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摘 要: 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了大量专供应考士子使用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狭义上指的是科举考试范文、教授作文技法及应试技巧的书籍等。本文尝试性地通过列举部分此类存世书籍,说明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的特点及影响。
关键词: 福建建阳书坊 参考书籍 科举考试
一
古代福建建阳书坊以雕刻、出版图书而闻名天下,主要指的是今天的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书坊镇(历史上也叫崇化),《八闽通志》①卷25《食货·土产·建宁府·货之属·书籍》记载:“建阳县麻沙、崇化二坊,旧俱产书,号为图书之府。麻沙书坊元季毁,今书籍之行四方者,皆崇化书坊所刻者也。”建阳刻书、售书萌芽于五代,两宋进入繁荣时期,书坊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刻书②及售书的数量居全国前列。元、明、清建阳的刻书、售书业继续发展,仍是全国著名的刻书、售书中心。
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的书籍包罗万象、类型丰富,包括儒家经典、蒙读物、文人别集、诗文选本、医书、农书、地理堪舆、小说、戏曲及应对科考的参考书籍等。本文讨论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指的是狭义上的科举考试范文、教授作文技法及应试技巧的书籍等。
二
科举鼎盛时期,數量庞大的应考士子为建阳书坊提供了稳定且广阔的销售市场,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成为书坊的重要经济来源。历史上建阳书坊雕刻、出版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数量之多是难以想象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存世的数量并不多。现将若干存世建本精品列举如下:
1.魏天应《论学绳尺》10卷(甲集12首、乙集至癸集皆16首,附加论决1卷),建阳麻沙刘通判宅仰高堂刊刻,内容主要是当时场屋应试之论。宋代初刻,元、明不断翻刻。
2.《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全书分为前集(10卷)、后集(10卷)、续集(10卷)、别集(10卷)四部分,共约五十余万字。除别集为宋人黄履翁所撰外,其余均为宋人林駉所撰。分门别类介绍了科考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内容不仅包括历代典章制度,还附有文献典籍的出处及作者的点评,以帮助迎考士子更好地理解。明宣德二年,建阳刘氏乔山堂重刻,将“新笺”改为“新论”,刻书人刘克常;明万历十八年,建阳郑氏宗文堂再刻,刻书人郑世魁,现存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③。
3.元代蔡柄编校《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23卷,附《中兴讲义》1卷,在目录中记载了本书的用途:“集为讲义,场屋用之,如庖丁解牛,不劳余刃,昨已刊行,取信天下学者有年矣。”
4.元泰定四年《诗集传附录纂疏》刊记中记载此书的用途:“文场取士,诗以朱子集传为主……学诗之人士,潜心披玩,蜚英声于场屋间,当自此得之。时泰定丁卯日长至,后学建安刘君佐谨识。”
5.明代严时泰辑《新刊通鉴纲目策论摘题》20卷,明嘉靖三年,建阳郑氏宗文堂刊刻。
6.明代余有丁删辑、申时行补遗《新刻补遗标题论策指南纲鉴纂要》20卷、卷首1卷,明万历十四年,建阳余氏自新斋刊刻;明万历二十七年,建阳书林余良木再次刊刻,现存安徽省博物馆。
7.建阳书坊刻书、售书名家余象斗于明万历十九年刊刻的《新锓朱状元芸窗汇辑百大家评注史记品粹》包含四书拙学素言、四书批云新说、四书梦关醒意、四书萃谈正发、四书兜要妙解(皆配五经),亦是专门针对科考而出版的书籍。对此他在卷首目录中写得很明白:“辛卯之秋,不佞斗始缀儒家业,家世书坊,锓笈为事,遂广聘缙绅诸先生,凡讲说、文笈之俾业举者,悉付之梓……余重刻金陵等板及诸书杂传,无关于举业者,不敢赘录。双峰堂余象斗谨识。”
8.明代叶向高辑、王锡爵校《新锲叶先生传家举业要诀史记文髓》2卷,明万历十九年,建阳刘氏乔山堂刊刻,刻书人刘龙田。
9.明李廷机等辑《新镌翰林评选注释二场表学司南》4卷,明万历二十三年,建阳余氏怡庆堂刊刻,刻书人余象斗④。
10.明邹守益辑、焦竑评《续文章规范百家批评注释》,明万历二十七年刊刻,刻书人余绍崖(即余良木),现存中山大学。其实早在明万历十九年,建阳刘氏乔山堂也刊刻了相似的参考书《续文章规范百家评注》,明邹守益辑、明王世贞注⑤。
11.明代杨九经辑《精摘古史粹语举业前茅》5卷,附古文类不分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建阳熊氏种德堂刊刻,刻书人熊成建。
12.明代李叔元辑《新锲诸名家前后场元部肄业精诀》4卷,明万历三十二年,建阳书林陈世璜存德堂刊刻。分元、亨、利、贞四部,元、亨二部论述八股文作法,利部为分类摘题偶联及诸名家的八股文作法,贞部为作论、判、策的要诀及诏诰表统论⑥。
13.明代陶望龄辑、董其昌译《精选举业切要书史粹言分类评林诸子狐白》4卷,明万历四十二年,建阳余氏自新斋刊刻,刻书人余良木,现存复旦大学;同时期又刻有《精选举业切要诸子粹言分类评林文源字海》4卷。
14.《续刻选批评文章规范》10卷,明万历四十三年,建阳余氏怡庆堂刊刻,刻书人余完初,现存清华大学。
15.宋代朱熹撰《周易本义》4卷、《图说》1卷,明代李廷机撰《附新锲尊朱易经讲意举业便读》4卷,建阳熊氏种德堂刊刻,刻书人熊冲宇。
16.明代魏时亨撰《新刻历考纲目训解通鉴全编》正集30卷,续集口口卷,建阳郑氏宗文堂刊刻。
17.明代杨守勤撰《新刻杨会元真传诗经讲义悬鉴》20卷,明万历年间,建阳书林种德堂刊刻,刻书人熊冲宇。
18.明代袁黄辑《袁了凡先生汇选古今文苑举业精华四集》,明万历年间,建阳书林叶仰山刊刻。
19.明顾起元辑《锓顾太史续选诸子史汉国策举业玄珠》3卷,明万历年间,建阳书林种德堂刊刻,刻书人熊冲宇。
20.明郑惟岳辑《新锲温陵二太史选释卯辰科二三场司南蜚关》6卷,明末余氏怡庆堂刊刻,刻书人余良史(即余象斗)。endprint
三
此类书籍不胜枚举,可以看出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的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至少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书名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为科举考试服务的用途。
如《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决科”原指参加射策以决定科第,后指参加科举考试,在书名中出现“决科”就是明白无误地告诉购书者,此书是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用的;“新笺”强调的是最新编辑出版,而像“新刻”、“新锲”、“新刊”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些参考书籍中含有“精诀”、“品粹”、“粹语”、“粹言”等则是自我标榜书籍是精选刊刻的。
如《新刻杨会元真传诗经讲义悬鉴》,在古代,各省举人到京参加的考试,称为会试,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在书名中出现“会元”是强调这是科举考试胜利者编辑的书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像此类的书籍还有明代彭好古辑《镌彭会魁类编古今文髓》6卷,“会魁”即五经魁。
如《新锲诸名家前后场元部肄业精诀》,明代乡试、会试都要考三场,第一场也叫前场;第二、三场统称后场,书名中出现“前后场”就是告诉购书者,此为场屋之书。像此类的书籍还有《新镌翰林评选注释二场表学司南》、《新锲温陵二太史选释卯辰科二三场司南蜚关》,“司南”强调此类书籍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2.撰写、编辑应对科举考试参考书籍的人本身就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
如《新刻补遗标题论策指南纲鉴纂要》编辑者余有丁(1526—1584),字丙仲,号同麓,浙江鄞县人。补充编辑者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号瑶泉,江苏吴县人,累官至吏部尚书,后为内阁首相,谥文定。申时行为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进士第一名,余有丁为同榜进士第三名。
如《新锲叶先生传家举业要诀史记文髓》编辑者叶向高(1559—1627),字进卿,号台山,福建福清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内阁首辅。校对者王锡爵(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太仓人,谥文肃。明嘉靖四十一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明万历时官至内阁首辅。
如编辑《新镌翰林评选注释二场表学司南》等多部应对科举考试参考书籍的李廷机(1542—1616),字尔张,号九我,晋江鲤城区人,谥“文节”。明嘉靖四年顺天乡试解元,明万历十一年会元、榜眼,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祀学宫。
如《续文章规范百家批评注释》编辑者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人,谥文庄,世称东廓先生。明正德六年中进士第一,累迁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北乡澈源邹氏是江南望族,四代人中有7名进士,1名解元,5名举人,1名贡元,以邹守益最为名重。评论者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漪园、澹园,江宁人。明万历进士,曾任翰林院修撰等。而《续文章规范百家评注》注释者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人,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明代“后七子”领袖。
如《新锲诸名家前后場元部肄业精诀》编辑者李叔元,字端和,福建晋江县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山东学政等职。
如《精选举业切要书史粹言分类评林诸子狐白》编辑者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明万历十三年乡试第二名,万历十七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三,与董其昌、袁可立为同年,授翰林编修,谥文简。译者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他也是明代著名书画家,“华亭画派”的杰出代表。
如《新刻杨会元真传诗经讲义悬鉴》撰写者杨守勤(1570—1630),字克之,号昆阜。明万历二十五年乡试中名列五经魁之列,夺得经元,万历三十二年会试夺得会元、殿试夺得状元。
如《袁了凡先生汇选古今文苑举业精华四集》编辑者袁黄,初名表,后更名黄,字坤仪,号了凡,嘉善魏塘镇人。明万历十四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
如《锓顾太史续选诸子史汉国策举业玄珠》编辑者顾起元(1565—1628),字太初,江宁人,谥文庄。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
四
古代福建建阳书坊出版大量应对科举考试参考书籍,虽然是出于商业目的,但它对科举考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积极影响方面,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提供了便利。
此类书籍功能上类似于今天的各种考试的参考书籍,都为参考考试的学子提供了便利。自宋到明,儒家经典越加卷帙浩繁,即使只是通读一遍,也要耗费大量时间,况且即使熟读百家经典也未必能科场扬名,所以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形式的程序化、模板化,使得士子们更是可以通过熟读此类书籍参与科举考试。
其次,消极影响方面,导致学习风气的浮躁。
明弘治年间先后有3位官员奏请禁止刊刻、发行此类书籍。明弘治四年正月,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的谢铎奏请:“今之所谓科举者,虽可以得豪杰非常之士,而虚浮燥竞之习亦莫此为甚。今而不读《京华日钞》,则读《主意》;不读《源流至论》,则读《提纲》;甚者不知经史为何书……臣愚乞敕提学等官,凡此《日钞》等书,其板在书坊者,必聚而焚之,以永绝其根柢。”明弘治十一年正月,河南按察司副使车玺奏请:“《日钞》之书未去,又益之以《定规》、《模范》、《拔萃》、《文髓》、《文机》、《文衡》、《主意》之书,未革去又益之以《青钱》、《锦囊》、《存录》、《活套》、《选玉》、《贯义》,纷纷杂出,由禁之未尽得其要也。乞敕福建提督学校官,亲诣书坊,搜的书版尽烧之……遇有贩卖此书并歇家各治以罪。”明弘治十二年,吏科给事中许天锡奏请:“俗士陋儒妄相裒集,巧立名目,殆且百家梓者以易售而图利,读者觊侥幸而决科……一旦科甲致身,利禄入手,只谓终身温饱……其余晚宋文字及《京华日钞》、《论范》、《论草》、《策略》、《策海》、《文衡》、《文髓》、《主意》、《讲章》之类,凡得于煨烬之余者悉皆断绝根本,不许似前混杂刊行。”⑦
这些言论从侧面证明了福建古代建阳书坊雕刻、出版的数量之多、影响之大,以致官员们认为这些应对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籍是导致士子们学习风气浮躁的罪魁祸首。
自宋到明,福建古代建阳书坊的繁荣发展时期与中国古代科举业的繁荣发展时期几乎是一致的,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可以说建阳书坊的命运与科举制度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本文尝试性地探索二者之间的关联,与同道者共勉。
注释:
①[明]黄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整理.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735.
②古代的刻书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官刻本,指的是官府及官学等机关用公帤投资刊刻的书籍;家刻本,指的是经济充裕的家族自刻图书;坊刻本,指的是书坊投资刊刻的书籍,主要为了盈利。坊刻是建阳刻书业、售书业的主力军,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③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111,207,290.
④例3至例9、例11、例13至例17、例19至例20分别引自《福建古代刻书》的第210、191、306、254-255、243-244、278、257、292、256、258、290、304、298、290、258页。
⑤例10引自《福建古代刻书》的第278、255页。
⑥例12、例18分别引自张献忠.明代科举考试用书[A].刘海峰,主编.郑若玲,副主编.科举学的形成与发展[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59.
⑦张献忠.明代科举考试用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50-3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