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与小城:我的转身与回归

2017-10-21 21:14尹楚
同舟共进 2017年10期
关键词:省城大城市小城

尹楚

15年前,我离开故乡,去省城上大学。那时我刚满18岁,满怀对前途的憧憬,想着我会拼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15年来,求学、工作、买房、结婚、生子,我在合肥、上海、南京之间辗转,漂泊感始终挥之不去。今天,我已明白自己所求的并不是功名富贵,而是心无所负,家庭平安。我决定转身,从“北上广”回到三线小城。

【三城,十五载】

我的老家在安徽南部,群山环抱,绿水长流,但经济落后,除了一些茶叶、林木外,没有什么叫得响的产品。我常用两个例子来说明故乡的“小”和“穷”:全县只有一所高中,每年招生三四百人;县城的主街道从街头走到街尾,一刻钟足矣。离开老家小城,去省城上大学的那一年,小城里还没有公交车,连红绿灯都没有。我至今依然清晰记得,自己拖着行李,第一次走在合肥街头,面对满大街的公交车慌张無措的样子——我连投币都不会。

大学生活过得波澜不兴,没有人为你指一条明路,也没有人问你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懵懵懂懂地过了4年。2006年本科毕业后,我找了一份文字编辑工作,收入不高,只能在合肥的城中村里租一间阁楼住,10平方米而已。用前几年时髦的词来形容,当时的我就是“蚁族”。城中村里,楼挨着楼,墙抵着墙,龙蛇混杂,偷盗抢劫见惯不怪。我在那里住了两年,房门至少被小偷撬开过5次。

在城中村里的日子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一位女同学,她当年把学费和助学贷款拿来交了首付款,买了一套房子。同学们都觉得她太冒险了:还贷的钱怎么来?房价跌了怎么办?毕竟那一年,5块钱就可以在学校食堂里吃上一荤两素,省城的房价还不过每平方米两三千。毕业10年后,同学聚会上大家再聊起当年那个捣腾房子的女同学,无不折服于她的“远见”——谁也没有料到,这10年里,合肥的房价翻了10倍。

本科毕业之初,我的月薪不到两千,房价每平方米四五千,我至少需要不吃不喝5年才能凑足首付款。当时的我根本不奢望自己能在省城买房,因为我和姐姐多年的求学生涯,早已掏空了老家的父母——直到我大学毕业,我家才有钱买了一台电视机。但奇怪的是,那时候,我也并不觉得非要有房子不可。

2009年,因缘际会之下,我赴上海读研究生。在上海生活三年,视野一下子打开了,虽然还是穷,但走在陆家嘴、人民东路上,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个物质贫乏的人。当时,金融海啸余波仍在,世界经济一片哀嚎,中国“4万亿”投入市场,城镇化突飞猛进,房价也在一轮又一轮的调控里刷出新高。研究生毕业之际,我开始意识到,房子将是影响我未来择业的最重要因素。

当时我已经27岁,一点存款也没有,还有相恋的女友,需要为两人的未来考虑。以我的家境和能力,在“北上广”虽然也可以生活,但几乎不太可能扎下根。我把找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二线城市圈,一共收到3个单位的橄榄枝,一个是回老家小城,一个是回省城,一个是去南京。我最终选择了南京。南京虽然没有“北上广”的空间大、机会多,但毕竟也是二线翘楚,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房价相对来说还比较亲民。

幸运的是,来南京后不久,老家小城在量化宽松的刺激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新区建设,推土机压到了我家门前,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整个村子被夷为平地。我“意外”地有了买房的启动资金:父母一次性给了我20万拆迁款,再加上我东挪西凑的10多万,在南京付了首付,买了一套两居室。5年后的今天,当初花100万买的房子,市场价已涨了近3倍。

【决然的转身】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致朋友的信中说:“在法国,只有巴黎和遥远的外省,因为巴黎还没来得及将它们吞噬。”今天的“北上广”与当年的巴黎何其相似。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路上,在市场机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政策、资源、人才等纷纷倾向一线城市,它们就像抽水机一样源源不断地汲取资源。

“逃离”或“重返”“北上广”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大城市到底哪里吸引人?在上海、南京流连数载,我已喜欢上大城市规则的明晰和人潮里“万人如海一身藏”的感觉。大城市机制成熟、机会多多,就像曾吸引我的上海,它的活力会让人不自觉地充满干劲,让人相信打拼,让人有所期待。但随着年龄渐长,我开始觉得“北上广”对于像我这样的农村青年来说还是太“大”了。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或天赐良机,今天,要想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其难度超乎想象。

前段时间,一家著名的网络问答社区里有一个提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北京的高房价是否透支了外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超过5000人回答了提问,有赞有否,我倾向于肯定。这些年来,我见过太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因为所学冷僻而在大城市里扎不下根,唯有远走,最后在幽闭的小城中蹉跎岁月。房子在中国人的心里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了房子才叫有了家,更何况房子还与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资源高度关联。没有房子,你永远是这个城市的过客。这一点,外国人恐怕永远不能体会。

在老家,我身后还有不少表兄弟,他们无不希望有朝一日能离开农村小城,到大城市里闯一闯。每当他们决定走出群山时,我都会告诉他们:趁年轻确实应该去大城市闯一闯,但一旦觉得看不到前景,那就赶紧调头,换个“小码头”讨生活。因为大部分渴望在大城市扎根的农村年轻人,身上背负的往往都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父母的期盼、家庭的责任、柴米油盐的现实……这一切让我们无法不计成本地为理想而“自私”地奋斗。我相信,“进退维谷”才是大部分漂在“北上广”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孤注一掷和任性决绝从来都不在我们人生字典的第一页。

在底层社会,有时穷困就像基因一样在“遗传”。2017年北京的高考状元熊轩昂说了一句大实话:“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同届的河北考生庞众望,出身农村,父亲是“精神病分裂症患者”,母亲“先天残疾”,高分考上了清华大学后很多人都赞叹他的坚强不息。但我看到这样的新闻,只感到一阵唏嘘。很多年前,有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曾引发无数共鸣。文中提到的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教育、养老、医疗差距今天依然存在。

猜你喜欢
省城大城市小城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小城雪花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小城大爱
即使从未走出小城的孩子,也不会有逼仄的童年
大城市里的小象
小城红梅赞
各奔东西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
列竖式计算经过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