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宜朗 毛佩贤
笔者最近几年一直参与一项不良生活经历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的研究。在我们评估的人群中,不少人曾经经受过各种不幸的生活事件,如童年失去亲人、遭受虐待、遭受暴力侵犯或强奸,或者参与战争、目睹战友阵亡等。我们发现,这些不幸生活事件往往增加日后出现各种精神障碍的风险,包括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滥用等。但我们也发现,有许多人虽然也同样经受过诸多不幸,但他们不但没有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反而能更加成熟、更加有效地处理和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都有一些教人在逆境中奋起,在逆境中生存的格言。比如,中国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车到山前必有路。”“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但事实是,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逆境的人都能够更加坚强。有人说,灾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其实不对。灾难与困境本身并不是财富,而对灾难的思考与学习,才可能使灾难变成财富。要知道,能像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那样身陷于囹圄20余年后,变为一个意志更加坚强、更为豁达、更为宽容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人要么是在经历逆境后身心疲惫,一蹶不振;要么是逆来顺受,不再抗争。还有的人干脆破罐破摔,或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出现各种精神心理障碍。
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与人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如此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每个人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不同。
何为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称为心理弹性、心理适应力、心理顺应性等。一位心理学家形象地把一个人比喻成一个皮球,当我们把皮球抛到地上时,球自然就会弹跳起来。皮球中的气体愈充足,球的弹跳力就会愈强。相反,如果球中的气体不足,球的弹跳就会显得很无力,这种球的弹跳力就如同人的心理韧性。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韧性定义为在遇到困难(危险、逆境)时渡过难关,吃一堑长一智,并继续前进的能力。
心理韧性强的人往往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因为他们往往对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认真对待,并希望能借此锻炼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更大的挑战。他们的反应方式往往是积极而非消极,具有建设性而非“驼鸟”政策。由于他们能就事论事,着眼于当前,他们往往会觉得更加自主自立。同样,当目前的困境得到解决后,他们不会再纠缠,而是向前看,着眼于未来。
笔者小时候曾经听到有人用扁担来比喻一个人的韧性。心理韧性强的人如同一根好的扁担,承受重量时可以弯但不易折。相反,心理韧性差的人有可能表面看起来很坚强,但一旦承担的重量过大,就会骤然折断。
童年经历与心理韧性
大量研究发现,童年经历及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具有良好韧性的的儿童,其童年期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即无论物质条件的好坏,他们都拥有一个稳定且有爱心的父母或代理父母(如祖父母)。这种关系能够供孩子提供足够的保护与支持,缓冲外界的不良影响。好的父母不但保护、关爱孩子,还需要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锻造心理韧性,积极帮助孩子学会自主的能力,不要事事代办;充分利用或创造机会增强孩子处理事情的技巧及调控情绪的能力,多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什么人容易一蹶不振?
在遇到逆境、困难时一蹶不振的人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往往纠缠于眼前的问题,对未来的问题缺乏思考与准备,且常常觉得自己已经走投无路,甚至容易采取一些非建设性的方法试图逃避,如酗酒、吸毒、攻击行为等,常见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被动退缩、怨天尤人等。
心理韧性与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应能力强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也更加自如,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很快调整,不会在一件事情上长期纠缠不休。相反,适应能力差的人则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且往往怨天尤人。但要注意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一味顺从、适应他人者并不一定意味着适应能力强,真正的适应能力强是指能够正视问题的存在,并设法解决问题,使得相应的人际关系健康发展。
通过言传身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增强适应能力。心理学家发现,适应能力强的父母不仅其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且对子女的影响力也强,更容易担当好作为父母的角色。
研究发现,注意教孩子一些有用的应对困难的技巧,让他们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坚定、有力,且处事冷静、有效,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更为重要。
学会适应
遇到困难时一往无前只是心理韧性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学习、个人的信仰、道德情操、个人经历等都会对一个人的适应能力产生影响。多数心理学家相信,虽然人生来在心理耐受力方面就有一定的差异,但个人经历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事实业已证明,父母、老师等教育者可以利用个人的经历培养一个人的心理耐受力,同样,一个人也可以有意地锻造自己的心理耐受力。
点点滴滴,锻造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并非天生,它需要学习且可以学习,以下是一些权威心理学家提供的建议,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建议适用于所有人,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于自己的方式去锻造心理韧性。
1建立并善用人际关系:建立并保持密切的人际关系相当重要。有的是人从出生就有的关系(如家人),有的则是后来逐渐形成的(如朋友、同事等)。接受这些人的支持與帮助有助于你应对逆境,锻造心理韧性;而提供帮助,在他人需要时施以援手也同样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2在面对危机时不要一蹶不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快乐需要积极寻求,而不幸或困难则常常不请自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对这些应激事件的解释或应对方式。放眼未来,并积极从当前的事情中学习如何应对,这样在未来类似事情发生时,你就会有所准备。很多人在经历逆境后更加珍惜自己的配偶或家庭,生活目标更加清晰,对人更加宽容,对事情更加豁达。
3学会适应变化:人生即意味着不断变化,要逐渐适应、接受新的现实,随时调整生活目标。少沉溺于过去,着眼现实,为所当为。
4制订目标并逐渐接近目标:制订一些现实可行的目标,并定期为这些目标做出一些切实的努力。比如,有人想去考成人本科文凭,但觉得目标过于宏大。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一目标分成很多小目标,比如每6个月完成几门课,这样就会逐渐接近直至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5要学会当机立断:在面对困境时,要及时采取行动,积极面对危机,回避问题往往会使问题更难以解决。
6挑战自己,发现新的自我: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创造并迎接新的挑战,如学习新的技能,去探险旅游,参加新的体育运动等。很多人会发现在面对挑战后会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能力,或发现自己更加成熟。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要挑战自己,这样可增加自己的心理韧性。
7给自己打气:通过应对困难、解决问题来增加自己的自信,给自己打气。哪怕小小的成就也别忘犒劳自己,要善于呵护自己。
8善待自己: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要寻找培育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学会让自己放松。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睡眠,要找时间锻炼身体。善待自己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一旦出现逆境或困难,你就能更好地应对,从而锻造的心理韧性。
9保持乐观,不放弃希望:保持乐观的思维,往往会增加成功的概率。要经常想象你想要什么,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少花时间去担心如果做不好怎么办。爱迪生曾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1避免滥用酒精或药物:处于困境时,不少人会借用酒精或药物来麻醉自己的情绪,暂時缓解痛楚。但是,举杯浇愁愁更愁,滥用药物只能麻醉一时,那些问题或困境不会自己消失。
1掌握一两项适合自己的放松技术:每个人的放松技术各有不同,有的喜欢野外活动(如钓鱼),有的更爱欣赏音乐,有的偏爱静坐,有的则喜欢散步或慢跑。在实际中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并行之有效即可。
1放眼长远:虽然目前的困难看似难以解决,甚至觉得如泰山压顶,但如果放眼长远,或想想很多人都曾经面临相似的困境并顺利渡过,则不会死钻牛角尖,思维陷入死胡同,往往会觉得事情容易得多。
汤宜朗,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历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临床科主任。曾获选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国际交流学者(NIDA-INVEST fellow), 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Emory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为美国执照精神科医生,美国精神病学会会员,在Emory大学从事临床及研究工作。专业领域包括普通精神病学、成瘾精神病学及精神疾病遗传学。
毛佩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干部保健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认知心理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司法局法医精神病鉴定专家
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