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芬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也能达到一个激趣的效果,使学生们的能力、水平得以进一步地提升。至此,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将该方法应用其中,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教学目标得以达成。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该方法的应用路径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高中作文教学;应用研究
前言: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同时,也是重点、难点所在。至此,为了促使有效教学的实现,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就可以将任务驱动法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的写作动力,使其在写作中有情可抒、有感可发等,使其发觉写作的价值、魅力所在,使最终的写作效果达到最佳。由此可見,在现阶段,对该方法的应用策略加以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任务驱动法的概述
所谓的任务驱动法,通常情况下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于教师的帮助、引导,以某一共同的任务活动为中心,在问题的驱动下,对学习资源加以主动、积极的应用,实现互动协作、自主探索的学习,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使自身得以相应的发展。
至此,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为了促使有效教学的实现,就可以将任务驱动法融入其中,以进一步地增强学生的写作动力、写作趣味、写作效果等,使其在写作中探究、思考、解决、运用,保障教学目标的逐一落实,将作文教学的内涵、价值、效用等发挥到最大。
2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2.1应用任务驱动法,拓展写作素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高中生在开展语文写作的过程中,在写作素材这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选题大而空、所选题材缺少丰富性、存在诸多雷同等,使其的写作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中的写作目标。其实,之所以导致这一现象,与高中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较为狭隘也有着莫大的关系,使其难以累积到创新素材,使得最终的写作效果得以弱化。因此,为了使这一现状得以改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可以将任务驱动法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素材,使其的写作水平、写作效果得以双重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完《再别康桥》一课之后,教师就可以将任务驱动法融入其中,引导学生阅读作者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如《志摩的诗》、《云游》等,帮助其累积更多的素材,便于其在写作中的应用。另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节选,只是要求学生学习整部作品中的某个部分,在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空余时间,对整部作品进行阅读,以进一步地拓展其的视野、丰富其的知识底蕴,使其获取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在此形式下,可以使学生的写作内容变得更丰富、生动,使其创写出一篇篇精彩的佳作。
2.2应用任务驱动法,实现多维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思维、智慧发展的路径之一。至此,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巧妙地借助于任务驱动法,来实现多维互动,促使学生们的写作水平、能力、效果得以全方位地强化。
例如,对于高中作文来说,主要包含着文化、文学、文字等三个方面,并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使写作效果达到最佳。比如,文字应扣人心弦、文学应意义深远、文化应源远流长等,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上看,大部分的学生都很难做到这三点。至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开展写作训练,使其在原有的水平上得以相应的提升,将作文教学的内涵、价值展现出来。目前,在网络、电子杂志中,一些文章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基于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以互动的方式,对这些文章的好坏进行评价,促使其的写作能力得以相应的提升,将该方法的效用突显出来。
2.3应用任务驱动法,落实教学目标。在目前,在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们的写作实践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在写作形式这一方面,过于枯燥、单调,以对其最终的写作效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虽然,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这一现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却依旧兴趣缺缺,难以创写出丰富、精彩的佳作。所以,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任务驱动法融入其中,以创新学生的写作形式,使其在写作实践中得到锻炼,促使其的写作水准得到真正的提升。
例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们的写作形式加以创新,促使其在任务驱动法的导向下,实行给材料作文,就是让其在阅读中提炼出生活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使其在写作中大胆创新、发挥想象等,避免一些雷同现象的发生,使其的写作水平得以强化。在此形式下,可以将任务驱动法的效用展现出来,促使学生们获取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发展,使其实现写作效果、写作水平的双重强化。
结论: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将任务驱动法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借助于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趣味、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其写作水平、综合素质的提升,以达到一个一举数得的效果。虽然,在现阶段,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该方法的价值、效用,但我确信,只要在大家的合力努力下,一定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