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甲 黄恩超
摘要:十九大会议的召开向全世界证明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以辨证的哲学思维来把握时代的最新发展特征,如何在国家发展的指引下坚持朝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是目前教育学者对教学改革重点研究的领域。本文主要从新时达下高职院校改革的新要求入手进行分析,围绕新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教育不容推卸的责任,不可忘却的使命,探索高职院校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改革
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力量。十九大报告开启了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发展新局面。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提供优秀高技能人才队伍。因此,高职院校要响应新时代的召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为指导,与时俱进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权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新体系。
1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的使命和担当
高职院校要始终牢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责任。职业教学和普通高等教育最不同的特点就是办学方向上的导向,国家给高职院校特定的职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一宗旨自高职院校诞生起,就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需要。新时代下,中国的主要矛盾不断在变化,但变化的表象上看,社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所以在新时代高职院校,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为国家发展服务的第一要务。办学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不松懈,为就业这一最受老百姓关注的民生事业服务。要适应新时代职业劳动和就业需求的内涵变化,适应民族就业方式从被动转化為主动的特点,努力为更多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稳定而有尊严的就业劳动技能。
要始终担当起“面向未来发展”的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任务。新时代中高职院校教育也面临着新情况和新变化。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高职院校迅速扩招,在全国形成分布较为合理的职业教育院校网络。但是也要看到,扩招虽然带来了高职院校扩张的良好局面,但是职业教育水平不高,高技能人才数量不多等短板,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持续发展的最不容忽视的拦路虎。随意面向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仅仅靠扩大招生规模来发展的老路,而是要通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校企联合方法,丰富和深化职业教育,培养关键能力,用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推动高职院校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2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一是全力为国家双创战略提供最坚强的劳动者支撑。国家大力倡导的双创展览,最核心的目的是引导所以劳动者具有创造、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劳动者是生产力最关键的组成元素,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来源。所以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要注重围绕双创这一高目标展览,突出以人为本的意识,引导教育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愿意主动参与和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的劳动者。
二是全力支持国家创新驱动的产业战略转型。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国家战略政策的需要,突出在创新中的转型。要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具体纲要为指导,为推动创新从小众人群走向大众全员创新创业的转变。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也要主动实现这一转变,不断调整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线图,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创新转型在高职院校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三是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型教育的保障体制和机制。高职院校要实现创业创新理念的落地,就需要不断提高通识教育和基础素质教育的质量,促进教学课程从设计、安排到落实的融合性发展。在高职要增设相关的双创技能的基础性课程,让所有学生都要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树立起创新创业的良好理念。要结合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特点,开办和双创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要在每门课程中都引入实现创新创业的基础技能培养和培训的教学模块。
四是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为新时代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发展做贡献。创新的过程也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有着引入、吸收和消化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能有效借鉴优秀成分,利用迁移思维创造出属于自我的方式,是个人创新最容易实现的方式。高职院校要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经验,与时俱进更新教育培训的课程内容和方法,训练和培养高职学生具有自主创新创造的能力和素质。要在更大规模创新,更高水平的发明创造上,发挥高职院校的集成作用。从目前智能产业制造的需要出发,开设双专业培养,交叉专业培养等新模式,努力突破传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局限,培养更具新时代视野和本领的新型高技能产业工人。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职院校改革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高职院校要认清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培养现代化高技能产业工人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