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草 壹
民国政教先驱王伯群
文丨草 壹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民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的时刻,动荡的时局令很多爱国志士投身到了救民于水火的事业当中。出生于贵州兴义的王伯群,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民国先驱,也是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伯群,1885年出生于贵州兴义景家屯。兴义首批公费留学推选了四人到日本留学,他便是其中之一。在日本,他先到日本宏文学院攻读政治经济,后又到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政治经济,直至在中央研究院深造完才学成归国。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结识了章太炎、梁启超等爱国青年,跟着当时的这些进步人士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至此开启了他漫长的革命生涯。
辛亥革命结束后王伯群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加入了章太炎、程德全组织的“中华民国联合会”,进一步发展革命势力。同时,章太炎邀请他出任《大共和日报》经理,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另一边梁启超在北京组织进步党,也邀请王伯群任干事。
1914年,王伯群在北京参与制定《中华民国约法》。而没想到当时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派人将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杀害,并镇压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国民党。王伯群目睹了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愤然辞去所有职务,回到贵州当起了护军使署参赞。
在贵州护军使署期间,他积极各方奔走筹划反袁大计。先是建议舅父贵州护军使刘显世扩军新建六团,招揽军事人才,在云南讲武堂请来十余位能人志士,培训基层干部成立模范营,极大地提升了黔军的素质,也为后来的护国战争获胜奠定了基础。
同时,贵州突建六个团,军饷、给养、武器装备等开支增大,财政支出也变得异常困难。这时候王伯群作为护军使署参赞又献上了一计,他主张由财政厅以税收作为抵押,发行黔币二百万元,这样既缓解了财政困境,又解决了建军费用。
正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袁世凯称帝,这一举动加剧了王伯群反袁的步伐,他积极联系滇黔两地的武装势力,首先说服了贵州护军使刘显世率军独立,然后牵头逐一登门说服反对派。不久,贵州宣布了独立。黔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川、湘、鄂,从而促使贵州护国战争拉开序幕。护国战争胜利后,王伯群任贵州督军府总参赞及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黔中道尹等职。
可他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1918年,王伯群入广州护法军政府。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以广州护法军政府议和代表身份赴上海出席议和会议。另一方面,王伯群追随孙中山先生,当时孙中山极力倡议南北协商、和平统一,王伯群便随同孙中山北上,奔走各方。但不幸孙中山先生逝世,王伯群仍继承遗志,回上海继续活动。北伐战争成功以后,王伯群出任上海财政委员会委员。1927年,王伯群任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及招商局监督。上任后,拟定交通事业革新方案,主张振兴铁路,统一邮政,创办航空,发展电讯,整顿交通教育,凡事身体力行,致力于交通改革,发展民族交通事业,并多有建树,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
从事王伯群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说,国史中的王伯群是一个形象鲜明的“民国符号”。“王伯群先生的‘朋友圈’,从来不乏民国政、商、学三界名流。”对于这一说法可以说毫不夸张,1924年,王伯群与前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等应三百失学青年要求在上海创办私立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聘马君武为校长,王伯群任董事长。
三年后,马君武因筹备广西大学,辞去了大夏校长一职,王伯群任校长。大夏创办之初,因无固定校址,以租房作为教室,随着学生越来越多,仅靠租房已不能容纳这么多学生,王伯群只能把自己的积蓄白银六七万两拿出来,贷款三十多万元,于次年建成占地三百余亩校舍,包括教学大楼、大礼堂、理科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医疗室、疗养院、教职员宿舍、男女生宿舍、饭厅、浴室等建筑群及一条蜿蜒秀丽的校河等。在当时上海40多所私立大学中,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著称,素有“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称。
抗日战争爆发,大夏大学随大势西迁,搬到了战区的大后方。大夏大学一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联合大学,一设庐山,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一设贵阳,称第二联合大学。庐山联大以原复旦师生为主,贵阳联大则以原大夏师生为主。后庐山联大迁重庆,与贵阳相距不远,遂解除联合,各恢复原校名。
可没有固定的校舍始终不是长久之计,王伯群通过多方募捐,选定了贵阳城郊花溪2000余亩为固定校址,因经费不足,只完成校舍三栋。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拟将大夏大学与贵州农工学院合并,改名为国立贵州大学,引起大夏师生强烈抗议。王伯群当即赶到重庆召集各方校董商议此事,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终得维持大夏大学体制不变。
“没有刘家,就没有‘兴义派’的崛起;没有王家,滇黔护国护法运动会失色一半。王伯群先生的侄孙王兴田,是王家的新生代里唯一比较了解祖辈丰功伟绩情况的人。
据他回忆说,兴义王家的入黔始祖名王玺,江西人士,元末明初时作为定南侯景双鼎的家将,因讨伐盘踞云南的最后一个势力元梁王而入黔。“定南侯景双鼎,兴义当地人称‘景侯爷’。”王兴田说。景侯爷年迈卸职,选中兴义南郊一块山间槽地筑屋置地,安度晚年。此片村落被乡民称为“景家屯”流传至今。景侯爷的心腹爱将王玺老祖公也随主落根景家屯,留下景家屯王氏一族。
王家后人王起元娶妻刘显屏,即王伯群的生母。刘显屏为刘官礼长女,“兴义系”军阀始祖刘显世的姐姐。刘官礼晚年全力劝学,是兴义史上第四座笔山书院的创办人,笔山书院重金礼聘大儒雷廷珍、姚华等作为老师,刘显世、王伯群、王文华、何应钦等风云人物,均受业于笔山书院。“在过去的大家族中,男尊女卑现象普遍存在,但刘显屏是个例外。”兴义市文广局刘氏庄园陈列馆馆长罗松说。他说,经过十多年的调查,发现刘显屏在大家族中是个极有“话语权”的人物,她在兴义倡导女学,创办的毓秀女子学堂开风气之先。
也许正是基于有这样的家族文化底蕴和知书达理的母亲,也成就了王伯群是一个爱国、爱家的热血男儿。
“王伯群先生好客。”兴义市广播电视台资深媒体人高雪说。2014年,她因摄制“王氏双雄”的专题片,采访到了窦淑梅老人。窦淑梅是兴义乡贤、民国交通部总务司司长窦觉苍先生之女。1931年,王伯群先生和保志宁女士上海大婚,窦淑梅随二哥窦居仁赴宴。窦淑梅给高雪讲了一件事,说王伯群有个外号叫“王狗鱼”:“王伯群先生在贵阳时,专门人工养殖了许多狗鱼,只要有客人登门,均用狗鱼招待。”狗鱼又名娃娃鱼,量少味鲜。“王狗鱼”的外号由此叫开。窦淑梅说:“一生好客王狗鱼,是王伯群先生一生的写照。”
1938年6月,王成功弟兄三人前往贵阳求学,三人第一次见到伯父王伯群,按家规给长辈叩头,“伯父给我们每人一件当时最好的棉毛衫,第一句话就问王成功:知不知道求学的学校是谁办的?王成功如实回答说:伯父办的。”王成功先生一辈子都记得伯父接下来说的一句话:“我们家的孩子进入我办的学校,一定要努力学习,礼貌对待老师和同学,决不允许有任何特殊之处,你们不要使我失望。”两年后,王成功回家奔父丧,刚到家就接到伯父的信,信中引用了“礼以其奢也,宁俭、丧以其易也,宁戚”的古训,至此,“我们修改了原来比较铺张的计划,丧事办得朴实隆重,亲友们知道,这样办是伯父的意见,一致赞许。原来家乡的风俗,丧事要办得铺张气派,以表示子女对老人的孝心,自父亲的丧事之后,社会对传统的习俗,有所改变,由奢逐步返俭,在伯父的教诲下,我也成了移风易俗的倡始人。”
王成功去世多年。他的儿子王兴田还记得父亲讲述的一段往事:“伯父先前给子女起名时,原来叫王国辅、王国馨、王国安,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日寇已占领了我国的半壁河山,国家危在旦夕,伯父把弟妹们名字中的‘国’字都改为‘德’字,并亲口对我说:‘这时候叫他们的名字总是王国、王国(亡国)的,很不好听’,所以把‘国’字改为‘德’。”“父亲心目中的大爷爷,就是爱家、爱国。”王兴田说,“不论是在家事还是在国事中,大爷爷身上都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