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芳
摘要:小学活力课堂指的是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使身体“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让思维“活”起来;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兴趣。也就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身体各感官系统,让他们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学生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洗礼,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力四射;高效课堂
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这与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他们渴望的是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也就是活力四射的课堂。另一方面新课改倡导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只有通过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彰显出来。因此,建设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
动手操作构建活力课堂
小学数学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发现其中的本质和规律。数学的抽象性较强,有些教学内容单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完成的,此时就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动手操作表面上看是动手实际上则是思维、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的体现。例如教学二年级《认识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用直尺测量他们边,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一听动手操作立马来了兴趣,他们分别拿出直尺、三角板等学习用具开始操作,教室里的学习氛围一下热烈起来,有动手操作的,用笔记录数值的,还有询问的,各个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学生年龄较小,一定要做好巡视指导工作,特别是哪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多关注。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四条边中相对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也都是直角。这些发现令学生激动不已,因为这些是经过他们的双手亲自动手得到的,成功的喜悦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若没有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则没过几天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或者可能心存怀疑:为什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呢?……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致使学生在运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2运用问题构建活力课堂
学贵于疑,疑源于思。问题是思维的起源。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因为不会提问说明其思维并没有灵活的动起来,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并没有对学习内容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要想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教师就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折射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教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把9只笔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让学生上台演演示分发。学生演示每人分2根,结果还剩下1根。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4=2。写到这里教师故意停下来,让学生观察说说你有什么问题。这时有学生指出这样写不妥当,因为还余下1根。应该把这余下的1根也写上。我带头鼓励学生精彩的发言。“那余下的1根应该写在哪里?”又一位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这也正是本节课所要讲的重难点知识。学生能够提前带着这样的问题听课,大幅度的提高听课的效率,对于攻破教学重难点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位学生能够提前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我顺势引出学习内容,点明主题。我的话音刚落,又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余下的1根叫什么数呢?”“那同学们能否给它起个名字呢?”“余数”学生异口同声的喊道。“你们真聪明,对,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在学生的一个个问题中反映出他们活跃的思维,是学习数学至关重要的条件。
3创新教学构建活力课堂
在新课改大时代的背景下,对数学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也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活力课堂。像在教学二年级《5的乘法口诀》时,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2到4的乘法口訣,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这节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推到5的乘法口诀。当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想法。经过认真思考动手实践,有的学生运用1个5人小组是5个人,2个5人小组就是10人,3个5人小组就是15人……由此得出5的乘法口诀;还有的利用画红花的方法……就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得到5的乘法口诀。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不尽提升教学效率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建设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系统,使学生采用多感官相结合的方法学习,从而大幅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