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如何走出金融危机

2017-10-21 23:27陈季冰
同舟共进 2017年10期
关键词:北欧国家北欧瑞典

陈季冰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经济——除因银行体系破产而第一个遭遇危机的冰岛外——恰恰是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应对最成功和表现最好的:GDP增幅超过6%,失业率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已从1993年的70%减少到了2010年的37%,政府预算也从11%的赤字转变至0.3%的盈余……此外,正如WEF(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所显示的那样,瑞典、芬兰、挪威和丹麦都位居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列。

这使得深陷债务危机、金融困境和经济衰退中的欧美国家再度兴起了一股“学习瑞典好榜样”的热潮,2011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便选择“北欧经验”作为主题之一。按照论坛联席主席、瑞典北欧斯安银行副董事长雅各布·瓦伦堡先生的说法,北欧讲述的不是庞然大物般的政府扼杀创业精神、创新和个性的故事。该地区经济活力的基础是自由贸易、金融稳定、充满活力的商业环境、和平的劳动力市场、社会凝聚力、移民自由、劳动力构成中女性占据较高比例、高标准的教育以及对个人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北欧模式”对全球化持开放心态,但又能保护人民免受其负面影响。

而对于那些将本轮金融危机简单地归咎于不加监管的自由放任金融市场的人来说,“北欧模式”已成为这种“掠夺式资本主义”的良好替代品。“它结合了生产型资本主义与广泛的社会服务,实现了普遍的集体主义和高度的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这种模式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一方面,它们在财富水平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在社会平等水平上也是如此。此外,北欧国家在环境方面也是标杆。用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来说,它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高度统一。那些怀着恐惧或喜悦的心情提到北欧地区高税收的人,忽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该地区的税前薪资结构比其它地区更平均,它也没有明显地追随全球贫富差距迅速加剧的趋势。

那么,瑞典人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真正的答案恐怕与左翼人士的解释完全相反。事实上,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非但不打算向世界其它地区输出其传统模式,反而在努力审视自身经济的不足,并试图注入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基本元素。

瑞典的交通曾经采用的是同英国一样的靠左行驶,然而不知为何,大约40年前,这个国家突然决定改用美国和欧洲大陆普遍实行的靠右行驶。今天,它在政治领域也在进行着相同的转变。

因为左翼的强势,瑞典曾是社会民主党中央经济统制的天堂。但这种状况在2006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约翰·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领导的中右翼联盟在大选中击败社会民主党后上台执政。到辞职前为止,赖因费尔特的执政已达8年之久,这期间,他领导的中右翼政府进行了谨慎而有力的市场化改革,例如:大幅度降低国家的税负,并使劳动力市场更为灵活;政府缩小了阻碍就业的税收楔子、削减了疾病补助费,这样瑞典将不再因为过厚的福利而著称;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遗产税和财富税不再征收。

在1993年时,瑞典的公共开支在GDP中的占比达到了67%。著名瑞典女作家、《长袜子皮皮》的作者阿斯特丽德·林格伦不得不将其全部收入都用来缴税,即便如此仍然达不到要求。在1970年时,瑞典在世界富裕国家的排行榜上还排在第4位,但到了1993年,它的排名跌到了第14位。

从那以后,北欧国家开始转变思路。今天,政府部门占GDP的份额下降到了49%,这个比例不仅低于法国,而且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低于英国。同时,瑞典的最高边际税率已降到了57%,比1983年整整低了27个百分点,而且瑞典政府也已取消了大量混乱不堪的财产税、馈赠税以及继承税,企业所得税也从26.3%下调到22%。

瑞典政策中最大胆的一项要数引入普遍的学券制度,使得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互相竞争。私人公司也会互相较劲争夺由政府出资支付的医疗和老年人看护服务业务。其它北欧国家虽然没有瑞典转变得那么快,却也在向同一方向靠拢。丹麦拥有全欧洲最自由化的劳工市场。它也允许家长拿政府补贴送孩子去私立学校就读,自己掏腰包填补多余的学费差额。芬兰在用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人的技巧来推广科技创新和创业精神。

瑞典无声无息的改革已为其经济表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它们也曾面临严重的经济和银行业危机。瑞典汲取了经验教训,预算条例和银行监管力度都有所加强,得以避免又一次泡沫发生的风险。总的来说,北欧的金融业目前仍处于改革和重组的过程中。尤为值得西方国家借鉴的是,北欧政治家没有采取保护主义而是做出大胆决策:瑞典和芬兰在深陷经济下滑泥沼的情况下,申请欧盟成员资格。

自1990年之后的20年,瑞典迎来了一段复苏期,1993年至2010年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7%,生产力年均增长2.1%。同期在欧盟主要的15个国家里,这两个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9%和1%。丹麦还提出了“弹性保障”理念,将社保体系和雇主的解聘自由结合在一起。而瑞典的中间偏右的现政府进一步希望解除社会民主主义的一些束缚——北欧国家正在向南寻找更多的灵感。

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话来说,这听起来有点像“撒切尔主义”增强版本的北欧国家。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指北欧国家在彻底摒弃自己过去的模式,它们依然以身为慷慨的福利国家为豪。

为什么北欧国家会进行这些转变?最明显的答案是:它们已达到“大政府”的极限。今天,新的“北欧模式”成功地将更多市场因素引入了政府,从而创造出一种自由市场与“大政府”共融的新态势。当然,从“北欧模式”的变化来看,福利国家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它带给世人的经验、教训和争论仍将持续下去。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北欧国家北欧瑞典
瑞典没有“剩宴”
北欧有个“军火库”
为福利而增长还是为增长而福利?北欧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之间的动态关系
简约的北欧风格
垃圾窝
北欧奇迹背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古老的瑞典
情迷北欧
北欧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简析
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