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八次提到了互联网,鼓励各行各业创新性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来开展工作,以提高工作实效,其中就包括了高校的管理工作。基于这一背景,笔者提出了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高校管理中的研究主题。首先分析了信息化技术能够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优势和利好特点,接着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恰当适宜地运用信息化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以期可以给当下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具有价值性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校管理;高校管理者
一、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高校管理工作优势
(1)信息流通的便捷性
站在宏观的角度上看,高校的管理工作集中在“人、财、物”这三大板块中,人指的是教师、教职员工、学生等。财指的是高校的资金流通管理。物指的是高校的固定资产及日常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需要采购置办的一系列物资等。以人为例,学校的管理人员如果需要进行“上传下达”的工作,比如组织开展某一个活动(如校庆、校运会、迎接新生等)依托于信息技術的支持,借助于学校统一的管理后台,就能够在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精准无误地告知对应的人员,这无疑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流通的时间,从而直接提高了管理效率。
(2)交流沟通的无阻性
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微信现在俨然成为了全社会都普遍认可并且广泛使用的一种社交工具,这一信息技术的产物在交流沟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小学和中学对比起来,大学各个学科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机会没有那么多,交流的频次没有那么高,彼此的粘合度也没有那么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拉近双方的距离,如何消除彼此的沟通障碍呢,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产物如微信等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工具。又比如不同学院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可能面对面深入共事或者接触的机会也没有那么多,这种情况同样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彼此间的交流通畅性,这对于高校的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管理轨迹的条理性
高校的管理工作就是管理人员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有组织,有方向,有技巧,有策略地对学校的各项教学职能,教研职能进行工作的分配、指导、督促、控制。唯有把每一项工作目标,每一项工作职责都量化、细化到每一名教职人员的身上,细化到每一个日常的教职内容中,才能真正地让目标落地执行。这是一个由总到分,逐级落实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恰恰可以让整个管理工作因为有迹可循,有章可依而具有很好的条理性。比如在学校的内部管理系统中,教职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查询到工作的进展与当前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去促使工作的快速推进,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二、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高校管理工作思路
(1)搜集多领域数据信息
管理是一项基于决策的活动,而决策离不开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信息化技术由于能够使信息流通变得更加便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通畅,因此,其丰富及时的信息流就可以成为高校管理者决策时的参考,故而,依托于信息化技术的管理方式可以通过搜集多领域的数据信息来实现。以宿舍的管理为例,每一名学生在入学时都会有基本的信息,高校的管理者可以参考学生档案信息来分配每一间宿舍里面的入住人员(比如将同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宿舍里,比如将入学时成绩相仿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宿舍里等)。除此以外,关于每一名学生的所有信息,从入学时的基本信息,到进入学校后参加的校园活动,到各个学科,各个年级段考试的成绩,在校时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诸多奖项等,都有完整的信息记录,这些信息既可以作为管理者对学生客观评价或就业指导时的客观依据,又可以对当前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从而在制定管理决策时更加有的放矢。
(2)构建多门类信息平台
高校管理者所涉及到的管理领域多种多样,方方面面,为了能够更好地统筹安排,管理者可以依托于信息技术构建多门类的信息平台。比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管理上,管理者可以按照不同类型的社团来设计有针对性的信息平台,如学习型的社团,如艺术型的社团,如社会实践型的社团等,大社团下又可以分设各个年级的,各个学院的等。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在对应的平台中查看到想要了解的资讯。比如学习型社团在每个月份或每个季度等会安排的各种活动内容,活动主题,报名参加的时间等等。多门类信息平台的好处在于信息传递的精准性,同一名教师即使负责多个社团组织或者多个教研项目,同一名学生即使参与多个社会活动或者多个研究小组,也不会因为多种身份而致使信息发生紊乱。对高校的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纵向与横向交织相连的平台,大大地提高了信息流通的效率性与匹配性。
(3)共享多形式信息资源
受限于多种原因,我国的教学资源目前还存在着较为不平衡的状态,对于一些比较普通的高校来说,其教师与学生可以拥有的本校资源是比较有限的,但是信息技术打破了地域限制,打破了知识壁垒,高校管理者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共享多形式的信息资源。以学科教学资源为例,高校管理者在主动向兄弟学校交流管理经验,交换学校资源,主动向更优秀的高校汲取经验,吸收资源时,可以将这些资源置放于学校的系统平台上,让原本可能只能在本地区,本学校教学与学习的教师与学生都可以接触、了解、学习到更多优秀的资源。尤其是在教学教研上,有些高校可能教研管理比较薄弱,那么借助多形式的共享资源,更多更丰富的教研内容都可以注入到本校来,都可以成为本校教研管理的一部分,这有利于提高整个学校的教研水平,提高整个学校的资源储备量,最终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4)缔结多主体信息纽带
大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多自由时间与分散性的教学组织,高校管理者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将学校中的各个主体都缔结起来并尽可能地扩大辐射面。以高校管理中的就业指导管理为例,管理者应当尽可能地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搭桥铺路”。除了比较传统常规的邀请企业来学校中召开校招会,开设专场招聘会,提供实习岗位外,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比如,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对应的就业指导微信群,群里面除了有该专业的学生与教师外,还可以邀请可能有用人需求的企业HR加入,邀请该专业的历届优秀毕业生加入,邀请社会上第三方招聘平台/招聘组织的人员加入,邀请该专业/该行业中的大咖加入等。这个微信群除了可以用来发布招聘信息以外,还可以成为毕业生与需求方交流的平台,如对特定岗位工作内容的交流等。对用人方来说,这是一个了解毕业生的机会,有利于用人方更好地找到与岗位适配的人才。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了解心仪企业,了解目标岗位的机会,有利于毕业生更好地为自己的就业择业做好充足的准备。站在高校管理者的角度,通过信息技术来把原本分散的各个主体都聚焦到一起,无疑能够让各个主体在接触中碰撞出更多火花,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小结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高度普及,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储存等信息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教育界掀起一股“智慧校园”的创新思潮。相比于应试教育而言,高校教育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上会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式也迫切需要一股力量的注入来提高其创新性与灵活性。笔者以为,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应当积极拥抱信息技术,主动尝试并大胆创新,在摸索中逐步地寻找到将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契机,通过多样化的工作思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优势与价值,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更加优越、适宜、智慧、通达的校园环境与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孙志明. 以“互联网+”思维 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创新[J]北京教育(高教), 2016-08-10
[2]秦燕燕.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探索[J]学理论,2015-10-10
[3]康凯.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教育管理中辅导员工作探究[J]文教资料,2014-07-15
作者简介:徐益蓉(1966.10.16-),女,浙江永康人,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学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