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红
【摘要】在学生的练习与测试中,老师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错误源于不会审题,因此,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和正确审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低年级的老师,可以让学生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学会初步的审题方法。本文从学会读题、学会分析、学会解惑三个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阐述,总结出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与经验。
【关键词】审题 读题 分析 解惑
审题能力是指学生在练习中对题目要求进行综合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综合、加工的审题能力,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引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而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在许多练习中,审题有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这方面的困难,许多老师一手包办了,这样一来看似省事了,其实更费事。因此培养审题能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审题,必须从低年级开始。
一、学会读题——从习惯入手
我们在批改作业或试卷时,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或是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我们把题目要求再读一遍,学生就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重新读题他们就会做对。所以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
1.逐字逐句,教师教读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很少,不要说读题,就是找题也显得很困难,所以在最初一段时间内一般都由老师或家长为其读题。而这段时间,正是我们让学生初步感知如何读题,培养读题习惯的好时机。
例如,在读题前,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教会学生如何找题目。每次看题目前,都要说清页码,让学生先找到相应的页码,再让学生学会找到题号(包括学会看懂大题和小题),接着便由老师领学生读题。老师读一个字点一个字,学生也学老师的样点一个字跟读一个字,读完整句话后,再连起来跟着老师一起边点边读题目,读完整。这样一来,让学生在牙牙学语的跟读过程中,初步感知怎样来读各种类型的题目,对不同的题目的读法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今后的独立读题做好准备,同时也在他们心中一开始就形成“要做题,先读题”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读题习惯。
2.放开手脚,学生自读
当拼音教学告一段落后,我们便可以把读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对一些生字做好标记,注好音,出示在实物投影上,让学生自己点着题目中的字读题,要求读时不要漏字、加字,把题目读通。如还有困难,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整地齐读几遍,再让个别学生说说读题后知道了什么。这样使学生对读题的顺序、要求以及对生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只要我们老师坚持在每堂课、每道题上都这样训练学生,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了。
二、学会分析——从思考入手
学会读题之后,审题的关键就是学生的思考过程了。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在解题时会产生错误,一般都是由于一读完题目马上就拿出笔来写,也就是读题后缺少思考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要忙于做题,而是在读题后停下来,静静地思考,想一想,这题的题意是什么,要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支撑,所以要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去想,让他们走进题目所创设的情境中。这时候,老师所能做的,就是在学生无法理解题意时,让题目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更便于学生思考。
1.多遍读题,理解题意
审题的关键是读题,就是要对题目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与推理。低年级学生学会自主读题后,没有了老师的帮助,读题显得会有点困难。因此,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读题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着力于强化低年级学生反复读题的训练,提倡“多遍读题”。
例如,一个数,比6大,比9小,是个双数,这个数是( )。这道题在做的时候,又要兼顾到比6大,又要兼顾到比9小,还要兼顾到是个双数,这三个要求缺一不可,所以在读题时要多读几遍,读到能理解题意为止。在读题时,要教会学生不要一味地急着将整句话读完,而可以边读边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分析和推理,以及理解整题的意思。
2.仔细揣摩,分析题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一些学生总是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就按“老印象”办事,草草完成。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读题时,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
如有一道题目: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小明吃了6个,还剩下5个,妈妈买了几个苹果?学生一看到“吃了”“还剩”这些字眼,就断定这道题是用减法,而不再认真地加以思考。这时,老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题意的习惯,尤其是要给予学生分析题意的时间,让学生知道这道题目已知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是表示把吃了的6个苹果和剩下的5个苹果合起来的意思,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通过教师的引导教会学生对题意进行分析揣摩,就能更准确地解决问题,更进一步地学会审题了。
三、学会解惑——从推敲入手
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也是数学审题的关键。因为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1.圈圈画画,推敲文字
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题时把重点字词画出来,以便于学生进行个别文字的推敲、分析,更准确地理解题意。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几和第几》后,出现这样的练习:把左起的4只小动物圈起来,把右起第4只小动物涂上颜色。这时学生容易产生题意的混淆,我就让学生把“几个”和“第几个”圈出来。通过对比,学生就是能够发现,这道题中“几”和“第几”的要求是不同的,想到老师上课所讲的:4只指的是4个小动物,而第4只指的仅仅是一只小动物。通过这样的圈圈画画,学生学会了把很长的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断句分析,加深了对题目的掌控能力,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2.想想说说,推敲情境
在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学习更进一步地理解较为复杂的解决问题的题型。这时,可以进行题意的复述或是情境的模拟。复述题意和情境模擬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例如,有一次考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错误率很高的题:小红身高124厘米,小鹏身高比小红高8厘米,小燕身高比小鹏矮15厘米,问:小鹏身高几厘米?小燕身高几厘米?像这样的题,就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三个小朋友来进行模拟情境的演示,让学生真正理解三个人的高度的情况,理解谁是最高的,谁是最矮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模拟出三人的高度进行比较,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这样的复述和模拟,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更好地展示数量关系,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只要从关注学生的读题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那么,学会审题,正确审题,低年级的学生也照样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