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之功效

2017-10-21 23:24图尔迪古丽·哈则
魅力中国 2017年43期
关键词: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图尔迪古丽·哈则

摘要: 教师只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媒体,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借助信息技术的功能,课堂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发展创造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不仅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且使学生的素质在新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发展,能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抽象为形象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等心智活动。尤其是引导学生在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显示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将学习内容以信息技术的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甲和乙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完善了认知过程。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求知识的欲望。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如教学“相遇问题”时,首先借助计算机演示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然后提问:“谁能从刚才的画面中说一说汽车的运动状况吗?”因为有了直观动态的演示,学生很快就将相遇问题的关键词“两地、同时、相向、相遇”说了出来。正因为有了直观的感知学生解答相遇问题也就不困难了。

2.创设应用情境。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空间、时间等限制,无法有效的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而计算机教学媒体却具备这方面的长处,能创设丰富的虚拟应用情境。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或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模拟购物。利用计算机教学媒体创设应用情境,可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通过对方法与策略的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想象,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大了学生知识范围

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必将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它可以通过精彩图文、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高速度、大容量的为学生提供各个领域的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

如:教学有关“闰年”的知识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白“四年一闰” 的道理,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红色的太阳、兰色的月球、灰色的地球按自己的规律不停的运行着,这时可配上轻松、柔美的音乐,温柔、亲切的解说,仿佛将学生置身于浩渺、奇妙的宇宙中。拟真的画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从画面中知道了地球自己旋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月亮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地球绕太阳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我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年大约少算了6小时,过了四年就少算了一天,把这一天加在二月份,这一年就有了366天,叫做闰年。通过这种生动、拟真的演示,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道了其所以然,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在教学中我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例如:在巩固“求长方体的表面積”时,出示练习题“有一个长方体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把它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分成的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是( )平方厘米,也可能是( )平方厘米,还可能是( )平方厘米。”练习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分。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强,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学生讨论后,结合电教进行教学,出示一个长方体,按学生的方法在电脑上演示,分别沿着长、宽、高将这个长方体平均分成了两个长方体,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不同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有效教学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因此,我们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学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及其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7期。

[2]李继文;卡卡西信箱[J];数学大王(高年级版);2007年06期。

猜你喜欢
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