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走过十年校园足球初现成果

2017-10-21 13:01李小伟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阳光体育体育运动足球

李小伟

2017年5月7日,将迎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发布10周年。而刚刚过去的201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迎来了启动10周年的日子。

10年来,伴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特别是2007年“中央7号文件”的下发,学校体育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提高认识、制度建设、资金投入、条件改善、师资配备、校园足球发展和增强青少年体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随着2014年校园足球交由教育部牵头,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的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阳光体育运动取得成效

“中央7號文件”提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经过10年的努力,阳光体育运动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效:

1.促进了政府重视,加大了各方面的投入。为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切实落实“中央7号文件”,我国先后于2008年、2009年在江苏、重庆召开了2次阳光体育运动推进大会,2010年在陕西召开了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推进大会。这3次会议是对各地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力推动,引起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全国近30个省份以党委和政府的名义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为切实加强对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中央7个部门共同建立了加强青少年体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建立了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多部门合作、齐抓共管和统筹协调解决学校体育工作重要问题的机制。

開展学校体育工作,加大投入、改善设施是基础。几年来,很多地方加大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阳光体育运动有效遏制了青少年体质下降趋势。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就是要把广大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后,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教育部门“小学一至三年级每周开设四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高中两节体育课”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

不少学校向时间要效益,将每节课减少5min,用于体育活动时间;许多地方要求每周减少一节地方课时,相应增加一课时用于学生课后体育锻炼。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把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列入到作息时间表和总课时表中。

10年来,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增强,从“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学生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跑起来、跳起来、动起来,每天锻炼一小时蔚然成风。种种迹象表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体育意识。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20多年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与2010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国学生体质连续下滑的态势初步得到遏制,并出现止跌反弹趋势。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10年的意义在于,该项运动唤醒了广大师生的健康意识,让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一种习惯,让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成为了青少年学生的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10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加强,青少年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们必须看到,10年来的成果还没有完全巩固,实现学校体育工作战略性突破的任务还远远有完成,距“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相差还很远。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进展没起色的情况仍然存在,“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依然不够牢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没有完全落实,少数学校存在削减、挤占体育课的现象。

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超过1/3的学校的体育课程并未按国家“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学时,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学时,高中每周2学时”的规定执行。调查还显示,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中最容易被取消和挤占的课程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表明:我国现有中小学约60万所,但体育教师只有约43万人,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约29万人。

二、校园足球带动学校体育全面改革

2015年11月26日,全国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此次会议被看作是由教育部主导的校园足球工作全面启动的标志。而早在2014年7月28日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座谈会上,校园足球就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至教育部牵头。

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开展校园足球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部门开展的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体育,重在扩大足球人口。在教育部门的规划中,未来到2025年,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将达到5万所。在过去的2年多时间里,校园足球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

1.扶持特色引领,提高普及水平。2016年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和改革试验区的遴选认定工作,完成了475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31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的认定工作。截止目前,已分两批次综合认定并命名13381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9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此外,全国校足办还确定了内蒙古自治区、青岛市、厦门市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4个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有力推动了青少年校园足球普及水平的提高。

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全国校足办发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编写了360节校园足球示范课教案,确定了足球教学示范课的核心内容。明确了校园足球教学的规范要求,指导校园足球的训练实施和技能评定,有力推动了中小学深化足球教学改革。

3.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水平。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骨干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的通知》,对全国1.6万余名中小学校长、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教研员进行了培训。2016年聘请115名高水平外籍足球教师到国内中小学校任教。

4.积极开展竞赛,完善竞赛体系。开展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2016年,完成了20项校园足球高中和高校联赛,近7500名高中生和大学生参与。由10个省份承办了14个营区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分营活动和3个总营活动,来自全国1730所中小学的5284名足球运动员和2010名教练员参加了活动。

5.推進国际交流,开阔思路视野。教育部与德国足协签署了《关于中国大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全面加强青少年足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重点为足球教师培训和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选拔体系建设方面开展合作。在中法、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下,选送660名校园足球教练员分赴法国和英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2016年入选全国校园足球最佳阵容的62名学生于国庆节期间赴西班牙进行了为期1周的培训和比赛,期间与马德里竞技俱乐部足球学校球队进行了4场比赛,取得了2胜1平1负的较好战绩。

6.加强督导检查,深化部门协作。全国校足办与法国足协、西班牙职业足球联赛联盟等进行了意向合作洽谈。开展了青少年校园足球重点督察工作,完成了对天津、内蒙古、江苏、河南、江西、陕西等6省份的专项督导工作,并形成督导报告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研制了《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方案》、《关于加强职业足球俱乐部劳动用工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积极改善足球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7.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新长征”大型宣传推广活动,活动覆盖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青少年校园足球万里行”进行了专题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组织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了“校园足球先锋”和“校园足球夏令营”等专题片,直播、转播校园足球夏令营比赛,在广大青少年中掀起了爱足球、看足球、踢足球的热潮。依托2015年夏令营拍摄的《中国少年足球战队》纪录片获首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纪录片大奖。

当前校园足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师资、场地和器材设施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了加大培养力度、培训体育教师外,还采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我所用的办法,包括聘请足球教练、裁判、退役运动员、社会上有足球专长的人士、在校足球专业大学生任教等。同时加快场地建设,利用社会体育场馆开展校园足球体育竞赛等。

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的改革项目之一,不仅走出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坚实有力的一步,也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部相关部门希望,将校园足球发展当作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的样板,并在总结经验、成果乃至教训的基础上,引领学校体育改革的整体推进和不同运动项目教学、竞赛体系的建设。、下一步校园篮球、校园排球以及游泳、武术等项目都一系列项目都将在校园里轰轰烈烈开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出户外、走向操场,参与到更多的运动中,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完善人格。

三、安全事故:校园体育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近年来,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校园重新焕发活力。然而在一些校园却也出現了一种怪现象,不准孩子课间嬉戏,甚至不准课间走出教室,孩子们成了不折不扣的“圈养”。校长和老师们对此的解释是,不得不面对的校园运动风险事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

事实上,校园体育运动风险伤害事故已成为制约校园体育运动的瓶颈。在一些地方,校园安全让校长们“因噎废食”,不少校园已不见了春游、秋游等学生喜爱的运动。现实中,“宁可让学生坐死,也不能让学生跑死”成了许多校长奉行的体育活动“准则”。

对于校园安全,有关部门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2002年,教育部出台《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12种情形。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解决学生伤害的事故处理办法。

2015年,教育部颁布《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该《办法》从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体育器材采购与管理,体育教学与体育比赛管理,学生健康管理,体育安全教育等多方面对学校提出了要求。

在笔者看来,一些学校之所以谈学校安全色变,视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为畏途,关键在于许多人对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认识不到位,对于体育和户外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关注智育而忽视德体美在孩子全面成长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必须树立这样的认识:开展体育活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因为怕出安全事故,而不开展体育活动或户外体育运动,把孩子圈养成 “温室里的花朵”。同时,必须“跳出体育看体育”,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寓教于体,体教相长,为素质教育打开新的空间。

据了解,在日本不仅有《基本教育法》、《学校教育法》、《体育振兴法》等宏观性法律涉及学校体育工作,还有多部专门法律、法规保护学校、师生、家长的权益,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四、切除“有毒跑道”毒瘤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塑胶跑道的数量已居于世界领先。然而,近些年爆发的“毒跑道”事件,却将塑胶跑道这一利于学生体育运动的体育设施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早在2003年,塑胶跑道是否有毒就曾经引发争议,当时的结论是,“应该大力提倡建造塑胶场地,不能‘叫停,但在建造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环保的要求和标准执行。要严格管理、审查资质,对生产过程严格监控、监测,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学校塑胶场地建设中,如果一旦查出有造成危害和伤害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然而10多年过去了,有毒的塑胶跑道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越演越烈。据调查,在塑胶跑道从生产到交付使用中,涉及投资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检测方、验收方等多个当事方。在众多环节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有毒跑道”的产生。

当前,在我国普遍存在的“低价中标”的采购导向。为保证利润,企业中标之后,只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质量根本无法保证。监理是一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目前绝大多数监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走过场摆样子的居多。为了解决好“毒跑道”问题,前不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就《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公开征求意见。与此同时,各地的相关环保标准正在加紧制订中,国家标准也有望在今年出台。在齐抓共管的机制下,相信塑胶跑道的“毒瘤”将不再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威胁。

五、成为“主科”,体育还须加强自身建设

2016年9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发,《意见》指出,要将体育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中考的录取计分科目将由语文、数学、外语加上体育4个科目构成,其他科目均成为选考科目。

为什么全世界都没有中考体育,我们却要搞体育考试?要回答这一问题,须得回顾历史。

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原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不久,应试教育的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校逐渐凸显,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停止了有升学任务的初三和高三2个毕业年级的体育课,并将其课时用于其他学科,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体质也出现下降现象。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切实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部有关部门决定开展体育考试的试点工作。1979年5月,上海市崇明中学率先进行了体育考试的尝试。几年后,全国就有上海、山东、河南、辽宁、湖南、北京等8个省市进行了体育考试的试验工作。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九條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至此,体育课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下来。

然而,随着中考体育的推进,“考什么练什么”的现象越来越凸显。许多地方和学校为了应付考试,体育课脱离了正常的教学大纲而只练考试的几个项目,使得学生们仅考试的几项成绩突出,却未学会其他的体育项目,更遑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因此,体育升级为“主科”后,最应该避免的是“应试思维”带来的负效应。

當前,学生体质监测工作中普遍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2014年,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数据进行了抽查复核。

在所有学段中,大学抽查复合数据总评及格率在90%以上的省市比例最低。对于这样的学校主管部门却无可奈何,甚至都没法处罚,因为这样做的学校实在太多,法不责众。

教育部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的本意,是通过测试来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让学校重视校园体育活动,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事实上,目前的学生体质监测标准已经一降再降,其中不少指标甚至低于上世纪50年代的标准。普通学生只要按照基本的要求去做,完全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成绩,根本无须找人替考。

为何很容易过关的体测却出现“替考”?笔者调查发现,之所以找人替考,是因为大学生们普遍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成天沉迷于网络与游戏中,作息时间颠三倒四,体育锻炼基本不参加。对于这些,一方面大学应承担责任,加强教育及各方面的管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康观。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应适当考虑加强体质监测的权重和力度,积极发挥评价的机制,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一定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要求,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体育运动足球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闲暇体育促进校园阳光体育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呆呆和朵朵(13)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