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英杰
清乾隆二十五年南阳知府叶佩荪曾在界中写过这样一首怀古诗:
界冢范蠡庙
涅阳古道没沙墟,界冢何年少伯庐。
故国久辞三户远,扁舟长向五湖疏。
风流今古吴宫怨,霸气春秋越绝书。
总为楚材能雪耻,寒潮不必怨灵胥。
这首诗为范蠡故里是界中提供了客观依据。诗中界冢(界中)即三户,是范蠡故里(少伯庐)。“故国久辞三户远”即“离开故国(楚国)时间久了,并且离开故里三户的距离也很遥远”。
一、叶佩荪是所有论述范蠡故里著作存世的人物中,“文凭”最高,官职最大的。他的眼界宽广、知识架构齐全,具有非同一般的认知高度,堪称大儒,其语言表述更客观可靠。
叶佩荪(1731~1784),字丹颖,号辛麓,浙江归安(时隶属于嘉兴)人。生于清世宗雍正九年,卒于高宗乾隆四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乾隆十九年进士(全科第八名,二甲第五名,比肩紀晓岚),改兵部主事。累官卫辉知府,开封知府,南阳知府,山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乾隆四十七年涉失察山东帑银亏空案而降补知府,罣吏议归。著有《传经堂诗文集》十二卷,《易守》四十卷,《清史列传》传于世,为清代著名国学大儒。
叶佩荪前后二妇周映清,李含章,生一男三女:令仪、令嘉、令昭;三媳:陈长生、周星薇、何若琼。
尤其是夫人李含章,为叶佩荪继室,清巡抚李因培长女,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
叶家满门女子皆能诗,且有大量诗作留传于世。
其子叶绍楏,乾隆乙亥(四十四年)举人。
叶佩荪家族被列为嘉兴明清望族,有“归安叶氏一门风雅之盛,为吾浙之冠”之誉。
叶佩荪是家族的领军人物,其水平不言而喻。
二、叶佩荪是范蠡故里的最客观评论人。
范蠡当年主要生活在三地:河南、浙江、山东。而叶佩荪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对三地都了如指掌的范蠡故里论述人(他的家族是嘉兴名门望族,他做过山东按察使,做过南阳知府),他对有关范蠡的传闻和文献掌握得最为翔实,加上他本人极高的文化素养,必然有高瞻的历史观。他的论断最具可靠性。
三、从诗中的“少伯”“三户”“楚才”“吴宫”等字词看,他定熟读过《吴越春秋》《越绝书》《史记》等文中关于范蠡的记述。身为南阳长官,他更不可能不知道曾在南阳境内当过县令的郦道元对范蠡故里的描述。叶佩荪进士出身,又是南阳知府,有着非凡的政治觉悟和学养,不至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发贻笑后世之论。他没有障目于《水经注》,显然他深谙郦文,而不以讹传讹。
四、叶佩荪是浙江人,又同为南阳淅川、三十里屯、界中三地父母官,对三地不存在感情偏私,言论更具客观性。
五、已经没入沙墟的涅阳古道在历史的尘烟中隐隐约约,叶知府却明了它的历史渊源,能认准它的具体位置,且把对它的哀愁融入诗篇,加上该诗的风格和意蕴以及信息含量,足见他的博学多才和非凡的历史学造诣。更说明他作诗时来南阳已有时日,而不是下车伊始的“哇啦”之论。
六、无论当年叶佩荪走水路还是旱路都会经行界中和三十里屯两地,无论当年他的行踪是自南向北还是自北向南他都可以对范蠡故里的看法做出最客观的认定。
七、诗中叶佩荪特意提到了他的两个殒命政治的“同行”越国大夫文种和吴国大夫伍子胥 ,可见那场发生在家乡土地上的惨烈历史故事对他心灵的冲击之大,说明他是在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正视历史,而不是随意的戏说。
八、叶佩荪曾对官方数据有过这样著名的论述:“地方辽阔,户口畸零,官必不能遍历乡村,细询姓氏,只凭乡约造报,错误相仍,则编审之不真。”这说明他是一个处事极严谨的人,不会那种文过饰非,人云亦云。对于他的文章也一定会力求缜密。
作为地方长官,后又官至“省厅”,本诗作为官方文献被“发表”且传播至今,可见那时叶佩荪始终认可此文的文学价值和史学观点,且为后世史家认可。
叶佩荪在界中用诗来悼念范蠡,怀古伤今,大有“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之慨,联想到范蠡的浙江、山东行迹,却触痛了自己宦海生涯,顿生万千愁绪,竟无意间为今天的范蠡故里研究留下了一帧难得的文献。史料只是记载,叶佩荪在南阳廉洁惠民,我们无须再一一搜寻他在南阳留下的斐然政绩了,单有此文存世,足可谓是他对南阳的莫大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