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石油丰碑
——纪念“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先生诞辰120周年

2017-10-21 05:46孙明学耿红运
中国石化 2017年9期
关键词:石油工业玉门油田

□ 孙明学 耿红运

永远的石油丰碑
——纪念“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先生诞辰120周年

□ 孙明学 耿红运

孙健初先生“科技兴国”的拳拳爱国之心,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超凡卓越的成就,永远受到国人的敬仰,并激励一代代石油人为振兴发展祖国的石油工业奋斗终生。

8月18日,是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石油地质奠基人孙健初先生诞辰120周年。作为中国第一位跨越祁连山、第一个参与国内首个石油工业基地建设,并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的地质学家,他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

心系国家 献身地质

孙健初,字子乾。1897年8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白堽乡后孙密城村,8岁开始在父亲办的私塾里读书,1912年考入濮阳县高等小学,1920年毕业于山东曹州(今菏泽市)鲁西国立第六中学。

父亲希望他留在家乡,他认为“大丈夫应当学得一身本事,将来报效祖国,救国家于危难”,坚决要求深造。1920年9月,孙健初考取山西大学采矿系预科班,两年后入本科。学习中,他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成为优等生,获得“工费自助”项目,并得到瑞典籍教授新常富的赏识。在新常富“实业救国”的熏陶下,孙健初坚定了“以纯正科学来救国”的理想。

矗立在玉门石油城公园里的孙健初同志纪念碑。

大学毕业之际,孙健初赴山西五台山考察,在掌握了大量实地调查的资料后,开始潜心分析研究,写就首篇学术论文《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论文数次对国外的学术权威提出质疑,对提振中国地质人的信心有极大帮助。这篇论文不仅让他崭露头角,还帮助他叩开了中国地质调查所的“门槛”。1929年,他应招进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此为其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开启他献身地质事业之路。

之后,孙健初参加和主持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活动。1929年到1934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3次去绥远大青山、察哈尔一带调查,发现20多处煤矿和石棉、水晶、石墨矿;两次去辽宁、吉林,勘察煤矿、金矿,又去安徽、河南调查铁矿、煤矿。通过学习和长期的地质调查、实践,孙健初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迅速提高,陆续发表了《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等20多篇论文及报告,其中多数得到地质界权威的好评。

在地质调查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孙健初目睹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穷和苦难,“科学救国”的思想激发了他对“地质与人生”的思考。1934年,他和同事侯德封在历时5个月的黄河上游地质调查中,共同撰写了《南山及黄河上游之地层》《黄河上游之地质与人生》的论文,专题探讨“人与地质之间的关系”“地质之层序及其经济意义”,充分体现了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情怀,对当时的社会极具经济指导作用,对如今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矢志不渝 开发玉门

孙健初最大的愿望是为祖国多找石油,尽可能多地发现产油区域,发现大油田。

1935年初,受中国地质调查所委派,孙健初负责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地质调查。通过这次调查经历,他有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横跨祁连山,实现零的突破(那时尚未有一位中国地质学者横穿过祁连山脉),并坚定了“巍巍祁连,万宝之山,中国地质学者的身影决不能缺席”的信念。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历尽千辛万苦,他与同事横跨祁连山,向世人昭示:中国人开始认识这个“万宝之山”了。其间,他们绘制地图,采集标本,观察地层情况。之后,他们写就的调研报告成为研究祁连山地质的重要文献,被评价为最可靠权威的资料。

孙健初在读书。

在祁连山的北麓、石油河上游东岸边,有一座小庙,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老君庙。根据玉门附近有油苗的论断,孙健初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前往这里勘察。在1937年前往玉门受阻后,1938年12月23日,他再次骑上骆驼,向老君庙进发。“酒泉西望玉门道,千山万碛皆白草”。寒风刺骨,沙土弥漫,道路艰险,这都没有阻挡住他的脚步。经过四天的日夜兼程,他和同事终于来到了石油河畔的老君庙,安营扎寨,开始勘察工作。冒着民族冲突带来的危险,他们在骆驼背上度过半年的荒郊野外生活,终于查清了玉门油矿的生油层、储油层和地质构造状况,并发现、选准老君庙为试探点,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开发玉门油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9年3月上旬,第一台钻机运到老君庙。8月11日,探得油层,当天产油10吨,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年逾40岁的孙健初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和大家爬冰卧雪,顶风冒雨,度过了多少忙碌紧张的白昼,又度过了多少冥思苦想的夜晚。按他拟订的钻探计划,逐步扩大勘察后,相继有3口井日产量高达200余吨,充分证实了玉门油田是一个储量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孙健初与他的同事在祖国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生死存亡关头,凭着艰苦自持、忠于事业的拳拳报国之心,摸清了玉门油矿的地质情况,确立了玉门油田的构造前景。

孙健初在酒泉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

玉门油田的勘探开发,在抗日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贡献了巨大力量,同时,为我国大规模勘探开发新油田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后,孙健初全力从事石油地质工作。建国初期,国防、经济建设都急需石油。当时的中央燃料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孙健初任会议主席。他深感责任重大,夜以继日地制订勘探计划。会后,根据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及各方面专家意见,编制了全国石油勘探方案,提出了近远期找油方向,制定了集中力量开发西北石油资源的勘探方针。1950年8月,他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11月被国家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在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他,充分肯定了他为中国石油工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爱后人 培育英才

孙健初是我国石油地质工作的先驱者,也是石油地质学的奠基人。他从事石油地质工作的十五年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石油地质工作者。

孙健初非常关心年轻人的学习和成长。当时,我国从事石油地质的技术人员仅几十人,且多为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迫切盼望年轻人通过学习实践,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科学兴国”人才。为此,他大力提倡年轻人学习石油地质勘探开发业务,鼓励年轻人多阅读石油地质著作和刊物。他自己则毫无保留地将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传授给年轻人。他还经常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学术报告活动,交流学术思想和调查经验。同时,结合工作实际,现身说法,要求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促使年轻人不断进步。多年以后,已是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张宗祜,在回忆当年的工作经历时说:“每每想到孙健初先生对年轻人的培养,想到他那颗迫切让年轻人锻炼成才的炽热之心,仍然倍感亲切。他是对我成长帮助最多、影响最深的一位前辈。”中科院院士、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田在艺也始终感慨:“在我一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的道路上,孙先生永远是我的好老师,是我学习的楷模。”

在孙健初的严格要求和人格魅力感召下,当年在老君庙地质室及兰州勘探处的地质人员,个个都养成了爱看书、爱学习和专心学术、严于律己的好习惯、好作风,并在日后相继成为中国石油地质界的专家学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油工业管理机构和大庆油田总工程师、地质师及技术骨干,大部分来自老君庙;玉门油矿仅奔赴大庆参加松辽平原大会战的职工就有万余人,大庆会战的8位工程师有7位来自玉门油矿;海峡对面,以高雄石化企业为支柱,上世纪80年代一度经济起飞,这座支柱的奠基者均是老君庙走出来的玉门油矿人。著名诗人李季曾经赋诗:“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玉门油矿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造就了大批英才,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雄踞世界的基础,对中国经济腾飞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的历代石油地质工作者秉承孙健初精神,接过孙先生未完成的事业,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在全国展开了大规模全方位的地质勘探,取得了累累硕果。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先后发现克拉玛依油田、青海油田、长庆油田、大庆油田、江苏油田、江汉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辽河油田。特别可以告慰孙先生的是,1975年,在家乡河南濮阳发现和开发了中原油田。

孙健初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多年,但他的学术成就、高尚品格、进取精神,永远为我们铭记。

1954年,石油部在玉门油矿建成孙健初同志纪念碑;1986年落成的兰州科学宫,孙健初与其他3位科学家的古铜色塑像耸立在正门大厅;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先后为孙健初塑像;中国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分别永久收藏《健初探油》《戈壁寻梦》铜质雕像。以纪念为我国石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代地质巨匠——孙健初。他的献身精神及卓越成就,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

猜你喜欢
石油工业玉门油田
石油工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油田工人
这里是玉门
叩问玉门
玉门文物
中小型油田修井机效率提升改造及应用
光泽or油光?向夏日“大油田”say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