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颖恒
【摘要】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研究视角,针对高中地理教材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展开分析讨论,在研究过程中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出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分析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比例,并做出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当中正式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而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实践当中,明确指出了要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见,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关键,这就需要精准把握教材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课标》当中指出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人地协调理念,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现象或者知识,去清晰的认知其中所包含的人地关系,可以精准的分析出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对于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将会对人类发展所产生的反作用,进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1]。第二,综合性思维,其就是指对于某一种地理现象,从多元化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视角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对于某一种地理事象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进而给出一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区域认知,也就是可以结合某一种地理现象或者情境,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区域的基本特征,并且可以针对某一区域的某项决策做出科学性评判,从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2]。第四,地理实践能力,就是通过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地理工具,对某一地理现象进行有效观察,获得或者处理某种地理认知,表现出探索性的科学态度。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成分析
(一)宏观认知
在高中地理教材当中,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实践能力是构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整体性的体系。从整体上来看,每一本教材中各素养的构成比例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若想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应该对教材实施透彻的分析,进而形成宏观上的认知,最终有针对性的采取时效性的教学策略。
(二)具体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综合思维所占有的比重是最大的,在全部必修课本当中一共出现了332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有172处是关于综合思维的,这主要是因为综合思维是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思维方式。例如,在必修二中,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中,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分析探索、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等内容都体现了综合思维这一核心素养。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自然与人文的科学,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始终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人类发展实践中,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文因素中的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各类因素的变化,从而使得地理环境始终都是一个整体。在对地理环境实施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利用综合性思维对组成地理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同时在发现地理要素之间关联性的过程中也是需要综合思维的有效应用的。
其次就是人地协调观,在必修教材中总共出现了65个,占比19.6%,例如在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中提到的“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等内容都属于人地协调观的内容范畴。人地协调观是地理科学中的指导思想,也是学习地理科学的核心理念,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一切地理实践的开展都应该以人地协调作为核心价值取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将人地协调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相较于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两个核心素养所占的比重小一些,在必修教材中区域认知一共出现50个,占比15.1%,而地理实践能力出现了45个,占比13.6%,这说明现阶段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对于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确的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是新课程标准之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所以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偏废其一。
在教育改革大幕全面打开的新时代,重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重点所在。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广大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外延,可以帮助教师对地理教材中學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形成宏观的认知,进而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及手段,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小瑞.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2]李梦晗.基于中美高中地理教材比较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