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农结合”:脱贫攻坚新实践

2017-10-23 01:10陈治松
当代贵州 2017年37期
关键词:师范学院贫困村农户

文_陈治松

“校农结合”:脱贫攻坚新实践

文_陈治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帮扶点探索出“校农结合”脱贫攻坚新模式,有效解决贫困村农产品销售难题,激发贫困农户生产谋业的强大动力,推动产业发展,推进脱贫步伐。

根据《贵州省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实施方案》,南民族师范学院定点帮扶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摆卡2个一类贫困村,利用学院食堂对大量农产品的需求,定点采购贫困村农产品,实施产业培扶,推动基地建设,实现示范引领,助推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同步脱贫奔小康。

今年8月6日,省委书记孙志刚在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上,对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农结合”给予高度肯定,并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借鉴推广。

“校农结合”增强农户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激活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贫困农户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战胜贫困的信心和斗志。“少又不好卖,多了又买不出去”一直困绕着贫困农户发展。“校农结合”有效解决贫困农户卖货难问题。南民族师范学院与平塘相关毛南族贫困村签定到2020年订单合同,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实施近半年来,已新增16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申请要求养猪。到8月23日,帮扶的新关、摆卡2个一类村生猪存栏分别增长166.67%、37.61%。整个卡蒲毛南族乡生猪存栏从“校农结合”前的1956头增加到现在的3320头,增长69.73%;养鸡数量从3.39万羽,增加到6.81万羽,增长100.88%。农户从“逼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

“校农结合”推动贫困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校农结合”通过学校需方要求,引导贫困农户供方的结构调整,学校对农产品不是“面面俱到、包打天下”,而是根据需求“有选择”,农户要想分到“校农结合”的“一杯羹”,必须调整生产结构,“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虽提供收购清单几十种,但不是每一个都适合,乡村合作社则有意识的重点集中在3-4个重点品种上,这既有利于技术培训、产业集中,也有利用“一村一品”的形成。如亮寨村这半年压缩劣势辣椒、鸡的种养,较去年年底分别减少25%和12.5%,但其优势品种生猪、萝卜,则分别大幅度增加173.73%和200%,一批生猪村、萝卜组、辣椒寨俏然形成。有选择、专业化的生产,大大提高贫困村的种植水平和质量,“校农结合”生产的高端产品已开始“进军”深圳市场。8月15日,“校农结合”首批2700多斤绿色蔬菜运达深圳,并顺利通过广东深圳凯吉农产品检测认证公司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残留量严格检测,其检测结果与贵州省农委支持南师院在卡蒲毛南族乡建立的农残综合检测室检测结果一致。卡蒲毛南族乡建立“校农结合”农产品配送中心,正利用“互联网+”手段,探索线上线下配送。

“校农结合”是学校与“三农”的有机结合,帮扶推动了农村农业农民整体发展。学校在实施“校农结合”过程中,强调“打组合拳”。今年3月,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邹联克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科技服务、教育扶贫、产品对接、产业扶持、基地建设、干部驻村等“十二条”措施。今年7月,学校与平塘县委县政府成立“校农结合”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联合下发《“校农结合”助推毛南族聚居村脱贫奔康实施方案》,将“校农结合”逐步扩展到涉及毛南族的6个乡镇19个毛南族聚居村,帮扶单位也扩大到学校17个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和30多个平塘县直部门,锁定26个一级目标,量化50多个具体指标,确定具体覆盖农户、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具体实施人等。今年3月以来,学校与帮扶乡新建了7个规模养殖示范点,2个百亩商品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在“校农结合”区域,学校新建了3个产学研基地、一个综合检测实验室、启动乡村旅游规划、选派师生开设小学英语、实施大数据脱贫动态监测评估、免费对乡村教师培训、进行10多次2000多人(次)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帮助毛南族申报古药专利、建设蔬菜冻链库、共建“校农结合”产业示范园区等。

学校还选择11个不同类型贫困户,安排11个二级学院进行包保,探索不同类型贫困农户脱贫办法,形成可复制的模式经验。“组合拳”推动帮扶村快速度发展,如新关村通组公路硬化率已达到90%,自然村寨连户硬化率达到98%,通电率达100%,安全饮水达100%,自来水入户率100%,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观。

“校农结合”推进农业生产要素整合,提高各类各项投资效益。

“校农结合”过程中,学校除了发挥食堂需要大量农产品外,重点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积极帮助制定、完善规划和计划,再通过合理有效的规划和计划去整合、撬动各类各方面的资金。通过生猪产业规划,使新关村77户贫困农户获特惠贷342.35万元,摆卡村47户获特惠贷214.5万元。贵州省农委深入南民族师范学院专题调研“校农结合”,先期已支持30多万元用于农残检测室的建设。通过实施“校农结合”以来,学校帮助的卡蒲毛南族乡除了生猪、鸡有较快增长外,牛存栏增长34.78%、茄子种植面积增长38.14%、小瓜增长101.16%、萝卜增长28.72%、辣椒增长33.61%、西红柿增长40.15%、豇豆增长56.81%、黄豆增长36.54%。今年以来,通过“校农结合”,整合来自发改、扶贫、教育、农委、民宗等系统、部门、企业资金2897万元,其中基础设施1994万元(路和广场639万、安全饮水355万、拟投园区1000万),产业资金585万元(蛋鸡180万、贡柚25万、黑猪养殖补助300万、蔬菜种植补助80万),村级集体资金300万元,有效提高了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校农结合”助推毛南族脱贫和学校转型发展,实现一举多得“共赢”。学校在实施“校农结合”过程中,结合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目标,突出南民族师范学院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应用型“三性一型”办学特色,加大产业帮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实践实训基地,使教育更加“接地气”,育人更加“服水土”,实现“共赢”目标。通过“校农结合”,帮扶毛南族村寨建设产业发展基地;在毛南族村寨建设学生生产性实习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提高科研成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今年5月,学院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贵州省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教育学专业获批贵州省重点学科。今年本科教学水平审核评估工作中,国家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对南民族师范学院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整体思路和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学生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对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通过“校农结合”加大产业帮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实践实训基地,使教育更加“接地气”,育人更加“服水土”。图为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校农结合”农产品配送中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供图)

(作者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 / 李坤)

猜你喜欢
师范学院贫困村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洛阳师范学院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AnalysisoftheDifferencesbetweenwrittenandspoken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