且十年不迁,很可能是遭到吐突士晔的排挤。懿宗咸通六年梁承政转修太仓副使,咸通八年,被任命为左三军副使,咸通十年,授兖州监军。此时已年满六十,不到两年即病死任上。

梁守谦家族其他成员的去向,有事迹可考者尚有第三子梁承乂。《梁守谦墓志》载其大和二年为内府局丞。此人另见于《文苑英华》卷831 刘恭伯《寿州护军大夫梁公创制功绩记》,其文曰:

大中戊辰岁,帝命侍臣梁公承乂护军戎于寿阳郡。其至之日,乃言曰:“兹地之广控淮肥之川,压荆楚之要,兵多而稼稀,俗薄而人嚣,非通于吏理者曷能保和之,今常侍浑公政成而理平,俗㤗而人安……我之抚戎,思有其力。”……其大将官僚累而请曰:“公之抚戎也三年,而人无犯,于今朝阙有期,再欲陈乞,保留周岁,以副群心。”常侍公乃拜章上闻,允叶诚请,俄而天书下降,褒赞其功。诏曰:“委以腹心,是资信实有劳可奖,即懋新恩,宜加内府局令。”……大中五年正月二十四日记。[1](唐)刘恭伯:《寿州护军大夫梁公创制功绩记》,载《文苑英华》卷831,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385—4386 页。

唐无“寿阳郡”,下文云“兹地之广控淮肥之川,压荆楚之要”,故知所指为寿州。寿州即寿春郡,文中“寿阳”乃“寿春”之讹。建中之乱时,寿州为濠寿观察使治所,置有监军,《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元和119《西门珍墓志》:“其年季秋,改充豪寿观察监军判官,寻除张建封尚书为徐、泗节度,诏公独监送上,职名如故。”其后,寿州置团练使,隶淮南节度使,仍置监军监护。大中五年正月立记纪功时梁承乂已为监军四年,以此逆推,其为寿州监军当在大中二年。据《创制功绩记》,梁承乂在寿州监军任上,变卖会昌毁佛时寺院木材,得钱六十万。然后在交通要道置办楼邸,岁收其利,并创置军营二所,扩建监军院。因其任上多有创制,政绩卓然,寿州刺史命幕佐刘恭伯作记表功。地方监军使立记并流传至今者甚少,梁承乂无疑是一个非常干练的人。大和初梁守谦下葬时梁承乂文散阶为朝议郎(正六品)、职事官为内府局丞(正九品下),至宣宗大中五年,梁承乂年过半百,其职事官为内府局令(正八品下),使职为团练使监军,级别比观察、节度等藩镇监军要低。记末阿谀之辞云:“而今而后,必见大用之有期矣。”至于大中五年后是否会大用,不得而知,但是梁承乂此前迁转迟缓,不被重用,与梁承政情况大体一致。

除梁承政、梁承乂外,《梁守志墓志》中还隐含有梁守谦另外一位养子的若干信息。《梁守志墓志》在叙开成二年梁守志出为华原镇将后云:“懿夫仲叔分职,犹子辅朝,威震外戎,势临中国,麾旄电引,朱紫风随。诸将领藩,莫如斯盛也。”志文中“仲叔”、“犹子”云云,暗示《梁守志墓志》实为梁守谦之子所立,铭文中“内侍仁叔,开府令弟”,亦可与志文暗证。“开府”指梁守谦,“内侍”则为梁守谦之子的官职。此人品阶比梁承乂、梁承政要高,应是梁守谦其他三子中的一位。唐人墓志追溯先祖时,平辈兄弟一般不会大书特书,《梁守志墓志》开篇用大量篇幅叙述梁守谦功绩,原因即在于立志石者为梁守谦之子。开成年间,宦官势力猖獗,此人真实的地位还有待于更多的史料印证。从其积极操办梁守志丧事来看,梁守谦家族内部仍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不过这并没有改变梁守谦家族衰落的命运。从大和二年《梁守谦墓志》,到开成二年《梁守志墓志》,再到咸通十二年《梁承政墓志》,三方墓志规制越来越小,直观地反映了梁守谦家族的快速衰败。

七、梁守谦家族衰落原因探析

唐代宦官可以娶妻养子,以延续自己的权势,在中唐时期形成几十个世代担任宦官要职的“世家”。关于宦官世家,陈仲安、杜文玉等先生已有比较充分的讨论。[1]陈仲安:《唐代后期的宦官世家》,载《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杜文玉:《唐代宦官世家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 期;《高力士家族及其源流》,载《唐研究》第4 卷,1998年;《唐代权阉杨氏家族考》,载《1998 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唐代宦官刘光琦家族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唐代吴氏宦官家族研究》,载《唐史论丛》第20 辑,2015年。唐代宦官地位大幅提升始于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德宗、宪宗时期,出现宦官世家的雏形,比较著名的杨志廉家族、刘弘规家族、王茂玄家族、吐突承璀家族等都可追溯至贞元、元和时期。那么,梁守谦家族在宪宗及穆、敬二朝煊赫一时,为什么最终没能成为一流的宦官家族?这是我们解读完梁守谦家族墓志后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宦官要形成世家,必须以掌握武力为后盾,曾经出任神策护军中尉的宦官更容易形成世家。梁守谦所在的梁氏,多为武人,在神策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梁守谦本人曾监军淮西,长期担任右军中尉,在其提携下,亲弟梁守志又为左神策将军。但是梁守谦去世后,梁守志出为神策城镇镇将,其子梁宗师挂有右神策军押衙的虚衔,梁承政的仕途与神策军几无任何关系。丧失神策军的支持,是梁守谦家族衰落的原因之一。

宦官世家的出现,必须以婚姻和仕宦为纽带。如果宦官家族根深叶茂,党援众多,入仕和迁转的几率远超他人。梁守谦祖上并非宦官,同德宗贞元后以奉天定难功臣、兴元元从功臣为纽带纠合的宦官新特权集团相比,根基较浅。梁守谦虽然老于世故,人脉广泛,但与其他宦官家族多没有确立稳固的联系。当其炙手可热时,人多附之,一旦失势,附庸者则会做鸟兽散。梁守谦49 岁卒时,五位养子羽翼皆未丰满。梁守谦的早死对这个形成中的宦官家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自元和末年以来,十余年间更换了宪、穆、敬、文宗四位皇帝,梁守谦始终牢牢把握着右军中尉权柄。梁守谦身死后,神策军、宦官内部应该还有大量的亲信,其诸子纵不大富大贵,也不至于寂寥无闻。但是,事实却是其家族突然丧失对神策军的影响力,梁承政等甚至不得染指两军。这表明梁守谦家族的中衰,问题并非出自宦官内部,而是受到了某种外力的有意抑制。这种外力只能从皇权那里去寻找答案。行文至此,我们不得不追溯至文宗以后宪宗子孙对“元和逆党”的追查上。

宪宗遇弑时,右军中尉梁守谦兵权在握,却没有讨伐逆贼之举。穆宗、敬宗享国日短,敬宗本人又遭宦官所弑。弑逆之党,拖至文宗时期才得到惩处。《新唐书》卷179《李训传》:

宦人陈弘志时监襄阳军,训启帝召还,至青泥驿,遣使者杖杀之。复以计白罢守澄观军容使,赐鸩死。又逐西川监军杨承和、淮南韦元素、河东王践言于岭外,已行,皆赐死。而崔潭峻前物故,诏剖棺鞭尸。元和逆党几尽。[1](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79《李训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10 页。

唐文宗诛元和逆党,事在大和八年,但是其不甘心宦官摆布,诛元和逆党之心久已有之。大和之初,文宗甫登大宝,只得隐忍不发。梁守谦增食实封三百户,魏弘简进阶开府仪同三司,枢密使杨承和、飞龙使韦元素进弓箭库使,崔潭峻加上将军,并赏迎立之功。[1](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665《内臣部·恩宠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965 页。杨承和、韦元素、崔潭峻等多为梁守谦淮西监军时的故交,大和初犹与梁守谦一起加官晋爵,大和八年一起毙命。梁守谦卒于大和元年,未能活到诛杀逆党的那一天。但是梁守谦去世后,梁守志立刻被排挤出长安,在富平镇十年不迁。梁承政更是在文、武二朝都未获得一官半职。可见,李唐皇室与梁守谦当有宿怨,只是大和元年不便外露而已。

在文宗诛杀“元和逆党”之外,宣宗时期另有一次对元和逆党的所谓“清洗”。《东观奏记》卷上载:

宪宗皇帝晏驾之夕,上虽幼,颇记其事,追恨光陵商臣之酷。即位后,诛除恶党无漏网者。时郭太后无恙,以上英察孝果,且怀惭惧。时居兴庆宫,一日,与二侍儿同升勤政楼,倚衡而望,便欲殒于楼下,欲成上过。左右急持之,即闻于上,上大怒。其夕,太后暴崩,上志也。[2](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5—86 页。

宣宗继位时,距离宪宗遇弑已有二十五六年之久,弑逆者陈弘志、崔潭峻等多被文宗铲除,所谓“追恨光陵商臣之酷”,无非是为了获取皇族的正统性,故意把穆宗、郭后等描述成弑逆主谋,借机清洗穆宗系诸帝的政治势力。[1]黄楼:《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第二章“武、宣之际的宫廷‘革命’”,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这场政治清洗前后持续了八年才正式结束。据《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王守琦墓志》,王守澄之弟王守琦大中三年以内府局丞员外置同正的身份致仕。前引大中五年《寿州护军大夫梁公创制功绩记》,梁守谦第三子梁承乂也没受到明显冲击。新出《梁承政墓志》更进一步证实,梁守谦幼子梁承政非但没受牵连,还被宣宗命为“内养”,陪侍左右。大中中后期,吐突承璀之子吐突士晔为右军中尉,追录前怨,大中十年梁承政出为河东副监,十年没有迁转。直到懿宗咸通年间,梁承政得以正常迁转时宦官世家格局已大体定型,梁守谦家族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机。

宪宗之死本宫闱秘事,笔者曾推测梁守谦并非穆宗之党,只是迫于形势,才转而拥戴具有合法太子身份的穆宗。[2]黄楼:《唐代宪宗朝储位之争与宪宗之死——兼论穆宗“元和逆党”说之不能成立》,载《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第213—248 页。新出墓志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新的佐证。若梁守谦与穆宗是同党,以宣宗对穆宗的嫉恨,对梁守谦诸子必不会如此宽容。梁守谦是否亲自参与弑逆,尚不得知,但是他怙权自利,包庇逆党,致使君父之仇不得报,宫中弑逆屡起。从此意义上说,谓其与弑逆者同恶亦不为过。崔潭峻前死,文宗犹剖棺鞭尸,梁守谦最终逃脱责罚,或因其宪宗朝有淮西之功,在穆、敬二朝又有诛逆册立之劳,故得保全名位。梁守谦生前,文宗惮其兵权,佯为尊崇,身死之后,家族成员即遭疏斥,也是一种必然归宿。

宦官的权势来自皇权,宦官世家维持门第不坠,最关键的因素在于能否较稳定地从皇帝那里得到高官显爵。梁守谦虽然全身而退,却因宪宗遇弑而遭到李唐诸帝的猜忌。《梁承政墓志》叙其先祖时云:“故汉有大将军冀,风传万古,名振千秋。洎乎代有令人,不能备纪。”梁翼,就是东汉臭名昭著的弑君强臣,汉质帝当面说其一句“跋扈将军”,竟被其毒死,另立桓帝。墓志撰者攀附此人为梁守谦先祖,极可能是一种讥讽。或许这是当时社会舆论对梁守谦的一种评价。

八、小结

梁守谦是中唐时期非常重要的权宦,在宪、穆、敬三朝长期担任枢密使、右军中尉,是宪宗遇弑案等宫闱秘事的主要参与者。因其事多涉隐讳,史家难以措笔,两唐书皆无本传。近年新发现的《梁守志墓志》、《梁承政墓志》,揭示了梁守谦家族成员在梁守谦去世后的动向,可补史实之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梁守谦家族墓志的初步考释,关于梁守谦家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新认识:

其一,梁守谦祖上并非宦官。梁守谦本姓王氏,其父过继梁氏,遂以梁为姓。亲弟梁守志是神策军将,养子梁承政等五人皆是宦官。梁守谦家族属于比较典型的神策军将与宦官的混合家族,中晚唐很多宦官家族都有类似的特点。与其他宦官家族相比,梁守谦家族兴起较晚,在宦官集团内部根基较浅。

其二,梁守谦性格谨密,精于权谋,与翰林学士等也保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宪宗元和年间历翰林使(学士院使)、枢密使、神策右军中尉等要职,通过淮西之役成为宦官集团的新贵。宪宗遇弑后,梁守谦姑息弑逆之党,以收拢人心。同时在神策左军安插其弟梁守志等亲信,监控左军动态。穆、敬两朝,梁守谦是名副其实的宦官首领。为了巩固权势,在孙韶之乱等宫廷事变中,梁守谦竭力压制左军势力,包庇受牵连宦官。文宗大和初,在新贵王守澄等人的排挤下,梁守谦自请致仕,同年十月暴崩,时年49 岁。

其三,大和元年梁守谦去世后,其家族成员遭到疏斥。梁守志大和元年岁末出为富平镇将,十年不迁。梁承政大和元年已被赐绿,直至宣宗大中五年才“始从筮仕”,选充内养。大中十年出为太原副监后,也遭十年不迁的厄运。梁守谦入葬时仍哀荣备至,但身死之后,家族成员多遭变相禁锢,从侧面印证了梁守谦在宪宗遇弑过程中角色并不十分光彩。

其四,梁守谦家族的迅速衰落表明在宦官世家的形成过程中,皇权的支持尤为重要。杨氏、王氏等宦官家族因未同皇权有根本性冲突,得以成为中高层家族。而梁守谦家族受元和弑逆案牵连,无法得到皇权的谅解与支持,最终没有发展为重要的宦官世家。

猜你喜欢
中尉宦官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赋与唐代墓志
这很值得
中尉的微笑
毛岸英曾被授予苏军中尉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