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奎
摘 要: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深入分析文化自觉的内涵;剖析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守主流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培养敢于担当的大学生。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路径:意识形态的自觉;文化形态的自觉;视域融合的自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路径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925SK2017B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构筑在以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为底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时,面对各种形式的社会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干扰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自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1 文化自觉的内涵
自著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和以来,文化自觉“已不是一个孤立的理念,而是已经形成为一种文化观,一种有深刻意涵的文化理论”[1]学术界立足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的定义,根据自身的理解,积极参与“文化自觉”的研讨,进一步拓展和充实文化自觉的理论。
本文认为“文化自觉”即“文化自觉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及其文化存在状态、现实使命、未来走向的自觉。”其概念内涵包括:(1)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认识论,表现为对自身文化过往、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认识,同时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文化认识活动。(2)文化自觉是一种价值选择和建构的过程,表现在历史的变迁和演进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的不断变革而进行文化选择、文化建构的价值取向,是人的自觉、理性的自觉。因而可以说,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文化困境和文化危机的基础,是对文化内在矛盾与张力、现实与理想、手段与目的的理论表达,是在一定文化理想确立以后对文化现实的全方位审视,是文化发展中需要不断重建的路标。[2]
2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意义
2.1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守主流文化
而面对多元文化并存,各种异质文化激荡、冲突、融合,为使大学生坚守我国主流文化的立场,必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通过对大学人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毛澤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人的头脑,能培育大学人“自知之明”“辩证取舍”的能力和“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气度,能有效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强势侵袭和隐性渗透以及传统文化沉渣泛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贯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教育目标,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促使大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中自觉坚守主流文化。
2.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培育大学生的自由精神,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关键是对大学人的改造,其终极价值是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禁锢在大一统的传统文化中,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的凸显和弘扬,盲目地崇拜遏制着大学生的理性精神、思想自由,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停留在狭小的情感圈内,大学生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找到真正的精神家园。扭转这种不良局面关键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2.3 有助于培养敢于担当的大学生
当今,大学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大学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功利的牵制,部分学生热衷于争名夺利,追求功利和实用,本位的大学把“人”给吞没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消失了。大学生在谋取经济利益时应当主动担当对社会、对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责任。因此,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在保持自由追求高深学问的本性前提下,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彰显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总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最终落脚点是涵养大学人的文化品格和世俗关怀精神,使大学省成为兼具真理力量和人格魅力的完整的人、全面的人,从而影响、引领社会发展。
3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实路径
3.1 意识形态的自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通过理论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观和审美观向受教育者揭示人对世界的把握。”[6]
意识形态的自觉,就其现实性而言,要实现三个自觉:一是在理论上,要自觉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融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二是在实践上,要自觉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融通,坚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在创新上,要自觉实现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通,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
3.2 文化形态的自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化传习、文化行为和文化规定在民众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时的不同影响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不同文化碰撞,在文化形态上要保持三个方面的自觉:一是对人类文化共通性自觉;二是对多元文化的辩证性自觉;三是对现代文化发展的趋势性自觉。
3.3 视域融合的自觉
较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上的自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内涵、学科规律、学术特质、研究规范所决定的背景条件、研究对象、目标选择、知识内容、文化意义、逻辑框架等视界结构; 二所涉猎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思维、方法在科研中形成的整合视野;三是在学科范围内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践展开的视域,主要包括:认识内容、基本原理、概念体系、价值选择、文化背景、意义指向等视界框架。
参考文献
[1]方克立.“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1):26 .
[2]王文兵.走向文化自觉的哲学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07,(9):48-52.
[3]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704,727,243.
[4]李艳、杨晓慧.文化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