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华 李剑泉
【摘 要】随着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数量的增加,管理现代化和作业自动化这一现代物流的时代特征日益明显。但是,建设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如何规避风险,解决难题,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室成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课题。本文从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问题入手,逐一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努力营造一个类似真实的集物资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实训教学环境。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 实训室 建设 问题及对策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引导和调控作用发挥不充分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建设过程中,由于引导和调控不力,没有建立协作和共享机制,导致院系之间对彼此的设备情况不甚了解,加之实训课程的安排较为繁杂,基地和设备整体利用率低,尤其在安排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推卸现象,使得统一协调实训操作课程的目标难以实现。另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更不利于重点实训室的建设。
(二)实训室软硬件建设不匹配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中,硬件配备方面不均衡,脱离企业实际的现象较为突出。更多的是侧重硬件的建设,注重对兄弟院校的考察,以及对货架、包装设备等硬件设备的购置,忽视了软件系统的建设,阻碍了实践工作的开展。
(三)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训项目更多是独立的,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训体系。很多院校在物流专业的教育上,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本没有建设实训室的意愿,但是看到其他学校在建设物流实训室也盲目建设,建成之后又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符合企业实际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四)后期的开发与维护不到位
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建成后,后期的开发与维护问题开始显现。具体表现在,不了解设施设备的使用方式,在软件系统中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漏洞,使用过后的定期维护、保养不到位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训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的解决对策
(一)实训室建设与专业建设要相辅相成
实训室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实训室建设,使实训室建设与专业建设相辅相成,并提供条件进一步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比如,校内实训基地要依托专业建设,在每个专业至少要建设一个实训基地。与此同时,那些专业性不强、属性不明确的实训室要缓建或停建,而对于具有共享性的实训室则要共享共用,避免重复建设。
(二)加强实训室的开放与共享
实训室的开放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将实训室的室硬件设施和实训教学成果资源共享,使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另外,在开放时间的安排上,可充分利用周末或者平时学生的空闲时间,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实训内容,主动安排实训时间,在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的基础上,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
(三)教學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以职业为导向,培育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训操作能力的实训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模式创新的立足点。第一,精简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减少和避免那些与社会需要不符的课程,增加与社会所需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拥有拓展学习的条件。第二,注重实践。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充分发挥优势,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提高。第三,满足职业需求。课程模块应以职业要求不断更新,行业实践课程和学科前沿课程都要有所囊括,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综合实力,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四)加强实训室管理队伍建设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必须对后期的管理维护引起重视,积极吸引一些专业人才走进实训室,从事实训教学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实训室管理队伍建设。比如,聘请企业管理专家到学校举行讲座、传授管理经验,组建一支真正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能创新的实训室管理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院校实训室参观、学习等。
三、结语
在培养适应物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各院校必须找准定位,结合实际,从自身的问题出发,找寻相关的解决措施,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发相关的实训项目,并以此为依托,培养更多的专业化技术人才,推动我国的物流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子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9):249~250.
[2]杨旭,陈运财,赵晓艳.我国高职高专物流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29(4):154~155.
[3]李萍萍,吴海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及其对策[J].市场论坛,2015(3):89~90.
[4]宋晓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8):346~348.
[5]李红,石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