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 耀
制造业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 耀
在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我国要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建成世界制造业强国,从而使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制造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今天我和大家谈谈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主要话题包括:我国制造业发展基本态势、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制造业强国的重大意义;我国制造业质量提升、效益提升与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处于经济发展核心的我国制造业表现则更加突出,呈现出不俗的发展态势。
第一,我国制造业产值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且规模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技术领先全球的领域也在不断增多。
我国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主要表现是:
第一制造业产业大国。我国已经构建起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产值规模全球第一,占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第一制造业产品大国。据国际权威机构调查,按照国际标准分类,在工业全部22个大类中,我国在纺织品、电力装备、交通工具等七大类行业规模都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制造业企业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成长起来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2016年,在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企业达110家,其中工业企业有50余家。
第一制造业产品出口大国。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约占全球总量的1/7,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
部分制造业技术居全球领先地位。特别是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第三代核电、万米深海石油钻井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取得突破,展示着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第二,我国制造业开始“走出去”,为全球工业化提供助力。
我国对外开放过去是吸引外资和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现在则已进入新阶段,就是我国制造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为全球工业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助力。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制造业“走出去”步伐加速,形式多种多样。有不少中国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建企业、办工厂,也有一些中国企业并购当地国家的品牌企业,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到国外建立产业园区。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近年来,我国投资的海外产业园区发展迅速,仅国家级经贸合作区就已经有五六十个,加上企业投资创办的产业园区,数量已有百余个。
第三,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减少,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关口。
从增长速度看,制造业增长速度放缓。近几年来,工业增长速度和国家经济GDP增长速度同处下行通道,但是工业增速由过去高于GDP增速变为低于GDP增速:2012年,工业增速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到2016年,工业增速已经低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看,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在持续减少。2012年第二产业占GDP份额达45.3%,2013年、2014年、2015年逐步下降,2016年份额已经只有39.8%。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逐步增加,2016年已经达到51.6%。
从投资的变化看,在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增速显著下降。从2006年到2011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几乎都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2012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开始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速,且下降幅度非常大。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8.1%,制造业投资增速仅4.2%,低将近一半。
与其他行业投资相比较,制造业投资的增幅也处在一个低点。比如房地产行业投资2016年比上年增长6.8%,其投资增速比制造业高2.6个百分点。租赁商业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行业的投资增幅也都比较高。
表1 2016年全国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表1 2016年全国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续)
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轻资产”好于“重资产”。一般说来,制造业分为两类:生产资料(工业品)制造和消费资料(消费品)制造。生产资料制造包括基建机械、石油加工、化学原料、金属冶炼、金属制品、通用及专用设备,称为重资产工业,即“重资产”。消费资料制造生产消费品,包括食品饮料、医药、汽车、家电、日用化妆品、计算机及通信产品等,称为轻资产工业,即“轻资产”。在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反映上(图1),重工业(工业品制造业)基本处于50%左右的荣枯线,轻工业则远高于50%。
图1 2015年7月-2016年5月两类制造业PMI指数
从制造业各分行业来看,2016年表现比较突出的行业有:汽车制造业,全年增速达15.5%;医药制造业,增速达10.8%;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达 10%。这些行业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但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采矿业等行业表现为负增长。黑色金属冶炼主要是指钢铁,全年增长为-1.7%。
分析2017年工业制造业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和企业效益好于预期。2017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同比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7.6%。制造业增加值一季度增长7.4%,同比加快0.9个百分点。在生产增长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超预期恢复性增长。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1.5%。高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传统产业企稳向好,工业品出厂价格较快回升,市场预期初步改善。
二是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在去产能方面,推进钢铁等行业处置“僵尸企业”,分解落实2017年化解5000万吨过剩钢铁产能计划,严厉打击取缔“地条钢”等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在降成本方面,发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协调联席会议的作用,推动出台一系列清费降税政策措施。在补短板方面,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五大工程,开展工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同时也应当看到,工业制造业属于恢复性增长,利润高增长与工业品价格上涨相关,且主要来自国有企业(102家央企有 99家盈利,央企净利润增加26.5%)。全年工业增长态势可能出现前高后低,高技术行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将继续领跑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一季度三产比重达到56.5%,升幅过快(2014、2015、2016年分别为48.2%、50.2%、51.6%);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仅为5.92%;制造业投资仅为5.8%,远低于全社会投资9.2%的水平。这些情况,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正在优化,同时也反应出经济“脱实向虚”和制造业弱化。
从总体上看,我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地讲,问题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弱。虽然近年来我国有不少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且领先优势还在不断扩大,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制造业大国相比,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不够强,一些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比较高,部分关键材料依赖进口。
第二,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据统计,我国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工业品合格率不够高,产品生产损耗大,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因而效益比较低。我国制造业自主品牌建设比较滞后,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制造自主品牌还不多。
第三,资源利用率低和环境问题突出。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工业污染治理任重道远。环境污染严重影响老百姓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工业污染则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源头。治理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都是我国工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我国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内部结构总体上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比重偏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我国现在已经有50多家工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是作为制造业大国来讲,数量还是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
第五,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我国制造业缺乏创新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队伍。制造业提质增效和建设现代制造业强国,关键要靠人才,而现在我们恰恰人才匮乏。优秀的一线产业技术工人非常短缺,创新领军人才也非常缺乏,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
第六,民营中小型制造企业生存发展艰难。现在都在喊制造业困难,实际上最难的还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里最难的是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生存困难,首先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次是招工难,用工荒、技工荒的问题仍然存在;再次是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升高;还有就是小企业缺乏技术,因为小企业不可能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缺乏技术来源。
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缺工严重。现在制造业内部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用工难的问题,使得制造业提质增效难度加大。
二是化解过剩产能与生态保护压力大。最近一两年来,我国去产能力度比较大,尤其是在钢铁、煤炭、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2016年钢铁和煤炭行业都提前完成了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全国压减粗钢产能6500万吨以上,煤炭产能2.9亿吨以上。2017年全国将退出粗钢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同时,我国生态保护压力大,要求制造业提升环保标准、降低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
三是面临国际“双向挤压”。“双向挤压”一个来自发达国家,另一个来自东南亚。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年提出“再工业化”,美国现在推行再工业化,积极鼓励制造业回流,尤其是特朗普总统上台以后,着力发展制造业,以此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欧美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因为一些制造业企业和资本有可能要离开中国,流向欧美国家。东南亚国家近年积极发展制造业,以低成本,尤其是其劳动力的低成本与中国竞争。柬埔寨、越南、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国的劳动成本现在比我们低很多,其工人平均工资每月约100美元,我国则约3000元人民币,高出它们两倍多,所以现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开始向这些低成本国家转移,使我国制造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我国工业化经过几十年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推进,现在已经进入新阶段。
表2 中国工业化进程参考指标
国际上有一套判断一个国家工业化阶段的指标,包括人均国民收入、非农产业产值比重、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人口城市化率。依据国际工业化阶段指标标准判断,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7594美元(2016年为8000美元),非农产业产值比重90.8%,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86.3%(城镇人口50.9%,农民工35.5%),三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工业化后期的标准。只有在人口城市化率方面,我国的指标还比较低,2014年为54.77%,2016年是57.35%,预计到2020年之前达到或超过60%。这就是说,我国经济社会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
从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再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这是一个国家从落后走向发达的必然过程。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这是我们要认清的大趋势与总规律。同时,我们要避免出现“脱实向虚”问题。所谓“脱实向虚”,就是在工业化后期,实体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第三产业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果这个过程发展过快,就会在工业转型升级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落入国际上所讲的“中等收入陷阱”,使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现在我们提出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这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基于中国国情和新发展理念引领的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承,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转型的历史过程。我们讲中国特色,就是考虑跟发达国家、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有自己的特点和国情。我们讲新发展理念,就是中央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提出来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四化”相辅相成,就是指新型工业化不仅仅在工业上,而是要“四化”联动,推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转型。
对于工业化阶段发展规律的描述,经济学理论中有一条“配第-克拉克”定理,它是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这个定理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分布将减少,而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布将增加。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反之,人均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四万美元左右,其农业劳动力占比在5%以下。我国目前农业人口占比还比较高,但是总体在不断下降。现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70%以上,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大概占百分之二十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的这个产业产值占比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其产业变化主要发生在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上。像在制造业上,发达国家把一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内主要保留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在服务业上,发达国家主要是发展高端服务业,比如金融、高端物流、工业设计研发、文化创意等,所以高端服务业产值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比较大。从总体上看,我们现在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
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各个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从工业化前期(准工业化阶段)到工业化实现阶段,再到发达经济阶段,初级产业(在西方国家统计口径中包括农业与采掘业)比重不断下降,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减少。制造业在工业化实现阶段先是有所增加,后期开始逐步下降;进入发达经济阶段,制造业贡献也处在下降阶段。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对经济的贡献趋势大体相当,工业化前期比较低,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平稳增长,在发达经济阶段,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大,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它们的服务业不仅服务国内市场,而且服务全球市场,比如说金融业、文化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很发达,美国电影大片卖给全世界人看,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也就比较大。我们现在发展服务业,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要提升竞争力,积极拓展全球市场。
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工业化演进规律的再认识。工业化是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而发生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但其核心是形成以水平不断提升的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否则,大量在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的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就无法完成变为城市居民的身份转换,从而使工业化进程受阻。因此,现代制造业和先进制造技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富国之基、强国之本。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都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常态下,中国工业要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成制造业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供给侧结构改革有一个基本逻辑,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来解决问题。在制造业领域主要就是改善供给的质量,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问题。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革结构分配不合理问题,既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也包括劳动力、资本要素投入多而创新要素(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投入不够的动力结构不合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围绕这些来进行,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包括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科研教育、企业、市场等各个方面。
图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逻辑与分析框架
图3 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意义分析框架
因此可以这样说,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决定了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经济国家行列。如果制造业不能转型升级,我们就有可能像一些拉美国家那样,经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就陷入长期停滞状态。这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所在。
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好形成历史性交汇,中国制造创新突破迎来重大机遇。以百年视角来考察“中国制造”,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约30年,“中国制造”从无到有,国家通过计划经济高效配置有限资源,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有2000多个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院校,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的约30年,“中国制造”从有到大,快速发展,规模发展到全球第一,现在我国还具备领先全球的互联网规模优势,包括全球覆盖面最大的宽带网络、规模最大的网民、增长最快的信息应用市场,为“中国制造”增添了无穷动力。今后约30年,则将是“中国制造”迈入从大到强的新阶段,其新起点就是国家编制的《中国制造2025》。在从2015年至2025年的10年中,“中国制造”将实现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创新、从点到面的协同突破、从部分优势突破到整体突破的转变,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中国制造”将着力构建新的创新生态体系,在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基础上,形成技术供给“新机制”。
我国制造业转型,就是要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速度转向追求质量效益,要从过去粗放型发展转到集约型发展,从过去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实现这个转变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提升制造业质量体系和供给质量。
这些年我国工业品质量虽然有所改进,但是总体质量仍不高,不能满足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的消费升级需求。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国内大量消费者跑到国外采购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工业消费品,这些产品我们的企业是能够生产的,而且很多就是在我们国内制造的。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说明老百姓对于国内产品质量还是不放心。现在还有很多人到国外去购买婴幼儿奶粉,说明过去发生的“三聚氰氨”奶粉事件,到现在还在人们心头留有阴影,说明老百姓对国内产品依然缺乏信任。这些都在表明,提升我国产品品质已经是刻不容缓。提高工业品质量、让消费者满意必须成为我国制造企业的主攻方向。
制造业强国的核心,就是产品质量要过硬,品质要好,消费者对它们有充分的信任。现在我国正在实施制造业的“三品战略”,就是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品种,就是要通过不断创新,增加新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新产品的需求。提品质,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要,才能赢得消费者信赖。创品牌,就是要以既有品种、更有品质的中国制造产品,创立有国际影响、能占领国际大市场的中国自主品牌。现在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都在增强,但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还是非常少,因为品牌实际代表的就是产品质量。中国产品要以品牌走向世界,就要扎扎实实推进“三品战略”。
产品是由产业工人制造的,产品提质必须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我国传统工匠对自己的产品无不十分专注、精益求精。现在我国要实现制造业强国,就应弘扬大国工匠精神,鼓励现代产业工人以大国工匠匠心打造高品质产品。
产品生产、产品质量监督都离不开管理,产品提质必须在生产和质量上推行精益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企业学习国际经验,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有不少企业获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也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认真地抓管理,以致产品质量不高。很多企业拥有一流的原料,但是制造不出一流的产品,这既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管理问题。
增效就是增强效益,这是制造业的根本出路,这是我们通过对制造业发展的长期观察得出的基本观点。
制造业目前效益不好,收益率低,处在产业价值链的最底端,我认为这是现在经济“脱实向虚”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利润率低,不赚钱,发展自然越来越疲弱。这些年我们到基层企业做了大量调查,发现中小民营企业普遍感到制造业不赚钱,经营非常困难。对于资本来说,哪些行业赚钱多,它就会流向哪些行业。所以要让资本愿意投入制造业,流入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关键就是要让这个行业能够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资本论》说,行业之间通过竞争和要素流动,最后会实现各个行业利润率的大体均等。所以只有让制造业利润率能够跟其他行业大体相当,才能把资本和各个生产要素吸引到制造业里来。
现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率平均不到6%,与其他行业相比是比较低的。现在中小企业贷款,能拿到手的贷款利率一般为 10%,这就是说,制造业挣的钱还不够还银行的利息,所以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当然这里面问题还有很多,要提高制造业收益率,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降成本对于制造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降成本涉及领域非常多,从国家角度看,主要是为企业减轻税负。一些国内制造企业转移去国外投资,就是因为它们通过比较发现国内税费负担过重,国内外投资税负成本差距很大。为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现在国家采取了不少措施。2016年5月,全国实行“营改增”,全国一年减税6800亿元,其中制造业是最大受益者。2017年,国务院承诺还要为企业减免税费10000亿元,对于制造企业来讲是重大利好。国务院要求降低的企业税费,还包括银行贷款融资成本、企业承担的社保基金费率、政府性基金收费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企业交易费用。这些税费成本降下来,就变成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制造业增效,从根本上来说要靠加强内部管理,“练好内功”,实施严密的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堵塞漏洞,提高效能。
总之,提高制造业企业收益、使制造业资本回流,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方面,要真正让企业感到搞制造、搞生产、搞实体经济能够赚到钱。这是我们当前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要实现制造业转型发展,最关键的是要靠创新,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制造业,所以,要紧紧抓住制造业创新这个牛鼻子。
抓住制造业创新牛鼻子,当前就是要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作为提升制造业水平的主要模式,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为重要支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里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围绕产业打造的互联网技术与网络,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全球主要国家对信息网络技术和制造业的布局,更加突出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目前世界产业技术发展主要呈现四个趋势:
一是碎片化。也就是全球产业链扩散,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国各地区贸易关系日益加深。从客观上讲,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必然导致世界各国贸易联系日益加深。但是现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反弹也比较严重,这必然影响到全球产业分工和产业链的扩散,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和妥善应对的。
二是智能化。智能化也叫“工业4.0”,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智能化,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变,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由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智能制造正成为产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方向,“中国制造”也应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的最重要方向。
三是低碳化。现在全球制造业都要求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无论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排放,都要求做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实际上就是追求生产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也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
四是服务化。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走向服务型制造是大势所趋。制造企业不单单制造产品,还要围绕产品提供各种服务,研发开发服务、产品维护服务以及关联的产品服务。现在有一些制造企业的服务收益甚至高于其制造生产环节的收益。
面对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抢占制造业技术制高点,世界各国都提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美国制定和实施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与“工业互联网规划”;德国提出和实施了“工业 4.0”战略;欧盟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日本提出了“新经济成长”战略,韩国提出了“制造业革新3.0”战略;我国则制定和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与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它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让世界更美好、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洁且更经济。据预测,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将创造8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而2016年全球经济总量为74万亿美元,可见其发展前景有多么广阔。
“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方针是:创新驱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质量为先,由低成本优势向质量效益优势转变;绿色发展,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结构优化,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以人为本,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它将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战略制高点,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围绕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将强化基础能力作为关键,将智能制造作为突破重点。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战略将分三步:2025年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2035年达到制造业强国的中等水平,2045年站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前列。
从现在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十大重点领域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其中有五大重点工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就是要建设体系化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使之成为企业创新的外部性支撑,将其打造成为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技术联盟。其功能定位包括:建立创新平台中试系统,实现前沿共性技术开发、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应用;进行全方位创新公共服务,包括委托研发、标准研制、试验验证、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可靠研究、信息服务、项目评价、知识产权、企业孵化、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对接国际合作,包括项目合作研发、高技术及人才引进、联合共建,以及提供战略买家;实行网络化科研模式、公司制或非营利法人、成员或会员制;建立科学决策、专家咨询和利益共享的机制;以研发合同、技术交易、孵化数量、人才建设作为国家资金支持的参考。
2017年5月,国家科技部发布了“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要按照“争高端、促转型、强基础”的总体目标,强化制造核心基础件和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技术,在增材制造、激光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新型电子制造装备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产品。“十三五”期间,先进制造领域重点从“系统集成、智能装备、制造基础和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四个层面,围绕13个主要方向开展重点任务部署。形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以推进智能制造为方向,强化制造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跨越。
可见,我国在推进制造业由大到强发展战略上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扎实的措施,需要我们的制造企业积极关注和紧密跟进。各地各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国家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真正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使我国制造业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根据中国干部学习网录音报告整理
责任编辑:詹灿辉 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