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明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21
刚果(金)SICOMINES矿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分区评价
王亚明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根据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矿区的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调查资料,分析了矿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并对矿区的工程地质进行分区评价,对各工程地质分区的岩体质量进行分级。采用地质调查、钻孔揭露、水文试验及工程地质分析方法,对SICOMINES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矿区结构面分级、岩体质量评价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工程地质分区研究,SICOMINES矿区的各工程地质分区主要受到断层和岩体结构的影响,划分了不同的工程地质分区,可将其分为四大区,并对各大区内的岩体进行了质量评价研究,对于相关采矿工程设计及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SICOMINES铜钴矿;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地质分区;岩体质量评价
近年来,矿山边坡失稳、巷道涌水等工程地质问题一直是矿山开采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如能在矿山开采前查明矿区的综合工程地质特征,并对工程地质分区进行评价,可提前有效识别风险,对矿山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工程地质分区是指在研究区内,依据工程地质条件相似或相近的原则进行的区域划分,目的是结合工程类型和分布进行工程地质分区评价,说明各区的工程地质特征,为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1]。现今,丁继新等[2]和廖崇高等[3]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地貌特征和人类活动等情况进行定性的工程地质分区,并进行半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因此通过综合认识矿山地区的工程地质特征是进行工程地质分区评价的基础,同时工程地质分区也对矿山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SICOMINES铜钴矿位于刚果(金)东南部曼尼卡(Manika)高原,处于刚果(金)-赞比亚铜矿带西段,大地构造单元为非洲中部Lufilian弧形构造带东段的Kolwezi复式推覆体。SICOMINES铜钴矿包括Dikuluwe矿段和MashambaOutest矿段;通过地质勘探查明,矿山保有金属铜储量854.49万吨,平均品位3.36%,金属钴储量57.1万吨,平均品位0.22%。目前,已采坑内全部集水,水面以上的矿坑边坡,高15m左右,岩性软,上部多呈散体结构,下部碎裂结构,稳定性较差,多处出现崩塌和滑坡。此前众多学者对SICOMINES铜钴矿区进行了研究,崔世新等[4-6]对该矿区的水文探测电阻率、井下电视及全波测井结果等物探成果进行了分析;折书群 对水文地质特征及疏干方案进行详细研究;陈兴海等[8-9]、段焕春等[10]和缪远兴等[11]对该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标志进行了详细研究。上述研究主要涉及矿物的水文地质、物探特征、矿床特征及成因等方面,而对该矿区内的工程地质分区及评价并未进行,同时对矿区的工程地质分区及评价可更好的指导该矿床的开采设计及施工。因此,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特性等情况,对SICOMINES矿区进行了工程地质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分区,对指导采矿工程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图1 SICOMINES铜钴矿区地理位置及水系图
(一)矿区地形地貌特征
SICOMINES铜钴矿区位于刚果(金)南部科尔韦兹(Kolwezi)市南西252°方位的东南部曼尼卡(Manika)高原[12](见图1),总体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海拔标高1 375 m~1 525 m。西部、南部为Luilu河与Lulua河地表分水岭,东部为Luilu河与Musonoi河地表分水岭,中部Luilu河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域三面以地表分水岭为界构成Luilu河汇水盆地,汇水面积约250km2左右,采矿区的主要水系为Luilu河及其支流、水库及其导流渠道,各地表水系的流量如图1所示。
区内地貌类型总体为低缓丘陵,但在各地段,其特征有一定差异,现分述如下:
1.在地表分水岭一带,地势平缓,植被多为杂草,偶见低矮灌木和小片草原;
2.地表分水岭以内,地形起伏较大,沟谷比较发育,坡降比1%~4%,植被多为灌木丛区,部分沟谷两侧为湿地,局部地段出露泉水。矿区位于Luilu河汇水盆地中部,露天采坑、尾矿库、废石堆不但改变了地貌景观,而且对地下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二)矿区地层岩性特征
根据钻孔揭露的岩芯进行描述,并与区域地层及地质志进行了对比,SICOMINES铜钴矿区的地层为加丹加系罗安群(R)和孔德龙古群(Ku)、第四系,由老至新阐述如下:
1.罗安群(R)
罗安群是一套浅海相的细碎屑岩和化学岩,原岩为白云岩、页岩、粘土岩、砂岩等,厚度大于500m,分为R1、R2、R3和R4组,R4组在本区缺失。
(1)R1组(RAT)位于研究区南部、西部和北部,主要岩性为橙红色至淡紫灰色砂质页岩、砂岩、粉红色、白色硅化白云岩,岩石坚硬、破碎,多呈碎块状-块状,裂隙、溶孔、溶洞较发育,溶孔2 mm~30 mm,填隙物主要由机械沉淀的砂、粉砂质-杂基和化学沉淀的碳酸盐矿物、硅质-淀基等组成,其胶结类型为基底式胶结。
(2)R2组(矿山组)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东部以及西部向斜地带,自下而上又可分为(RSF、RSC)、(SDB、BOMZ、SDS)、(CMN)。组的下部为RSF层的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白色层状硅化白云岩,主要成分由白云石(50%~80%)和少量石英、玉髓以及少量金属矿物、孔雀石等组成,底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的上部为RSC层,岩性主要为块状、蜂窝状硅化白云岩,受后期构造作用、热液作用明显,形成构造角砾岩,发现具有蜂窝状构造及溶蚀裂隙、溶洞,在孔洞的周围分布着垂直壁生长的石英晶族。组的下部为SDB层,岩性为浅白色白云质页岩,层理发育,主要成分由粉砂粒级的石英晶屑和粘土矿物-水云母、多水高岭石、绿泥石以及微晶的白云石、金属矿物等组成,本层硅化较强,矿化强烈,是本矿区的主要赋矿层位之一;组的中部部为BOMZ层,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白云质石英砂岩,主要成分为石英碎屑和少量胶结物胶结而成,呈孔隙式胶结,岩石固结程度一般较差;组的上部为SDS层,岩性主要为浅黄色白云质页岩、白云岩,主要成分由白云石、石英碎屑、粘土矿物和粉砂质矿物组成,粘土矿物集合体和粉砂质矿物集合体各自形成微薄层,它们相间互层构成页理构造。组分为下部CMN1层和上部为CMN2层,岩性为浅灰色,含粘土滑石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和白云质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碎屑磨圆度差,呈次棱角状,受层间断裂及地下水侵蚀作用固结程度较低,多呈散砂状。
(3)R3组(迪佩特组RGS)分布于矿区中部,岩性为浅紫红色白云质粉砂岩、泥岩,粘土类矿物含量较高,与下伏的R2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其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差,胶结物由白云石和少量粘土矿物等组成,属于基底式胶结。
2.孔德龙古群(Ku)
孔德龙古群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东南部,是一套底部小砾岩和粒度不同的含铁质陆源碎屑岩,从下至上分为Ku1、Ku2、Ku3三个组,区内仅出露、,之间呈不整合接触。
3.第四系
在研究区内广泛分布,岩性为红褐色、黄褐色粘土、粉质粘土,底部有一薄层铁质结核层,厚度5 m~15 m结构致密,具垂直节理,透水性较弱。
(三)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SICOMINES铜钴矿区处于迪玛向斜的西段,在向斜内部又存在一个复式褶皱,由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共同组成的斜歪褶皱。研究区的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分为区域性的逆冲推覆断裂、次级断裂构造(F1、F2、F3)、层间断裂等,阐述如下:
1.研究区位于区域性逆冲推覆构造北西缘,属于外带。逆冲构造在本区直接的证据就是孔德龙古群至于老地层罗安群的底部,在两套地层的接触部位,岩石破碎强烈,含有大量的砂岩层与白云岩层的交互,可见少量的构造角砾岩,以白云岩和砂岩为主,褶皱与逆冲推覆构造伴生,可能是形成褶皱的东西向张力的动力来源。
2.次级断裂构造。逆断层(F1)位于矿区东部,与区域性的逆冲构造产状具有相似性,在成因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关联。走向北北东15°~20°,倾向南东,倾角20°左右,地表出露长度450 m,断裂带宽10 m ~20 m,可见小褶皱、断层擦痕、片理化带、断层泥及构造角砾岩,在断层接触面附近地层沿牵引力方向发生蜷曲。正断层F2由北向南由NW向转为SN向,再转为NNE向,最后向西部延伸转为近EW向,呈一弧形形态,倾角65°~70°,破碎带宽15 m,可见大粒径的构造角砾岩,岩性包含了R2组的多数地层岩石,具有较好的铜矿化(原生矿、氧化矿),属于成矿后期的张性剪切作用。在F2的南束发育着大量的次一级小断裂,总体以北西走向为主,断层性质为正断层,脆性张断裂,断距较小10 m ~20 m,角砾岩多呈菱角状。
(四)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根据SICOMINES矿区主要地层的容水空间特征,将矿区划分为五个含水层(组),自上而下如表1所示。
表1 Sicomines矿区水文地质参数特征
由表1可知,SICOMINES矿区中部自上而下分布着R弱含水层、强含水层、弱含水层、3强含水层,底部为R1相对隔水层托底,矿区外部被R1中等~强含水层所包围,各含水层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相对独立、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地下含水系统。综上所述,区内分布着多个含水层,地层岩性结构差异导致含水层透水性强弱不均一。在垂向上,含水层强弱相间,但由于区内构造发育,岩层破碎,弱含水层也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各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力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地下含水系统。
(五)矿区工程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科尔维兹(Kolwezi)推覆体中,区内主要地层为Roan群,是一套浅海相的细碎屑岩和化学岩,原岩为白云岩、页岩、粘土岩、砂岩等,Katangien(加丹加)造山运动使Katangien(加丹加)地层发生强烈变形,老地层Roan群覆于新地层Kundelungu群之上,地层岩性较复杂,产状变化大,岩石风化作用、岩溶作用强烈,近EW向展布的不同级次的迭瓦状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松散软弱层厚度大, 含水砂层多, 含水层、 弱含水层交替出现, 且分布广,地下水具有较大的静水压力,地下水疏干困难,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露天边坡高度为300 m~425 m,长度为9 970 m,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型的高、长露采边坡。
(一)矿区工程地质结构面分级及特征
SICOMINES矿区位于非洲中部卢菲利(Luf i lian)弧形构造带的北部科尔韦兹(Kolwezi)复式推覆构造体内迪玛向斜一带,老地层罗安群逆转于新地层孔德龙古群之上,地层整体走向北北东,倾向近南东或北西,构造发育,主构造线方向为北东30°~40°,次级断裂及次级裂隙沿背斜轴部发育,各组断裂构造之间相互联系,主构造与次级构造之间具有衍生的关系。
矿区结构面以断层、层理、节理裂隙为主。根据这些结构面的规律,按《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13],可划分出四个结构面级别,即Ⅱ、Ⅲ、Ⅳ、Ⅴ级结构面,现分述如下:
1.Ⅱ级结构面
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NW向、NE向、近SN向和近EW向的均有,断裂规模大小不一,延展长度相差较大,分布在矿区的东部及北部,为Ⅱ级结构面。F1断层周边可见小褶皱、断层擦痕、片理化带及构造角砾岩,在断层接触面附近地层沿牵引力方向发生蜷曲。F2断层中可见大颗粒的构造角砾岩,岩性包含了R2组的多层岩石,对矿体起着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余断层,总体以北西走向为主,断层性质多为陡倾的正断层,断裂带与边坡面的组合关系均呈垂直或斜交,脆性张断裂,断距为10 m~20 m,角砾岩多呈菱角状。
2.Ⅲ级结构面
目前矿区已查明的Ⅲ级结构面多为岩性不整合接触带,钻孔及地表未发现有断裂的痕迹,对边坡的影响有限,工程评价时将其归类为等效的岩层接触带。
3.Ⅳ、Ⅴ级结构面
矿区Ⅳ、Ⅴ级结构面主要是指大小不等的层面及节理裂隙,本区地表岩石露头极少,根据20个钻孔井下电视360°全方位扫描解译成果,可以看出,矿区结构面分布特征主要向SW、SE、NW等三个方向集中展布。其中倾向SW的地层最多,层面比较平缓,倾角以25°居多;倾向SE,层面较陡,优势倾角51°;倾向NW,一部分较平缓,倾角37°,另一部分较陡,倾角高达70°,岩层面的极点图及等密度图见图2所示。受构造影响,地层节理裂隙发育,全区分布,产状范围以 9°∠27°、271°∠54°、192°∠55°为主,其节理的极点图及等密度见图3所示。
图2 矿区岩层面极点图(a)与矿区岩层面等密度图(b)
图3 矿区岩层节理裂隙极点图(a)与矿区岩层节理裂隙等密度图(b)
图4 SICOMINES矿区的工程地质分区图
(二)研究区工程地质分区
通过工程地质分区,详细评价勘察场地(露天采场)不同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制定边坡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与管理措施提供地质依据,为边坡分区奠定基础。工程地质分区遵循如下原则:按设计部门初步确定的开采境界线外扩200 m范围内,同一个工程地质区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基本相同;在一个工程地质区,个别条件有差异,将其再分亚区。SICOMINES矿区的工程地质分区如图4所示,分别分为A、B、C、D四个大区,而A区又分为A-1、A-2亚区,C区分为C-1、C-2亚区。
(三)各分区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矿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特性、水文地质条件及结构面特征,分述如下:
1.A区
位于矿区西南部,西起露天采场西侧。该区采场边坡均为非工作帮,区内地层、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基本相近。因含水层富水性差异,分为两个亚区,即A-1,A-2。
(1)A-1 亚区,位于露天采场的西部。处于强富水区,透水性较强。本区处于Dikuluwe向斜轴部及其西翼地段。矿体及其底板的RAT地层产状:倾向80°~100°;上部(1 250 m标高以上)倾角为40°~50°,中部(1 250 m~1 100 m标高)倾角为20°左右,下部(1 100 m标高以下)倾角为10°左右。区内分布Ⅱ级结构面主要是RAT与其上部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其产状同RAT地层产状相近。矿体以上的软弱层、破碎岩在开采过程中都被挖掉。根据同埋藏条件的RAT地层的钻孔揭露资料,上部岩体受强烈风化作用,多呈散体状;深部岩体强度高、完整性好。根据岩体结构体性状、岩体结构类型、岩石质量指标(RQD值)、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岩体分类指标(RMR)等对边坡进行岩体质量评价,见表2。
表 2 A-1亚区边坡坡体工程质量评价表
(2)A-2亚区。位于露天采场南部。处于中等到弱富水区,透水性中等至弱。区内分布的工程地质岩组与A-1亚区类似。各岩组岩体结构,除Ⅵ为薄层状、碎裂(极软岩)、Ⅸ为蜂窝状块状结构外,其他岩组岩体结构同A-1亚区相同,即是该亚区SDS上部白云质页岩岩体软或极软,RSC块状硅化白云岩岩溶发育,多呈蜂窝状,岩心多为碎块状。上述各岩组地层在开采过程中大部分或全部将逐步被挖掉。RAT(Ⅺ)白云质粉砂岩、砾岩是构成本区露天采场边帮主要岩体。本亚区处在Mashamba倾状背斜西翼地段。矿体及其底板的RAT白云质粉砂岩、砾岩地层产状;倾向270°左右,1 280 m标高以上倾角为50°左右,1 280 m~1 100 m标高倾角为42°,1 100 m ~1 000 m标高倾角为10°~20°。区内分布的Ⅱ级结构面除了RAT不整合面外,其他的Ⅱ级结构面(包括软弱层、破碎岩)在矿体以上的岩体中,对边坡稳定性不产生影响。Ⅲ、Ⅳ级结构面,SDB地层节理裂隙趋势面产状,倾向26.9°,倾角46°(280 m深度)。RAT白云质粉砂岩岩体完整,强度高(轴向抗压强度150 MPa ~164 MPa),抗剪强度c=15 MPa,φ=52°,变形模量E0=26 MPa ~41 MPa,泊松比μ=0.146~0.295。本区边坡岩体,上部散体状结构、中部为块状结构、下部为整体结构类型边坡,边坡岩体工程质量评价见表3。
表3 A-2亚区边坡坡体工程质量评价
2.B区
位于露天采场东部西侧,西界为Mashamba背斜轴线,北界为1 095采场平台走向北西延展线,南界为开采境界线外200 m,东界为1 095 m采场平台走向南东延展线,处于中等富水性分区,透水性中等。本区分布的岩组同A-2亚区分布岩组相同,但该区南段没有分布Ⅲ岩组RGS地层。岩体结构类型,除Ⅳ(CMN2)岩组地层为散体、碎裂结构外,其他地层岩体结构与A-1亚区分布的各岩组岩体结构相同。
本区位于Mashaba倾状背斜东翼地段。矿体及其底板RAT白云质粉砂岩地层产状:倾向70°~87°,倾角中上部20°左右,下部5°~10°。区内分布的Ⅱ级结构面有RAT不整合面和逆掩断层(F1);其产状为倾向60°左右,倾角22°;它分布于矿体上盘,产状平缓,对边坡稳定性不产生影响。发育于RSF地层Ⅲ、Ⅳ结构面有二组,一组产状为183°∠77°,一组产状为25°∠40°。
本区边坡坡体主要为白云质粉砂岩、砾岩(RAT)。根据工程质量参照同埋藏条件的周围钻孔揭露资料,本区边坡岩体,上部为土散体状结构,下部为块状—整体状结构类型边坡。根据钻孔岩心性状和岩石力学指标对边坡坡体岩体进行工程质量评价,见表4。
表4 B区边坡坡体工程质量评价
3.C区
位于露天采场东部,西界即是B区东界,北、东界为开采境界线外200 m。因构造作用造成边坡坡体上部地层不同,以RGS与CMN2接触面为界分为两个亚区,即C-1、C-2区。整个C区处于强富水区,透水性较强。
(1)C-1亚区,位于C区的南部,处在Mashamba倾状背斜东翼矿体上盘的工作帮。以F2逆掩断层为界,在其上分布的工程地质岩组有Ⅰ、Ⅱ、Ⅳ、Ⅴ、Ⅵ、Ⅶ、Ⅷ、Ⅸ、Ⅹ、Ⅺ等,Ⅰ、Ⅱ、Ⅳ岩组岩体基本上为散体结构、碎裂结构;Ⅴ为散体结构;Ⅵ、Ⅶ、Ⅷ为碎裂结构;Ⅸ为蜂窝状块状结构;Ⅹ为层状、碎裂结构;Ⅺ为层状结构。本区Ⅱ级结构面为RAT不整合面,倾向40°~60°,倾角10°~15°,其间无软层分布;逆掩断层(F2),倾向60°~70°,倾角10°~15°,各岩组地层受剧烈风化作用、构造作用和地下水作用,形成厚大的风化岩、层间破碎岩、软弱夹层等,结构面由砂质土、碎块组成,岩体工程质量评价见表5。
表 5 C-1亚区边坡坡体工程质量评价
(2)C-2亚区,位于露天采场东半部C区的北部,处在Mashamba倾状背斜东翼矿体上盘的工作帮。本区矿体埋藏最大深度为1 100 m左右,分布的工程地质组有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等。坡体上部(1 200 m标高以上)主要岩组为Ⅰ、Ⅱ、Ⅲ、Ⅳ、Ⅴ、Ⅵ、Ⅶ,岩体为土状(散体)结构;中部(1 200 m~ 1 100 m标高)主要岩组为Ⅷ、Ⅸ、Ⅹ,坡体岩体为散体、碎裂结构为主,还有层状结构;下部(1 100 m~ 1 000 m标高)主要岩组为Ⅷ、Ⅸ、Ⅹ、Ⅺ等,岩体为块状结构、蜂窝状层状结构。总之,本区边坡岩体,上部为散体状结构,中部为散体、碎裂、层状互层结构,下部为层状、块状结构类型边坡。本区地层倾向20°~40°,倾角20°~30°,分布的Ⅱ级结构面如下:逆掩断层(F2)倾向为北东,倾角50°~70°,在风化作用和构造挤压错动和地下水作用下,形成风化岩、破碎岩、层间软弱层等;本亚区边坡坡体工程质量评价见表6。
表6 C-2亚区边坡坡体工程质量评价
4.D区
位于露天采场北部,其范围南界是A区北界,东界即是C区的西界,北、西界为开采境界线外200 m。处于强富水区,局部为极强富水区,透水性强-极强,水文条件复杂。本区分布的工程地质岩组同C-2区分布岩组类似。坡体上部(1 300 m以上)主要分布岩组为Ⅰ、Ⅱ、Ⅲ岩组,其岩体结构为散体结构(土状);中部(1 300 m~1 150 m)分布岩组为Ⅳ、Ⅴ、Ⅵ岩组,其岩体结构为层状结构和碎裂结构,其间分布多层软弱夹层;下部(1 150 m~1 000 m)分布为Ⅵ、Ⅶ、Ⅷ、Ⅸ、Ⅹ、Ⅺ等岩组,其岩体结构为砂土状(散体状)和蜂窝状极发育碎裂状结构为主。本区边坡坡体工程质量评价见表7。
表7 D区边坡坡体工程质量评价
1.SICOMINES铜钴矿区位于迪玛向斜的西段,老地层罗安群逆转于新地层孔德龙古群之上,地层整体走向北北东,倾向近南东或北西,构造发育,主构造线方向为北东30°~40°,次级断裂及次级裂隙沿背斜轴部发育,可划分出四个结构面级别,即Ⅱ、Ⅲ、Ⅳ、Ⅴ级结构面,且Ⅳ、Ⅴ级结构面主要向SW、SE、NW方向展布,各组断裂构造之间相互联系,主构造与次级构造之间具有衍生的关系。
2.矿区分布着R3弱含水层、强含水层、弱含水层、强含水层,底部为R1相对隔水层托底,矿区外部被R1中等~强含水层所包围,各含水层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相对独立、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地下含水系统。
3.矿区工程地质分区可分别分为A、B、C、D四个大区,而A区又分为A-1、A-2亚区,C区分为C-1、C-2亚区,并分别对各亚区的岩体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对SICOMINES铜钴矿区工程地质分区评价研究,认识了该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分区开采更适宜该矿区的开采工作,对以后类似的矿区的工程地质勘查、采矿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指导作用。
[1] 方鸿琪,杨闽中. 工程场地的特征与工程地质分区[J]. 工程地质学报,2002,10(3): 244-247.
[2] 丁继新, 周圣华, 杨志法, 等. 川藏公路南线然乌—鲁朗段工程地质分区[J].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5): 154-161.
[3] 廖崇高, 李天华. 西南某山区机场的工程地质分区及其评价[J].地质找矿论丛, 2011, 26(3): 350-353, 358.
[4] 崔世新, 方良平. 刚果(金)SICOMINES矿区水文物探测井视电阻率成果分析研究[J]. 勘察科学技术, 2010, 28(6): 60-64.
[5] 崔世新, 王洪亮. 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区声学井下电视成果分析研究[J]. 勘察科学技术, 2011, 29(2): 51-53.
[6] 崔世新. 刚果(金)SICOMINES矿区工程勘察全波列测井成果分析研究[J]. 工程勘察, 2015, 43(1): 36-40.
[7] 折书群. 刚果(金)SICOMINES铜矿水文地质条件和疏干方案研究[J]. 工程勘察, 2011, 39(9): 46-50.
[8] 陈兴海, 贺云, 王森, 等. 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 现代矿业, 2012, 19(8): 41-43.
[9] 陈兴海, 刘运纪, 杨炎, 等. 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有色金属, 2012, 64(6): 31-37.
[1 0] 段焕春, 刘运纪, 张有军, 等. 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矿床地质特性及找矿标志[J]. 矿床地质, 2014, 33(S): 5-6.
[1 1] 缪远兴, 郝玉军, 董少波. 刚果(金)卡莫亚铜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矿产勘查, 2014, 5(2): 350-355.
[1 2] 杨春发, 周文斌. 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矿区边坡敏感性分析[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1, 9(1): 148-151.
[1 3]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1.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vision for SICOMINES Cu-Co Mine in Congo (Kinshasa)
WANG Ya-ming
North China Nonferrous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stitute, Co. Ltd.,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1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 and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 of SICOMINES Cu-Co mine In Congo (Kinshasa),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zones was divided in study area. Based on geological survey, drilling, and hydrological experiment,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hydrogeology, classification of structure plane, and rock-mass qualitative classification were studied synthetically.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zones, the mine was affected by fault and rock structure. At last,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zone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nd the rock-mass quality evaluated in every zones in SICOMINES Cu-Co mine. Therefore,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vision zon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on mi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future.
SICOMINES Cu-Co min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feature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vision zones; rockmass quality evaluation
P642.4
A
1007-6875(2017)04-0012-08
10.13937/j.cnki.hbdzdxxb.2017.04.003
中国与刚果(金)“资源、资金与经济增长一揽子合作模式”项目之一“华刚矿业公司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地质勘查项目”。
王亚明(1979—),男,河北张家口人,高级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现主要从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施工和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刘格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