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那么何为工匠教育呢?工匠精神首要要有一门精巧的技术,其次还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理念。职业教育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传授工匠精神,比如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教育等等,力求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继承者。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TH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2-0000-01
“工匠精神”一词出自于亚力克·福奇撰写的《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往往不如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很大程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大大降低。就这种现象来说,为了提高学生对待学习、对待工作时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学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
1、工匠精神的传承
每当提到“工匠”这个词,每个人总会想到木匠、鞋匠、铁匠等等。世上第一剑是由干将莫邪苦练三年而铸成的。鲁班——木匠的祖师爷,研究创造出锯子、刨、云梯等。从鲁班身上我们不难找出“工匠精神”,其精神主要表现为:1、一丝不苟的态度;2、耐心与专心;3、对产品的不断完善;4、创新意识。鲁班正是本着这四个态度,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卓越的产品,提高了劳动效率。中央电视台的《天国工匠》这个节目中,具体讲述了各行各业顶尖的技术工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手艺以及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巧的工艺品,让世人瞩目。
最近几年,销售渠道发生了变化,互联网销售成为了新的销售渠道,消费者利用鼠标和键盘对企业进行评价,这样一来,瑕疵产品与劣质的服务存在的空间几乎没有。因此,企业要是想要将产品做精做细并且加以创新,在信息时代占牢自己的地位,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具备“工匠精神”。
2、职业教育中应当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
拥有一门精湛的技术是工匠精神的基础要求,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对独特产品的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技能型人才是其培养的重点。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应该能够直接上岗,直接进入到生产环节,因此,学校具有很大的责任,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种又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工匠精神”的优质毕业生才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学校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声誉,招生不再成为问题。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员工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关键,良好的职业精神也是必要的。而在工匠精神的理论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这是他们将来能在社会立足的重要保障。
3、课堂中渗透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学校应将将职业精神融入到课堂中,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可以通过广告、媒体等方式,为学生介绍一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成功者,比如工匠祖师爷鲁班、厨师庖丁、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等中外人物。举办一些讨论、演讲等活动,也可以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工匠精神深入学生的内心。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关键。学校的任务是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创业,趕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关于专业课的教学,仅仅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够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以专业特点以及未来职业的特点为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4、师生互助、工学交替
学生只是拥有理论知识并不能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一国大匠。学校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在学生掌握综合技能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主要是个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一门工艺上精而又精。学校可以组建一支专业教学队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通过这种师生间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以及情感交流、行为感染,可以有效地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成长为“一国大匠”。
我国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即使是在材料、生产线与管理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差距也是很大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工匠精神”的缺乏。通过校企融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边学边应用,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为专业性技术人才是“工匠精神”最好的继承者,所以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心应该转移到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加强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上的培训,又要注重磨炼学生们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从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入学生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工匠精神”便深深刻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形成一种职业意识,使学生们在将来的工作中不忘初心,以一种敬畏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有利于提高他们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玉华.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5):13-14.
[2] 宋卓慧.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学校培养“工匠精神”探究.现代职业教育.2017(5).
作者简介
薛璇,女(1988.02---),湖南郴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高职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