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民
摘要: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的提升也影响着其他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变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高中数学课堂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形象具体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快速消化知识,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本文将通过课堂教学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高中数学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前言:信息技术的出现彻底颠覆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在社会多个领域中,信息技术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师教学手段,辅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为教师实施教学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高中数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科知识的教学。但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学生难以在课堂内消化知识内容。故此,教师应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借助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互动效果与教学效率。
1促进教学生活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新课改中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往的数学教学以大量的数学公式、概念定理为主要内容,学生感觉十分枯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可实现教学生活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信息技术,加强知识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且增添一定的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
比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则可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大量的生活事物,让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种类及其潜在关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了解统计的核心概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质的区别。以往的课堂中,学生直接面对抽象的概念内容。而在信息技术的转化下,数学知识以学生熟知的事物进行展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代入感,同时促进学生知识消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知识内容开展深入的研讨。
2构建教学情境。促进知识消化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尤其是在学习立体几何这部分知识内容,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空间想象力与几何感难以消化知识内容。而通过教学情境的引导,将立体几何通过旋转、拼组等形式为学生展现,帮助学生形成空间立体感,理清之间的关系,掌握知识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比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则可在互联网中为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视频内容,并使用软件制作几何体的拼组flash动画。在课前导入环节为学生构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数学知识的抽象感。随后借助信息技术将立体几何进行转化形成多个平面图形,将变化过程完整的展示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形成图形思维,突破知识难点。
3丰富教学内容。减轻教师负担
以往高中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查找大量的教学资源,不仅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仅依靠现有的资源也无法高质量的完成备课。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则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库。互联网中蕴含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在互联网平台中快速的搜寻到教学资料。且教学资源内容十分丰富,教师查找时方便快捷。大幅度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使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其他教学环节。
比如在教学《基本初等函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前将教学知识内容编辑至微视频之中,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将微视频上传至班级数学学习微信群之中,让学生主动下载,自行观看。从而实现自主預习教学内容。微视频内容包含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时常在5~8分钟之间。学生观看不会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且快速了解知识内容,形成一定的认知。学生可总结知识问题,将问题带入课堂由教师解答。教学课件则积极补充初等函数的知识内容,适当延展知识。从而实现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个人视野。最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论: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信息技术的长处与特点。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素养,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运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关联。积极构建教学情境,强化课前导入,加深学生知识印象,培育学生数学思维。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微视频与教学课件强化课前预习,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最终实现教学优化,促进两者有机结合,为学生构建高效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