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莲 邱春生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水调歌头·游泳》为咏事之词。全词十九句,九十五字,平生韵。词上片写事,下片咏志,抒写了诗人乐于搏风浪的豪情壮趣,表现了诗人建设新中国誓叫“天翻地覆”的宏大抱负。
我们来看诗人是怎样抒情咏志的。
起笔两句便简笔勾勒出一个为祖国建设匆匆奔走风尘仆仆的人物形象。不借景、不写物,不兴不比,既体现咏事词的特点,定下咏事词的基本格调,又出句超脱,径直入题。“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一个“才”,一个“又”,充分突出了人物的辛劳繁忙。这是谁?是诗人,是“游泳”的人,是新中国的创始人。值得一说的是:大凡诗、散文,小说一类文学作品,尤其是诗,多用形象的富有表现力的实字表现人物,而诗人独出机杼,借虚字以绘形传神,反映诗人驾驭语言的纯熟深厚的功力。
接着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是化用了柳永《雨铃霖》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词句,一“阔”,一“舒”,境界完全不同,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空阔苍茫的楚国天地上,奔腾着浩荡汹涌的万里长江,长江中一位花甲老人在迎风斗浪。人们很易作这样的联想:這空阔的天地正是这游泳者宏伟的气魄和伟大的胸襟,这浩荡的长江水正是游泳者的满腔豪情和伟人情致。这豪情壮趣表现在三方面。辛劳奔波之后,以横渡长江来洗涤一路风尘——毛泽东同志在六月一日到四日四天中三游长江!此为豪壮者之一。以与巨浪相搏代“闲庭信步”而度“宽馀”——正是这搏击风浪才使诗人有“宽馀”之感。此为豪壮者二。以阔阔楚天、浩荡长江愉耳目,悦身心。此为豪壮者三。面对这气势恢宏的画面,连我们胸中也涌动着一股豪情。词的上片正是由人写事,以事写情,而这情又不可谓不豪!若非一代伟人,便无此豪情:若非词家高手,便写不出这豪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二句从词的内容结构上看,是个过渡。时间如江水一去不回,我们怎样才能不负光阴?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点什么?诗人在问自己,在问所有共产党人,也在问我们;在词的节奏上,它又是一个绝妙的“休止”,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让我们在被那荡溢長江的豪情激动之后,稍稍平息一下心情。
江水滔滔,微风迎帆,龟蛇静峙。一个宏伟规划在诗人脑际浮现:我们要驾驭这数千年来桀骜不驯的长江,让它完全为我所用!我们要改变这整个世界!让神女也要惊诧于它的变化——变得快!变得好!——这,就是诗人胸怀的壮志。那么,诗人是怎样表现这壮志的呢?一是托物。龟蛇二山,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万里长江,巫山高峡,这是自然之物;一桥飞架,西江万壁,高峡平湖,这是人工之物。作者借自然之物衬人工之物。写二山是为了架“一桥”,架“一桥”是为了“变通途”:写“巫山”是为了“立石壁”,是为了托“平湖”。高山大江,信手拈来,以寓我情,以写我志,这是何等的气魄!若让这些事物零星搁置,便诗趣殆尽。诗人没有,也不会这样,而是把它们组构成一幅其壮无比的画面:龟蛇二山夹着长江,长江中白帆点点,山上大桥正在“飞架”;大江的上游,远远可见巫山的形影,那里将有一个平展如镜的大湖。诗人以物构画,以画现志,物壮志壮!另一方面,诗人通过炼字来表现其志之壮。架大桥用一“飞”字,使我们如见大桥凌空而起。写石壁用一“立”字,试想,若用“砌”“造”“筑”,那该是多么“慢”!多么拙!其志之壮又从何得见?用一“立”字,如见巨手一伸,“石壁”即成!这两句,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如今,三峡工程正如伟人的描绘一样展现在全世界的眼前,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发挥着前所未有的贡献。
一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巧妙的化用神话,假想“神女”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的表情和神态来抒发中国人民的改天换日的豪情壮志,与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思维独到。而如今,神女峰是不是也正为三峡的宏伟而惊叹呢?
分析至此,我们可知诗人写游泳是寓情于事,借事写物;托物咏志。全词章法分明,气韵流畅,意脉似断不断,达到了诗词艺术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