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春
摘 要:民族管弦乐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当中的瑰宝,高校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是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基础,针对高校的特殊环境,我们要适时创新教学思维,改革教学模式,为高校民族管弦乐的健康发展探究科学方法,寻求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189-02
我国的民族管弦乐产生于上个世纪初叶,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几代音乐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后,现已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我国民族管弦乐发展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所面临的思维局限、机制不活、人员不齐、资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不少高校民族器乐合奏教学至今依然停留在纸上谈兵或说多做少、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高校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现状
高校民族管弦乐合奏是器乐合奏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院系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但不同学校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情况不尽相同,从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开课区间等方面可谓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的高校校非常重视,既有专业的民族管弦乐团,又开设了民族管弦乐合奏课,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坚持的很好;有的高校校尽管成立了民族管弦乐乐团,但由于生源不足,建制不全,形同虚设,没有开设民族管弦乐合奏这门课;还有的高校由于长期以来所面临的专业师资缺乏、人员流动性强、社会不参与、资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高校这个本应该在民族管弦乐发展中起到带头和推波助澜作用的群体组织却只能是纸上谈兵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少数专业教师和乐队爱好者也是满怀一腔热血却因为上述原因的桎梏而就此作罢。再加上民族管弦乐的乐队编制较复杂,乐器种类多,乐器购置投资大,乐团训练难度大,见效慢,不少领导甚至觉得民族管弦乐合奏太土,声音嘈杂,个性太强,气势不够宏伟,外形不够体面等多种错误认识导致该课程的实际授课大打折扣。民族管弦乐合奏也只是象征性地被写进了人才培养方案,但并没有实际开设或者是蜻蜓点水的做做样子而已。
二、高校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的意义
(一)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是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有机组成
民族管弦乐艺术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当中的一朵奇葩。高校作为音乐人才培养的摇篮,音乐文化的传播地,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长河中扮演者特殊的角色,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担任着创造美、传播美的重任。高校开展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既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需要,又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的需要和大学人的精神追求。高校开设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通过自身的努力,大力弘扬我国优秀高雅传统音乐艺术,引导学生热爱本土音乐文化,学习民族器乐演奏方法,了解民族管弦乐合奏的特点,感受不同地域的音乐演奏风格,掌握高雅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有力武器
校园文化的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民族管弦乐合奏艺术是众多艺术表演当中最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民族音乐表演形式之一,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不可获取的有力武器。高校开设民族管弦乐合奏课程一方面会给民族管弦乐团的成立与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会有力推动民族器乐在高校这片热土上快速健康地发展,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发展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加快中西音乐文化的有效对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探索出一条高校民族管弦乐发展道路。高校民族管弦乐合奏课的开设为进一步弘扬、传播、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为民族管弦乐这个世界音乐舞台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奇葩注入一针强心剂。
三、高校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校地合作,师生协同为高校民族管弦乐生存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校地合作,师生协同是高校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有效方式,也给乐团的生存提供很好的人力资源保障。首先,高校(特别是非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不像专业乐团,什么专业都有教师,而乐队为了达到其声部的平衡与特殊的音响效果,部分乐种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学校没有的专业教师就只能依靠地方上一些专业团体的专业人员来补充。从地方的一些专业团体聘请少量专业教师来担任民族管弦乐团的声部长,并由他们带领学生学习乐器演奏,既保证了乐团主体人员的稳定性,声部之间的平衡性,又不会给学校造成过多的人员包袱,同时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职业演奏员的很多优点,帮助乐团师生共同成长。其次,乐队的编制需要相对的稳定性,仅凭许学生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流动性较强,他们刚刚通过几年的磨练成熟了,却因为要毕业了不得不离开乐团,因此,乐团就像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乐团的人每年都在變化,每年老生退团,新生入团的时间也是乐团发展最困难的低谷时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专业教师来参与乐团排练,每个大的乐种要有1-2名教师来做支撑,保持其相对稳定性。
(二)校企合作,以课带团为高校民族管弦乐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高校民族管弦乐团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而且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乐团,但到头来大多数又都因为缺乏必要的经费维持而不得不解散,这足以说明经费保障的重要性。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取校企合作,以课带团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高校的民族管弦乐团不能跟专业团体相提并论,由政府出资或纯粹走商业化的道路。但正常的开支是必不可少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加以解决。即乐团基本设备(包括乐器、服装等)和校内的演出费用由高校出资提供,个别稀有乐种的师资由学校出资聘请,校外的演出活动(包括场地、灯光、音响、交通、食宿等)争取以校企合作的形式由商家或企业提供赞助。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我们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承担了企业产品的宣传任务,使学校和企业互利互惠,各取所需。另外,乐团平时的正规训练主要通过民族管弦乐合奏课来进行,以合奏课为基础来支撑、带动民乐团的发展,若临时有一些演出任务再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一些课时来保证乐团的排练时间和演出质量。这样既保证了乐团的正常运转,又能开拓师生的视野,在实际演出中不断积累经验。
(三)校校合作,学会统筹为高校民族管弦乐研究提供组织保障
高校民族管弦乐团是一个群体组织,这一组织要想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组织机构来负责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学术交流、观摩、以及重奏、合奏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来加强高校彼此之间的了解,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以此为平台加强高校民族管弦乐的专业理论水平的研究。为此,各省高校可以考虑成立高校民族管弦乐学会来统筹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高校民族管弦乐学会的成立搭建了各高校之间进行民族管弦乐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提供了民族器乐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客观上促进了高校民族管弦乐的快速协调发展。通过举办一些高校民族管弦乐教学论坛、指挥论坛、作曲论坛等系列活动,逐步加深民族器乐教师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指挥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和指挥技能,促使作曲家完成更多更好地,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的民族管弦乐作品。通过高校民族管弦乐合奏、重奏、齐奏比赛,拓展演出形式,丰富演奏曲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高校民族管弦乐团之间可以经常性地进行举办一些交流演出,不同乐团的指挥也可以交错担任客座指挥,相互借鉴,分享合奏教学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民族管弦乐既是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有力武器,高校民族管弦乐合奏教学是民族管弦乐团建立与发展的基础,我们理应适时创新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通过校地合作、师生协同、校企合作、以课带团、校校合作、学会统筹等多种方式,为高校民族管弦乐的健康发展探究科学方法,寻求有效路径,为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赵艳芳.从历史深处走来——有关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发展的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