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外教胡克

2017-10-20 10:11刘天素
数码设计 2017年12期
关键词:胡克万州外教

刘天素

摘要:十八年前,我校第一个外教是美中友好志愿者,叫Jake Hooker,中文名胡克。合同结束两年后来万州拜访我,在我家住了两周,钥匙给他,自由进出。2005年夏天,我家三口去北京旅游,他邀请我们住在他家(租的很简陋的房子)。他单身,只有一张床,他睡地板,我们睡床,儿子睡沙发。第二天,我们拒绝睡床,但他坚持打地铺,直至我们离开北京。

关键词:语言;交流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7)12-0190-02

Abstract: eighteen years ago, our first foreign teacher was a chinese-american friendly volunteer named Jake Hooker. Two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contract, wanzhou visited me and stayed in my house for two weeks. In the summer of 2005, my family traveled to Beijing and he invited us to live in his home. He was single and had only one bed. He slept on the floor. The next day, we refused to sleep in the bed, but he insisted on a bunk until we left Beijing.

Key words: language; communication

胡克初到万州,陌生的海洋困住他,环境跟美国对比得让他受不了,第一学期,他几乎天天跟我闹,吵着要回国。我耐心劝慰他,不能中断合约,志愿者两年可能成为他一生的财富。在跟我不休的吵闹中,他发现,我是不发脾气的,并真心在为他想办法,我身上有种超越文化隔膜的亲人的元素。他是第一个称我“上帝派来的中国妈妈”的外教。

我为他写下这句话“Try to accept Chinese,they are so hospitable.”(努力接纳中国人,他们那么热情好客)胡克把这句话写在一张纸上,并贴在卧室墙上,随时提醒自己,不能半途而废。没有料到,这个学艺术史的小伙子正悄悄用眼睛观察中国人,用心感受我的关怀,而我说的“两年可能成为他一生的财富”,悄然播种在灵魂深处。他终于告诉我,有了研究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决定要干点什么。报道中国,成为记者的梦想很快确立。

要研究中国文化报道中国,必须懂中文。我亲自教他中文,每周三次,每次三小时。嗓子哑了,吃“金嗓子”,可吃多了又伤胃。现在沙哑的嗓音就是那时留下的。是他执着的追求鼓舞我教下去,是我执着的热情鼓舞他学下去。我还帮他找到专业的中文老师(崔莉),教他汉语语法。大家都没有料到,他学得如此快如此好,两年合同期满前,已能流畅地交流。

语言是通往文化的桥梁。懂中文,他才切实感觉到成为自由人,为他打开中国文化的大门。他半天半天地走街串巷,悄无声息地聆听古老文化的呼吸。在和平广场周围,他找到茶馆,可这茶馆已变味,不再是成都的茶馆(他在成都住过两个月),因为只有麻将的俗文化,少了一杯茶一张躺椅的休闲诗意。不过,他是那样喜爱泛出历史光泽的青砖墙老巷子,沉浸于广远的思索不知归途。他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戏谑为“上有天堂,下有和平广场”(他居然懂得押韵)。他常到和平广场一带观察思索中国人的生活,细听茶馆麻将声,品味沿袭千年的娱乐文化。他是那么喜欢跟中国人聊天,嘴边挂着无数“为什么”。他有种能耐,无论跟什么人第一次谈天,对方都没有陌生感,都乐意回答他的“为什么”。在学校元旦文娱汇演时,胡克朗诵了李白的《长干行》,口齿清晰,已是地道的普通話,而且声情并茂,赢得掌声。

为了满足他的求知欲,鼓舞他当记者,每每有机会就邀请他,跟我到农村老家体验生活,欣赏农村田园的美丽风光,了解农民的生活和精神。在宁静乡村,他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跟美国的进取文化相比,这种闲适知足洋溢着诗意呢!他跟农民坐在一块聊天,背靠在门框上,姿态亲切随和。那悠闲自在的样子,还如在目前。他吃苦耐劳,什么都乐意干。还记得,他到老家帮助我们,抱着(我们都用背)盛有猪腿的背篓艰难迈步的样子,他是真的融入我们一家。

我介绍一帮中国朋友给他,邀请他参加同事的婚丧嫁娶,体验中国风俗文化。对于生孩子要吃红蛋,对于丧礼上的锁呐调,他充满无限好奇,追问“为什么”时,沉思的表情令人难忘。他说,每个中国人都是鲜活的文化标本,让他兴味无穷。他开始写些东西,并投寄到《华盛顿邮报》等。

有了中文,他再也没提及回国的事,正兴致勃勃研读中国这本大书。我瞧着他忙碌,真诚地希望眼前的小伙子将来事业有成,梦想成真。当中文成为我俩交流的语言,我们都感觉更亲近,而母子感情日益成熟。他要求,我俩对话都用汉语,不仅要学中文,更觉得十分亲切。他是什么都跟我交流的,坦诚如天真的孩子。失恋后,他向我倾吐痛苦,号啕大哭。等到冷静后,他说,我是唯一知道他失恋的第三者。

不知怎么,关心胡克成为一种需要。几小时不见,胡克有事吗?打个电话问问。天冷了,需要提醒添加衣物了,被子足以保暖吗?下雨了,提醒带上雨伞;生病了,该带去医院治疗;家里没桶装水,该换了;电灯坏了,该请电工了;下课了,课堂反应怎样,需要帮助吗? 万州的美食,今天该品尝哪一种了?中国之大,该建议旅游哪地儿了?类似的问题每天萦绕脑际,也成了一种习惯。比较自己的儿子,我对他还用心呢!他呢?来者不拒,似乎领受我的关怀心安理得,完全把自己当成儿子。直至最后半年,他才发现,我付出的太多,说“愧对我”呢!我说,培养这么优秀的儿子,高兴还来不及呢!

胡克回国不到两个月就带领美国医疗队来青海考察,当起了中文翻译。由于他的努力,结束青海的工作后,终于成为《纽约时报》住中国北京记者,有关中国的一篇报道获得2008年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

后来,我又两次被邀请去了他在北京的家。他陪我逛他喜欢的四合院,胡同;邀请我喝万州喝不到的西方女士酒;睡前帮我整理好沙发床,一杯热水:无微不至的关怀真让人感动。我觉得,他总是刻意让我喜悦,种种细微的关怀既显得朴实,又用心极深。他总是对我说,欠我太多,都不知怎么偿还。

现在,他已回国,过着富有个性的日子,一边在大学教“创意写作”,一边写作、出书。18年来,我们邮件往来不断,节日都互赠温馨的小礼物。我相信,未来仍一如既往……

参考文献:

[1]张宏宇.朋友无圈[J].前线.2016.4.

猜你喜欢
胡克万州外教
万州:发展生态经济 书写绿色答卷
古城墙的凝望
万州面的乡愁味
我困在这座小城二十年
猪笨笨的幸福时光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
胡克:画笔上的科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