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东海
摘要:面对当今中职教育的发展和中职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我们要立足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把探究式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数学;探究式教学
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外资企业、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都在迅猛发展,这就造成了人才的紧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各专业课对数学教学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数学教育正在向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宗旨的能力教育转变。在这种转变下,如何创新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模式,采用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教学方式使原本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摆脱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辅助其他相关专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将对中职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1中职数学应用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1.1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数学的课程目标取决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是确定中职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根本依据。然而,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中职数学课程目标只是普通高中数学的降低版,偏重系统的理论和计算技巧,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职业教育理论认为,实践能力的培养胜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知识也会按递增几何级数高速地增长着。而开展探究式教学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钻研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首创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2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从数学课程自身的知识内容何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上看,被动的吸收、机械模仿的学习,或者只按照已固化的数学规则去操作数学,不和实践相结合,是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真谛的,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况且,现在中专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中考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低,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往往也比较弱。他们进入中专就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更容易找到工作。所以,应明确数学与专业的联系,根据学生的专业,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学数学。让每个人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与专业相结合的数学,做到为专业服务,满足不同行业发展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开展探究式教学突出过程性教学,能充分体现个人体验和逐级探究的实践过程,符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借助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2如何实施中职数学探究式教学
2.1发掘数学问题。我们知道数学课程系统性很强,有些定理、定义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中,从具体问题、具体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当然,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能够通过探究活动解决的有实际意义的,不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例如导数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可以以铁路运输的火车提速为例进行课程引人。火车要提速,必须考虑火车通过弯道时的切向速度。由于火车弯道的形状并非都是圆弧,而很可能是形状各异的各种函数的曲线。因此要计算出火车通过各类弯道时的切向速度,就必须计算出任意函数线上的任意点处的切线。那么,引导其提出如何求任意函数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这样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导数的概念既贴合了铁路运输专业课又比枯燥的数学语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理解,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2.2分析与实践。分析与实践是学生获得对数学问题的直接感受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探究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对问题进行了解、分析,寻找解决思路的最基本方法,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在分析與实践过程中,学生会把原来的知识和技能整合、优化,形成一种整体技能来解决问题,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原来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修正,这样促进各科知识不断交融、深化,体现数学科目的服务性。例如: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个集合性的解释,让很多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我引导他们提出“哪些条件决定椭圆大小、圆扁呢?”同学们通过观察提出用画画的方法解决。因此,我让学生们分成几个组,拿出美术用的画板、铅笔和细绳和图钉,带领他们一起动手画图。这个过程的实施突出数学和美术的融合,为他们今后工作中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3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一切问题只有解决了才能进步。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归纳、类比、演绎、假设等方式是主要的几种。归纳、演绎等合理推理就是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探究,形成数学结论的主要手段,而数学问题假设是数学理论形成的“萌芽”。归纳、类比、演绎为基础的假设被认为是最重要探究结论的方法。但是,通过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或演绎法,形成的猜想并不一定正确可靠须放到实际问题中验证。这一过程正培养学生处理问题一丝不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